元末明初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統一天下,改國號明朝洪武元年。自從陳友諒兵敗後,軍師何野雲來到潮陽。華古岩的「石穴洞天」記載,陳友諒1363年死後大概四年,1367年左右,軍師化名何野雲逃亡粵東潮汕,輾轉至華古岩隱居。虱母仙何野雲因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成為潮汕地區一方保護神。
-
虱母仙何野雲一路流亡到潮汕後,靠為人看風水、建寨門營生。一日,虱母仙應一大戶人家之邀請,上潮陽大南山幫擇風水墓地。他到山上一看,原來主人不僅只聘請他一人,而是同時聘來三位地師,有意試探各人的技藝。虱母仙看此情景,心裏就老大不高興了。待真正看風水時,另外兩位地師雖衣冠楚楚,但其實是南郭先生之流,不但不學無術,而且大吹大擂,口若懸河,如簧之舌竟然反而博得主人大加賞識。而身懷絕技,有曠世奇才的虱母仙卻因為一身破爛,蓬頭垢面,被冷落一邊。他一怒之下,憤然離開下山。
元末明初,大概1341至1368年,陳玉川由潮陽縣城石筆硯遷徏到山門村創業。陳玉川是潮陽城南陳氏始祖仕穎公的裔孫,仕穎公墓就是潮汕十大名墓之一絲線吊金鐘。
而元末明初洪武初年,1368年前後,自從陳友諒兵敗後軍師何野雲來到潮陽, 虱母仙何野雲從大南山下來後,見山下風景甚佳,一小村莊座落該處,因是通大南山的重要門戶,故名「山門村」。適逢族長請建寨門,便住在該村(今陳店鎮文光村,又名山門村),幫助該村寨建寨門。他在建寨門之餘,想起該為這裡的人做點好事,便在破衣上順手抓了一把虱子,化為一把水銀杉種子,撒在村寨周圍,很快水銀杉種子發芽生長,不久就綠樹成蔭。至今,文光村裡尚生長着一些古老的水銀杉樹,據說這些樹便是當年虱母仙播種長出的呢!
虱母仙幫助山門村建寨門,不但實地考察勘測,詳細繪畫圖紙,還動手幫助施工,因此逐漸和族長熟悉起來。族長為了感謝他,特地問他喜歡吃什麼東西,準備好好犒勞他。虱母仙早年征戰多在江浙一帶,已適應了江浙人的生活習慣,而江浙人一個很突出的習慣是愛吃燒乳豬,虱母仙當然也對吃燒乳豬情有獨鍾。他見族長有此問,覺得熟人應該有話直言,便說喜愛吃燒豬,並要親自動手燒乳豬吃。族長當然爽快地滿足虱母仙的要求。這天,族長的夫人因建設寨門之事,偶然來到虱母仙住處找虱母仙,卻正好撞見他要燒一頭小乳豬吃,持刀將乳豬殺得嗷嗷慘叫。婦人之仁,見此狀於心不忍,於是就匆匆回家告訴其丈夫,稱這位先生生性殘暴,濫殺無辜生靈,無好彩頭,不吉利,靠他是建不出好寨門的。族長聽信了妻子的話,動搖了對虱母仙的信任,猶豫番後,便封了幾兩銀子將虱母仙辭退了。虱母仙先是遲疑了一下,閉目靜靜坐了一會兒,告訴族長一句話「此乃天意,貴村福緣僅至此」然後回絕族長的聘金,揚長而去。
令人奇怪的是,虱母仙尚未建成的寨門,族長另請了好幾位遠近聞名的大師,卻都無法接着建設圓滿,前後設計都與虱母仙的設計相衝突。山門村寨門只建了一半,現在該村還遺留未建好的寨門,傳說便是當時虱母仙走後留下來的。
文光社區位於陳店鎮南部,北靠324國道,陳仙公路、陳沙公路貫穿境內。因地處大南山之隘而得名「山門」明末以寨門書「善聞鄉」三字而稱「善聞」,1950年改為「聞光」因「聞」與「文」潮州話讀音相近,遂成今名。現在人們還是習慣稱呼文光社區為「山門」。
山門村寨門 門檻高聳
山門寨門,雖然距今歷史悠久,從設計上來看,沿襲了何野雲幫其他一些村寨設計的門樓的風格,比如同樣位於陳店的草尾村溪南圍仔寨寨門,同樣門檻高聳,這兩座寨門建於同一時期。雖然門檻高聳,但是抬轎的,挑柴草的都可以隨便輕鬆而過。此門座北向南,案後有一溪水逆朝而來,匯入堂前,山門寨門巽方建有一橋鎖水口,水從橋底巽方流走。書云:「逆水一尺能致富,逆水數丈財無數」。山門村的村民自古以來都是比較富足。
溪南圍仔寨寨門 門檻高聳
-
虱母仙何野雲生於1325年,1368年指點山門村建寨門是43歲。1368年是明朝建國元年,建山門村寨門可以證明明朝初何野雲在潮陽了,也側面證明了自古以來傳言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流落到潮汕是正確的,因為從時間上看符合。 而近年來出現的認祖宗的人這時候才14歲,主家有可能會請14歲的風水師嗎?14歲的小孩會做風水師嗎?可以肯定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
後感:
練江支流秀水逆朝山門村寨門,曲折迂迴,平原以水為龍。虱母仙何野雲別具慧眼,擇地殊勝,造一橋鎖水口,地理風水絕佳,自古以來發展良好,財丁興旺。
-
*******************
*******
陳友諒軍師,化名何野雲介紹:
元地僊何野雲先生畫像
何僊者,俗稱虱母仙,化名何野雲(公元1325~1393年)。公元1360年,何野雲事助陳友諒,揭西金和鎮仙坡村楊氏二世祖仕崇公跟何野雲一樣同在陳友諒的陳漢政權為官。這就是何野雲與楊仕崇公同朝為官的來歷。後來1363年鄱陽湖一戰陳友諒敗亡。陳友諒兒子陳理率殘部投降朱元璋,楊仕崇公隨陳理投降朱元璋。後仕崇公跟隨朱元璋轉戰江浙與元軍作戰,屢立戰功。後在一次戰役中,仕崇公與元軍作戰力竭而死,後白馬駝回其屍體。公去世後,馬絕食而死。戰馬葬於公墓右側,稱義馬墳。現墓仍完好。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大封諸將,楊仕崇公被追封為兵部侍郎。(資料來源:揭西仙坡村楊氏後人)。
而當時陳理投降朱元璋時,何野雲一臣不事二主,不願投降朱元璋,所以他隱姓埋名流落潮汕。
後來何野云云游到揭西仙坡村,在楊家逗留了三個月,感念舊時與楊二世祖同朝為官之誼,指點楊氏後人建了寨門和祠堂,留存至今。後來,仙坡鄉鄉民因虱母仙幫助開創仙坡鄉大寨門有功,於大寨之東建「三山永峙」廟供祀虱母仙,廟中左邊祀隴尾老爺。
時間證明,符合陳友諒兵敗後的時間
「有心人」說:明朝潮州政府不會讓何野雲逃過明朝對於陳友諒餘黨的清算,不可能留了行跡在此,還有碑刻記錄。「有心人」真是很可愛,選擇性地裝傻。陳友諒軍師取「何野雲」這個化名,不正是為了躲避明朝的清算,才隱去他的真實姓名。那時候的「何野雲」在潮陽,無人知道他是陳友諒的軍師,只知道「何野雲」。這也導致了直到現在,他的真實來歷無人知曉。
潮汕人都知道,虱母仙得仙衣,隱變形骸,以邋遢道人的形象遊走於潮汕,化名「何野雲」,躲避官府,所以一直沒透漏身份,一直到臨終,才留了一首遺詩,只是說了是漢室一丈夫,沒透漏具體身世,也是對鳳港養女的保護,不會受到牽連。就算建廟祭祀,也是祭祀一位神仙,正是這個模糊的身份,不知道具體身世,官府如何追究?追究是名不正言不順。
洪武元年,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五皈寺」碑刻證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洪武元年,符合陳友諒兵敗後流落到潮的時間。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6頁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6頁
詳情可參考關於「五皈寺」的文章
五皈寺附近的田心鄉,亦有記錄何野雲到華古岩隱居,也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
陳氏始祖墓可以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何野雲在潮汕。潮陽明朝陳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此時何野雲應該是48歲左右,正值中年。由此可知,其事助陳友諒是其40歲左右的中年時期。他曾為陳友諒軍師,故碑碣為國師何野雲。
明陳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
虱母仙1393年仙逝的證明
官方誌書《潮陽縣誌》1997年版 第930頁 有記載:鳳港盧氏四世祖依「虱母仙」遺囑安葬仙師,據此可知「虱母仙」比鳳港盧氏四世祖公早逝。而鳳港盧氏四世祖公卒於1394年,證明:「虱母仙」終老於1393年是準確的,享年68歲。
潮陽虱母仙墓
潮陽虱母仙墓 中間發黃的是古碑
文物保護單位
再有,據清《鳳港盧氏族譜》載:「明四世祖,諱寬,字似鵠,號居士。寬公為鳳港四世祖。生於元朝至正癸未,卒於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馬腳埔內觀音嶺(現兩英鎮新寮門村後,座坤向艮),一名飛鳳地,此墓相傳何諱野雲先生獻圖。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
依據《鳳港盧氏族譜》可知,盧寬公終於1394年,而何野雲早一年仙逝於1393年(盧氏安葬何仙骸骨於鳳港鳳頸下手砂,即現在的何僊陵),而盧寬公墓是何野雲先生獻圖而造,不是何仙親做。由此可見,這個記載是實事求是的,符合常理。
*
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 1368年,洪武元年,五皈寺記載,何野雲到沙隴為高氏建祠堂,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帝,懷念故主陳友諒;
- 1368年在華古岩避世隱居期間,增建內山門;
- 1368年,何野雲建陳店山門村寨門;
- 1369年,何野雲建陳店草尾村寨門;
- 1373年,何野雲建潮陽陳氏始祖墓,位於潮陽和平鎮。
種種這些事迹,從時間上證明,明朝剛建立的時候,1368年,虱母仙已經在潮汕了,這個證明自古以來傳言的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從時間上來看是吻合的。
「虱母仙」生於1325年,洪武元年,1368年虱母仙是43歲,中年時期是一位風水師的黃金從業年齡。
而最近出現的認祖宗的人(生於1354年),洪武元年,1368年,認祖宗者才14歲。明朝剛建立的時候,認祖宗者還是個未成年的兒童。主家會請未成年的兒童做風水師建祠堂或寨門嗎??這說明:虱母仙與認祖宗者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眾所周知,虱母仙沒有子嗣,只有一養女,即鳳港四世祖嫲趙氏,養女給養父養老,並送終造墓,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虱母仙的養女趙氏生於1347年,養女比虱母仙小22歲。這符合人之常理。但是認祖宗者卻比養女趙氏還小7歲,這不合常理,養父不可能比養女小。這說明:虱母仙與認祖宗者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陳友諒兵敗後,友諒有不少部屬及後人落籍潮汕,如:潮州秋溪陳宇判和侄子唯齋公後人,揭西仙坡村楊仕崇後人,......。而作為曾經陳友諒幕僚智庫團隊成員之一的虱母仙,隱姓埋名,改換形藏,以邋遢道人的身份活動在潮汕民間。虱母仙只是明朝洪武初的一位民間地理師(虱母仙臨終留的遺詩,讓少數民間人士知道虱母仙的大概身世-陳友諒幕僚),虱母仙並非明朝的官員或者官方的堪輿者,明朝的當代官方誌沒有記載,這很正常。事實上,民間地理師要引起官方的關注並記載入史志書,史來有幾人?歷朝歷代,大部分的民間堪輿地理師,官方誌也無記載。但是,隨着「虱母仙」信仰逐漸在民間流傳與興盛,到清朝時期,虱母仙才引起了官方的關注,到了光緒年間,《潮陽縣誌》對其進行了考證,並記載。
明朝的當代官方誌沒有記載虱母仙,這恰好證明虱母仙不是明朝的官員或官方的堪輿者,只是民間的地理師。但是認祖宗自己宣稱其祖先是明朝永樂年間欽天監規劃長陵(真假未經考證)。這說明:虱母仙與認祖宗者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謠言止於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
虱母仙在潮的時間事迹
虱母仙何野雲在潮作品很多,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何野雲在潮的事迹都沒有時間記錄,或記錄不詳,上面表格整理了部分有時間記載的何仙在潮事迹(詳情可以網絡搜索相關事迹),歡迎有相關資料的朋友補充,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被塵封的何野雲事迹和記錄不斷被揭開神秘的面紗,展現在人們面前。朋友們一起探討,功德無量!
《潮陽縣貴嶼鎮志》
*
洪武年間,何野雲師下潮陽,萬古師功創仙城
據官方誌書,(1979~2003)版《潮陽縣誌》第816頁記載:虱母仙在洪武年間為仙門城建寨,並掘地取泉,後人取名「仙泉井」,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虱母仙在洪武年間(1368~1393年),指點趙氏建設「九十九方的城牆」的九石埔寨。
後來仙城三世祖發家後,在明朝建文年間(1399-1402年),另外建了現在的老寨和趙氏大宗祠。所以仙城自古就有這個說法:「未有仙門城,先有九石埔」。
《潮陽市志》下冊(1979-2003)第816頁
仙城安樂宮與仙泉井
-
虱母仙是陳友諒軍師的確鑿證據
根據官方文獻,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9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記載:
何野雲臨終時情況,有詳細的說明記載。何野雲留有遺詩一首,說明了他的來歷:
我本漢室一丈夫,
鏖戰異族驅北胡,
鄱陽一戰失首領,
埋名匿姓來於斯。
---何野雲 臨終遺詩
這首遺詩,何野雲自稱漢室一丈夫,而漢室就是陳友諒的大漢政權。鄱陽湖一戰失去首領陳友諒後,隱姓埋名來到這裡。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何野雲就是來自陳友諒的部屬。
根據官方史書,潮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9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記載:
官方文獻《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
虱母仙墓碑:「元」字,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
何野雲墓,是根據何野雲臨終前的囑咐安葬的。墓碑上的題字,也是何野雲授意的。現在的何僊陵里,何野雲墓的墓碑,是古時流存下來的。墓碑上刻的是:「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讓人奇怪的是,何野雲在潮做風水師,是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3年),並且終老於洪武25年,都是明朝時代。
為什麼墓碑上刻的是「元」朝呢?官方文獻《潮陽姓氏叢談》對此也有解釋:「元」字,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一般潮汕的墓碑,在元朝都不會打「元」的(除了少數一些元朝官員),因為「元」是外族,更不用說到了明朝時期。按照人性來分析,人會對打敗他的那個人深惡痛絕。何野雲對打敗他們的朱元璋深有恨意,此為人之常情。墓碑寧願打「元」朝而不打「明」朝,這是何野雲一臣不事二主的再次體現。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墓碑為文物保護單位,不是現代杜撰的新墓碑,即照片中間發黃的那塊為古碑留存至今。
虱母仙墓的碑文
-
另外,照常理,墓碑應該寫的是姓名,仙師墓碑沒有寫姓名:何野雲,而是寫虱母山先生,是因為「何野雲」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虱母仙的真正姓名。
虱母仙的化名:「何野雲」和「柯逸」
《潮俗叢譚》(汕頭大學出版社)載:何野雲,原名柯逸,化名何野雲,曾參加元末農民起義,任陳友諒軍師。朱元璋一統天下後,何野雲從江西徒步到潮汕,隱居潮陽縣,為民做好 事,還替人看風水,卜卦測字,自稱虱母仙。
《虱母仙的傳說》(廣東省揭陽市民俗博物館出版)認為:「柯逸」也很可能是「虱母仙」的另一個化名。為什麼呢?為了逃避朱明朝廷的追殺,「虱母仙」化名「何野雲」逃亡邊遠蠻荒之地潮汕。先簡單從這兩個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從何而來」,或者說「不願告訴世人自己是從何而來」的意思;「柯」字本身就是「何」字的 「人」字旁改為「木」字旁,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換姓後隱居山林」之意;「野雲」和「逸」就更好理解,意思是「從此不問政治,不卷人俗世紛爭,不貪俗世凡塵的榮華富貴,甘心寄情山水,過閑雲野鶴、閑情逸致的生活,樂得安逸超脫。」
「何野雲」和「柯逸」這兩個化名,有異曲同工之妙,含義相似。虱母仙當年為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流浪期間,為隱藏自己真正的身份,根據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化名,是有很大可能的。
因為「何野雲」和「柯逸」都是化名,不是虱母仙的本名,化名不能刻在墓碑上,所以鳳港虱母仙的墓,碑石上刻的是「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
按照潮陽地區的習俗,死者生前的名,不會刻在墓碑上,墓碑上刻的是孝名,但是死者的姓會刻在墓碑上。從「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的碑刻可知曉,虱母仙生前並不姓「何」或「柯」。
《虱母仙的傳說》第93頁
-
這樣理解則完全與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記載及民間傳說相吻合。
虱母仙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結尾處有詩曰:
何人曉得是神仙
野鶴孤飛年又年
雲開露出牛眠地
留與人間種福緣
此詩是一首藏頭詩,每一行第一個字連起來,即「何野雲留」,表明是何野雲留的詩句,亦表明仙師在潮汕地區的作品,是留給潮汕地區的一筆文化遺產財富。第二句「野鶴孤飛年又年」,表明何野雲自從陳友諒兵敗後,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風水寶地,何僊幫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項工程建築,都是其高超技藝的結晶。最後一句,表明何僊與潮汕人民的緣分,暗含勸世人為善結善緣。
明初洪武年間,何野雲來到潮汕後,便開始隱逸於荔枝岩,風門古徑,徑腳仙寮,鄒堂山麓「隱仙洞」(曾贊「山前好面堂,鄒堂好後壁」),桑浦山金雞把後門,大南山東麓華古岩(曾題寫「山勢突兀名華古,勝跡永留南山上」的詩句),鳳港村,仙門城等地。何仙行蹤飄忽莫測。到了後來,便經常居住在鳳港盧氏四世祖盧寬家中。並以擅長造祠堂廟宇、名勝亭閣、圍築鄉里、造橋通津、掘井泉、修築渠道以利航運著稱鄉里。何仙還以善占卦、擇風水稱譽鄉眾。何仙又被稱為地僊,其足跡廣布潮汕各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何仙逝世,享年68歲。盧氏主人,遵其囑咐,在鳳港鄉外鳳頸處,為他修築了一處墓穴,並鐫其銘曰:何僊陵。
何野雲技藝高超,無所不通,為潮汕先民做了很多好事,但因其形骸如「濟公」放蕩不羈,性格乖僻,常常弄得衣食不保。他身披道袍,四處遊盪,形象髒亂,袍服上「跳蚤」成群,但卻能矢口成讖,言吉凶屢屢皆驗,故而潮汕先民便稱他為:虱母仙、邋遢道士。他精通地理術數,不計報酬幫助民眾擇吉厝宅及墓葬風水、同時指點建築布局。傳說有一次,潮陽某村在初建村時,大戶員外請來虱母仙指導建造一座「鎮宅保村居風水」的宮廟,廟宇建成員外請他為其廟命名,虱母仙建議稱為「龍尾爺宮」,此後「何野雲、虱母仙」又被人們演化成為「龍尾爺」。
-
除了貴嶼的官方和非官方的書籍文獻有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記載,臚崗鎮港頭《張氏族譜》也有類似的記載,何野雲曾經去拜謁參觀港頭二世祖墓。所以張氏族譜記載了何野雲這個事迹,並且記載了何野雲的生卒、生平簡介,還有何野雲墓。
虱母仙何野雲傳授的燈籠製作,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普寧西隴村石雕紀念何野雲的功績 表明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流落民間
2022年5月20日公布的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西隴燈籠位列其中。眾所周知,「西隴燈籠」是元末明初陳友諒軍師傳授製作的,虱母仙何野雲點撥西隴人,要從事與「德」有關的產業,做人要有「德」,潮語「德」與「竹」同音,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彩燈上所寫的「財丁興旺」的祝福。這是西隴燈籠的文化內涵。
申請非遺名錄材料截選
申請非遺名錄材料截選
由西隴申請非遺的材料,我們可以知道,西隴村對虱母仙何野雲的記載,時間也是明朝洪武初,即約1368-1393年間,陳友諒軍師為了躲避明朝追殺,化名「何野雲」,流落到此。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西隴村對於虱母仙何野雲的記載,必然是準確的。這也證明了,《潮陽縣誌》和其他各村的族譜,對於虱母仙何野雲的記載,都是準確的。
--
實事求是的《鳳港盧氏族譜》,養女為養父送終造墓,符合人之常情
鳳港四世祖嫲純一趙氏相傳是虱母仙何野雲的養女。趙氏生於1347年,而何野雲生於1325年,養父與養女相差22歲,古時結婚早,這是符合常理的。這也證明了,《鳳港盧氏族譜》是實事求是的記載的。虱母仙何野雲沒有子女,而只有盧家媳婦這個唯一的養女,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現在的鳳港盧家子孫,就是虱母仙何野雲先師"無血緣"的後裔。
虱母仙何野雲沒有子嗣,只有一養女,即鳳港四世祖嫲純一趙氏,養女給養父養老,送終造墓,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何野雲歸仙后,養女遵照何野雲囑咐將何野雲葬在鳳頸處,即現在的何僊陵。
而「有心人」的祖宗,據說生於1354年,比鳳港四世祖嫲純一趙氏還小7歲,有可能養女比養父的年齡還大的情況嗎?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據清《鳳港盧氏族譜》載:「明四世祖,諱寬,字似鵠,號居士。寬公為鳳港四世祖。生於元朝至正癸未,卒於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馬腳埔內觀音嶺(現兩英鎮新寮門村後,座坤向艮),一名飛鳳地,此墓相傳何諱野雲先生獻圖。」。依據《鳳港盧氏族譜》可知,盧寬公終於1394年,而何野雲早一年仙逝於1393年(盧氏安葬何仙骸骨於鳳港鳳頸下手砂,即現在的何僊陵),而盧寬公墓是何野雲先生獻圖而造,不是何仙親做。
-
從四世祖嫲和祖公的生卒年的記載,還有葬地的記載,可以看出《鳳港盧氏族譜》是實事求是的記載的。所以對於何野雲的記載,也必然是實事求是的。
-
賢人護衛,何野雲墓得以保存
何野雲墓原來葬於江邊鳳頸下手砂,後來,由於練江河道淤積,水位抬高了,原來墳墓位置被淹了。族譜記載,直到1963年特大幹旱,練江乾涸。虱母仙墳墓露現,當時貴嶼公社書記張瑞江囑咐當地幹部作為文物予以保存虱母仙墓,移到岸邊。傳說當年遷墳時,裏面還存一副道袍,一支塵拂,和少量遺骸, 因歷史久遠,大部分骸骨化掉了。至「文化大革命」時貴嶼公社革命委員會主任蔡名池暗示村幹部把墓碑埋入地下,逃過了一次「砸爛」之厄。後來虱母仙墓被遷到現在的位置。
-
《潮陽縣誌》記載
光緒十三年(1884)《潮陽縣誌》都有關於虱母仙的記載,原文:「明初有虱母仙者,精於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後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
官方誌書《潮汕縣誌》是唯一直接記載虱母仙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直接證明虱母仙的來歷。而「有心人」例舉的其他各種官方誌,都沒有能直接證明虱母仙來歷的,他們僅僅憑的是牽強附會的推測和猜測,這是不嚴謹的,不可信的。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
供奉虱母仙的廟宇
一代梟雄陳友諒軍師,易名何野雲,民間稱虱母仙,成為潮汕地區一方保護神,乃是潮汕一大獨特的民俗。虱母仙何野雲因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升仙后潮汕各地都有廟以紀念仙師,四時香火旺盛。潮汕人為紀念何野雲,建廟供奉。主要有:潮陽貴嶼何僊陵、仙湖福天宮、仙城安樂三仙宮、揭東風門古徑三仙廟、博羅普濟寺、普寧樹腳村雲昌殿、潮南峽山龍尾廟、揭西黃山王公廟、潮州鰲頭龍尾廟、汕頭岐山古廟、金港龍尾廟、南畔寮龍尾廟、高埕古廟、佳和善社、東墩龍尾廟、兩英鶴豐紫雲觀三仙廟、揭西仙坡鄉三山永峙廟、洪陽虱母仙廟以及澄海港口龍爺廟等。現潮汕祭何野雲(龍尾聖王)的廟宇達60餘座,義社(父母會)龍尾聖王神壇更是無法統計,僅汕頭龍湖區下蓬鎮各義社(父母會)會所供奉龍尾聖王就多達近百座。
-
思考1:朱元璋為什麼沒徹底追殺陳友諒軍師?
從另外一個史實來推測,為什麼朱元璋不會追殺失蹤了的陳友諒軍師。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死後,陳理率眾退入武昌據守,眾將擁友諒兒子陳理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陳理降,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遁入佛門(在福建泉州晉江靈源山上隱居,採藥救人,當地有很多他的傳說。後來活到99歲,明朝已經換了三個皇帝。作為曾經跟張定邊共事過的陳友諒軍師,到潮汕而為地僊,他們兩人算是各有所歸了),後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禮送陳理出境入朝鮮,後終老於朝鮮。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陳友諒的哥哥陳友才得到父母侄兒安全的消息後,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過血的陳友諒軍師有可能是仙嗎?
《楞嚴經》中有言:「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兩句經文的方便說法。在佛家看來,眾生皆有佛性,即便是過去作惡多端的「壞人」,若能改換心性,棄惡從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華經》當中,佛陀就為「出佛身血」的提婆達多授記,未來當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這樣成了勸導惡人停止作惡,一心向善的經典之語。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現象
近年來各種"傍名人"現象見諸於報道,網絡搜索很多這方面的信息。名人故里爭奪之風愈演愈烈,從神話傳說、三皇五帝,到先秦諸子、三國群英,甚至佳麗、反派。風起雲湧的「故里爭奪戰」,女媧、炎帝、牛郎織女等傳說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眾多歷史名人都未能倖免。
古來有之的現象 (網絡摘抄)
文天祥曾論,"家之有譜猶國有史也,史以記事實,譜以昭穆,昭穆能明,則家派無可不顯哉。"而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更直言,"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他將家譜與州志,甚至國史相提並論,更顯出家譜的意義重大。
網絡上關於「亂認祖宗,亂編族譜」的文章很多,古來有之,有些人攀附成風,有些家譜更是肆意認祖,甚至按照推演,這種攀附風氣受到了乾隆的高度關注,嚴令整頓家譜編纂的號令便就此鋪設下去,要求各地督撫嚴查家譜中的僭越情況,更就此限制了各地普遍進行的修譜情況。上諭下來,糾察行動轟轟烈烈。
網絡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家族亂認祖宗,自認名人之後的情況,在全國都有例子,江西比較嚴重。在宗族不清的情況下自封血脈,實際上也是對宗族體系的一種蔑視。但另一些,古時本想趁此改族卻也因此招致禍患的也不在少數。福建的胡學成兄弟刊修家譜案,就是一個典型又帶着悲劇色彩的例子。----摘自網絡
網絡搜索截圖
-
思考4:真假「虱母仙」考證
因為虱母仙何野雲在潮汕家喻戶曉,但是其真實身世又沒有官方說明。有的人牽強附會,說虱母仙故里是他們某某地方的,但其實是破綻百出,經不起推敲;有的人把虱母仙在潮汕為民謀福的故事,杜撰安插到他們的祖先身上;有的人否認虱母仙何野雲曾為陳友諒軍師,理由是他們的祖先何野雲其實是個大官(這樣只能說明他們的祖先何野雲,跟潮汕虱母仙何野雲是不同的兩個人,同名同姓古來有之);有的人說他們的祖先壽命跟潮陽鳳港何僊陵記載的壽命不同(同樣只能說明潮汕虱母仙何野雲跟他們的祖先是不同的兩個人)。
有的人2021年新建了一個墓,宣稱是明朝何野云為自己親點的墓,在2021年新建的一個墓,會是600多年前虱母仙的墓嗎?
而不同的是,潮汕很多遺迹都是文物保護單位。清《鳳港盧氏族譜》記載何野雲「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即現在的潮陽貴嶼鳳港何僊陵。 何僊陵面朝練江支流,逆水朝堂,位於鳳港村鳳地的鳳頸處,是風水寶地。而且潮陽何僊陵有古時的墓碑存記,還是文物保護單位。
明 洪武一年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 五皈寺」碑刻(文物保護單位)證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而「有心人」的祖宗,此時14歲。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5頁
詳情可參考關於「五皈寺」的文章
五皈寺附近的田心鄉,亦有記錄何野雲到華古岩隱居,也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
1369年,明洪武二年,何野雲在陳店為指點草尾鄉建寨門,此時何野雲44歲。而「有心人」的祖宗,此時15歲。
草尾族譜記載
而虱母仙幫潮陽陳氏始祖建墓在 洪武6年(1373),有碑碣為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虱母仙此時應該是48歲左右。虱母仙此時應該是51歲,而「有心人」的祖宗,此時19歲。
*
未成年的兒童可以做風水師嗎?
而按照某些人的說法,他們號稱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而他們的祖先生於1354年。在洪武一年(1368年)真正的虱母仙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此時「有心人」的祖宗才14歲;在洪武二年(1369年)真正的虱母仙何野云為在陳店草尾鄉建寨門,此時「有心人」的祖宗才15歲;在洪武6年(1373年)建陳氏始祖墓的時候,此時他們的祖先才19歲。14歲就來到潮汕做風水先生幫人建造宗祠和墳墓?這不合常理,哪位主家會請未成年的兒童來做風水師嗎?由此可知,他們宣稱的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何野雲(1325~1393年)到潮時候的年齡,是一位風水師適宜的從業年齡,因為做風水師,一需要經驗,中年以後風水技術和經驗才逐漸豐富,太年輕無經驗和閱歷;二需要體力,尋龍點穴需要滿山跑,尋龍有時需要一天走幾十里,沒有體力支撐根本無法完成,何野雲到潮時間正是其作為風水師的良好從業的年齡。一些"有心人"說其祖先80到100歲也還在為人造風水,我是不相信的。明朝時候人的平均壽命沒有現代長,人生七十古來稀,那個年代上70歲的老人家走路都蹣跚,更不要說80歲,100歲的老人,如何能夠在沒路的荒野上爬山涉水尋龍?
如此種種,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
並非所有名叫「何野雲」的人,都是虱母仙何野雲
有的人例舉了《新修南昌府志》的記載:「司馬頭陀精堪輿冢,……宋末鐸長老術亦如之,國朝南昌劉子南、新建趙子方、豐城何野雲,亦其流亞雲。」這裡出現了「豐城何野雲」這五個字,只能證明歷史上豐城有何野雲這個人,但是這個府志並沒有說潮汕虱母仙何野雲是豐城何野雲。
還有他們例舉了清乾隆《南昌府志》記載:「明,何冶雲,號半溪,豐城人,與南昌劉孟逅子南、新建趙子方同精形冢術」,這裡同樣,沒有記載潮汕虱母仙何野雲是豐城何野雲,只是記載明朝有個「何冶雲」是豐城人。他們認為「何冶雲」跟「何野雲」同音,應該是「野」被錯寫成「冶」字了。「何冶雲和「何野雲」」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我們不得而知。
「有心人」宣稱這些文獻記載了有個名叫「何野雲」的人家鄉在哪裡,但是沒有記載具體時間,到底是明初,明中,還是明末呢?是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何野雲呢?同名同姓古來有之,同一個時代有很多同名同姓的人;更不用說不同時代,有多少個名字是「何野雲」的人了。他們例舉的文獻,只能證明:曾經有個名「何野雲」的人,在他們那裡。但是沒有任何官方文獻直接證明:潮汕虱母仙何野雲的故鄉是他們那裡。也沒有任何官方文獻直接證明:潮汕虱母仙何野雲是他們的那個「何野雲」。此何野雲是彼何野雲嗎?明顯是擦邊球行為。
不同的是,《潮陽縣誌》直接記載:虱母仙何野雲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潮陽縣誌》是直接證明,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官方文獻有像《潮陽縣誌》這樣直接說明虱母仙來歷的。而「有心人」,只是憑猜測說他們的「何野雲」是潮汕虱母仙何野雲,他們是混淆視聽,牽強附會地確定的,同名同姓古來有之。並且兩個何野雲的年齡差距有30歲,生卒年差距這麼大,會是同一個人嗎?
虱母仙何野雲活動在明朝洪武年間。他們那個「何野雲」活動在明朝永樂年間。是不同時代的兩個人。最早記錄何野雲在潮時間的物證,是明朝洪武二年留存至今的文物保護單位五皈寺碑刻,洪武元年何野雲到五皈寺為附近的高氏建祠堂。此時真正的虱母仙何野雲43歲,而「有心人」的祖先14歲。
-
族譜不能作為史料,這是基本的史學常識
從百科中,亦可發現,「有心人」試圖修改百科的記載,被百科駁回了,原因是:「資料是族譜類,不能當作史料採用」。而「有心人」,大部分依據正是其族譜的記載,是非官方的記載。我們從百科的駁回,可以知曉,族譜沒有公信度,真實性存疑,不能作為史料的主要依據。
百科截圖:族譜不能作為史料的主要依據
百科截圖:族譜不能作為史料的主要依據
還有他們宣稱族譜記載其祖先是欽天監,參加了皇陵的規劃修建,但官方歷史書卻沒有記載,其族譜真實性有多少呢?他們的族譜可信度有多少呢?
「有心人」用一些非官方的文獻(例如:未經考證真偽的家譜),編輯一些無官方歷史記載的故事,而且也沒有古文物證明,妄圖推翻《潮陽縣誌》的記載,妄圖推翻有古碑留存的何僊陵是虱母仙所葬地的事實,妄圖推翻潮汕各地許多家族族譜的記載,妄圖推翻潮汕各地自古以來的傳說,妄圖顛覆潮汕人民自古以來對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真實認知,是扭曲歷史,而且是對仙師何野雲的極大不公,褻瀆仙師真實身份,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謂謠言止於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
總結
官方文獻《潮陽縣誌》是直接說明何野雲是從陳友諒而敗後來此,是直接證明其來歷。並且有物證:文物保護單位洪武二年(1369年)的五皈寺碑刻和文物保護單位「元」字的虱母仙古墓碑。「有心人」例舉的官方文獻都沒有直接證明虱母仙何野雲的來歷,憑牽強附會的猜測和推測,憑無法考證真偽的族譜,是不嚴謹的歷史考證。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古往今來,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不止一人,但世上「虱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虱母仙!!!
從史料學的角度看,光緒十三年《潮陽縣誌》的編纂組,對虱母仙的相關文獻,必然經過去偽存真,實事求是地考證過。他們也必然考證過距其三百多年前的官方誌明朝萬曆《新修南昌府志》及民間書籍《地理人子須知》等文獻的記載,但是沒有採納,肯定是因為不認同《新修南昌府志》記載的豐城何野雲是潮汕虱母仙何野雲,或者說兩個地方的兩個何野雲根本就是毫無關係的兩個人。光緒十三年《潮陽縣誌》的編纂組,作為官方誌,必是經過多方的考證,實事求是,得出了更準確的對虱母仙何野雲的記載,做了詳細的闡述:「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
《潮陽縣誌》的記載,必定經過論證和考證,而且是中立的考證,客觀可信,是官方的。「有心人」的推測,推論,和猜測,並不是中立的原則下做的考證,是有目的性的,選擇性的,是不公正的考證。「有心人」用非中立的,有目的性的,臆斷的,選擇性的考證,企圖推翻中立的官方考證「潮陽縣誌」的記載,合理性有多少?
對於歷史,不能單憑一己的主觀臆斷妄下結論,需有官方的文獻直接證明。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5頁
《潮陽姓氏叢談》封面
《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
《潮陽市志》下冊(1979-2003)第816頁
文物保護單位:仙城仙泉井
***
多種史料,多種物證,多方印證,虱母仙是陳友諒軍師流落至此,準確無誤。
-
***結語***
關於何野雲(1325~1393年)的真實姓名,歷來眾說紛紜。一說他原姓廖,一說他原名雪樵,一說他乃鄒普勝。其籍貫也莫衷一是,有言是湖北麻城人,有道是山西棘縣人,有說是江西人,至今難有定論。他的師承也很複雜,有說他師從袁州彭瑩玉, 也有說他乃贛南四大堪輿祖師之一廖金精的後裔,仰山風水遺札又記載他師從仰宗鐸長老,而道教卻言其師從青元道人,眾說不一,更添神秘。
在任何一個時代,各方豪雄基本會有顧問團,幕僚,智庫等團隊,各位豪雄在行事時會諮詢幕僚團隊的意見和建議。而陳友諒也必然有一批幕僚智庫的團隊,除了少數幾位前端的有文字記載的,大部分幕僚智庫團隊只是在後台出謀劃策,而沒被文獻記載。相信虱母仙何野雲可能是沒被記載的陳友諒幕僚智庫團隊成員之一,屬於軍師的範疇。英雄不問出處,「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虱母仙」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得到史書官方誌《潮陽縣誌》、《潮陽姓氏叢談》、《潮陽市志》,和《鳳港盧氏族譜》、港頭《張氏族譜》等,還有自古以來無數的民間傳言,並且何僊陵重修碑記也是如此記載。而且何野雲早期到潮陽的時間明朝洪武元年,在五皈寺和華古岩都有記載。
虱母仙「何野雲」確有其人,但並非真實姓名,只是化名。就像現代的藝人,有的會起個藝名,人們往往記住了他們的藝名,真實名字不一定知道,比如「成龍」。
古往今來,有無數高人奇人沒被歷史文獻所記載,所以曾經的陳友諒軍師「何野雲」的真實姓名,根本就沒必要再去考證,現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證距今600多年前的具體細節(一些文獻只能參考),肯定沒有確定的答案,就讓其作為一個美麗的謎,一個神奇的傳說在人們心中千古流傳。潮汕就是虱母仙何野雲的第二故鄉,而且何野雲的骸骨也長眠在潮汕。我們可以說:「何野雲的故鄉在潮汕!」
流光逝水,夢花幻浪,他的真實身份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他就是一隻野鶴,一朵清雲,曾經逍遙在這片山水之間,給這方土地留下美麗的傳奇。記師尊「虱母仙」何野雲!
-
-
相關時間脈絡,可以點擊參考下面文章:
-
重要 | 陳友諒軍師虱母仙何野雲在潮活動有時間記載的事迹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9827199623774755/
-
-
虱母仙在潮造福百姓
功德之盛,可輝日月
本着傳承民俗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宗旨搜集整理
為虱母仙的道行功徳留下片泥鴻爪。
歡迎轉載,功德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