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戰爭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永州一帶有個小崗村,小村掩映在綠水青山中,流水潺潺,綠蔭如蓋,繁花似錦,不失為一處避世的好地方。
村東頭住着一戶姓劉的人家,家主劉殷和妻子彭氏年過四旬才生得一子,取名劉平生,寓意他這輩子能夠平平安安的。
劉平生乖巧懂事,頭腦靈活,深得劉殷夫婦的喜愛,不過他從小就體弱多病,加上父母對他百般寵愛,不讓他下地幹活,成年後的他雖然生得面如冠玉,可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很多年輕女子都不願意嫁到劉家。
一時間,劉殷夫婦急得不行,四處找媒婆幫忙。
鄰村有位姓趙的媒婆,收到了劉家給的定金後,靠着三寸不爛之舌,還真的找到了一位年輕女子。
女子叫張玉,樣貌清秀,一年前被嗜賭如命的父親賣給了彭大郎。
彭大郎是個賭徒,有一次在賭桌上運氣逆天,把張父輸得傾家蕩產。
張父心一狠,見彭大郎年過三十還單身,便把女兒嫁給了他。
與其說是嫁女,不如說是賣女,張父欠彭大郎的賭債一筆勾銷,不僅如此,彭大郎還給了張父十兩紋銀。
張玉性情溫順,母親去世早,是父親一手把她拉扯大的。懂得感恩的她平時極為孝順,當父親要把她嫁給彭大郎時,她沒有吵鬧,只是靜靜地哭了一個晚上。
張玉嫁過去後,彭大郎娶了嬌妻性子有所收斂,開始做起了農活,這讓張玉極為開心。
然而,好景不長,彭大郎本性不改,一天夜裡偷偷去賭場,結果輸得個精光,他自知無臉面對妻子,在一棵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
就這樣,年紀輕輕的張氏就守了寡。
張父見女兒日漸憔悴,他也悔悟了,決定不再去賭場,發誓要給女兒找個能居家過日子的女婿。
恰好趙媒婆聽說了張玉的不幸,幾句後就讓張父動了心,一個勁打聽劉平生的為人如何。
趙媒婆說道,「這劉平生,可是十里挑一的好女婿,他不僅長得玉樹臨風,做事勤快,還極為懂事,生性善良,腦子也聰明,你女兒嫁過去絕對不會吃虧……」
聽到媒婆天花亂墜的一番吹捧,躲在一旁偷聽的張玉也動了心。
幾天後,張父跑到了劉家,偷偷打聽了劉平生的為人,鄰居都說這小夥子很不錯,張父聽了大喜,連忙答應了這門親事。
當然,這是劉殷父母耍的手段,提前用錢買通了鄰居。
不久後,劉平生和張玉結了婚。
婚後,張玉發現丈夫身體不好,半夜經常咳嗽,幹不了農活,不過對自己很好,嘴巴甜,很會討人喜歡,她嘆了嘆氣,只得認命了。
好在張殷夫婦身體硬朗,能下地幹活,日子過得倒還湊合。
半年後,張殷在干農活中不慎摔了一跤,郎中說至少得躺在家裡休養大半年,彭氏一個人忙不過來,兒子劉平生是個藥罐子,兒媳張玉有孕在身,一時間,劉家陷入了困境中。
張父前來看望女兒,看到劉家父子都躺在病床上,他氣得臉色鐵青,對媒婆恨得牙痒痒。
來劉家這半年,張玉過得不錯,丈夫對她百般呵護,公婆也對她很貼心,所以張玉勸父親,「爹,女兒沒有受委屈,你不要生氣。」
劉父忍不住嘆氣,悶聲不語地離開了。
一天,張玉在河邊洗衣服,和村裡的劉大娘聊起了天。
劉大娘一直忍不住盯看張玉,時不時嘆息,「多麼好的女娃娃,真是可惜了。」
張玉笑了笑,「大嬸,沒有可不可惜的,正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劉大娘聽了不以為然,「話雖如此,不過遇到好的機會也不能放棄,我有個遠房侄兒叫王沖,長得高大魁梧,做事很勤快,前幾天看到你們家情況後,說很願意做幫夫。」
所謂「幫夫」,就是俗稱的拉幫套。
拉幫套,一般是由於丈夫患重病,無力挑起家庭重擔,妻子在徵得丈夫同意後,另外尋找一名可靠的男人擔負全家生活,丈夫去世後與此男人結為正式夫妻繼續生活。
張玉聽了這話,一開始極力反對,劉大娘見了不慌不忙,耐心地和她解釋,說這是為劉家考慮。
還說她肚裏的孩子只會姓劉,不會改姓。
聽到此,張玉猶豫了。馬上就到了水稻收割季節婆婆彭氏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沒有個幫手可不行,這關係到來年一家人的口糧。
除了收割水稻,家裡還有一大堆的農活,而且公婆年紀也大了,生活重擔還得落在體弱多病的丈夫身上。
想到此,張玉對劉大娘說回家和丈夫商量下。
劉大娘聽了心中一喜,說此事不急。
張玉回到家,和丈夫悄悄說起了拉幫套的事。她以為丈夫會極力反對,畢竟一個男人怎麼能夠容忍妻子和別的男子吃住在一起。
誰知,丈夫劉平生沉默一番後,竟然點頭答應了,還安慰妻子,「這事你放心,只要對方可靠就行,為夫去和爹娘說說,相信他們會同意的。」
也不知道劉平生用了什麼手段,一向思想古板的劉殷夫婦竟然答應了兒子的請求,說同意拉幫套。
不過,劉殷一直強調,兒媳肚裏的孩子始終姓劉,這一點劉大娘一開始就說好了,劉平生夫婦自然沒有啥意見。
幾天後,王沖正式來到劉家入住。
劉殷夫婦見王沖身材高大魁梧,臂膀粗壯,一看就是個幹活好手,臉上總算是有了笑意,
不過,夫婦倆還是不放心,請村長過來立下了字據。
字據中寫道:待張玉肚裏的孩子長大成家後,王沖自動離開,期間與張玉生的孩子一律姓劉;若期間劉平生不幸去世,王沖與張玉便結為正式夫妻,對待孩子和老人要依然如故。
說白了,王沖就是來劉家打工的,生的孩子也得姓劉。
劉大娘說,王沖性格憨厚,獃頭獃腦的,能夠和貌美如花的張氏朝夕相處,也是他的福氣。
所以,這一樁事,在村裡人看來是兩全其美的大好事。
劉家房屋小,張玉和王沖二人搬進了偏屋,劉平生一個人睡卧房。
妻子和一個陌生男子住在自己家裡,劉平生心裏滿滿都是酸楚,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還得指望他來養家。
王沖搬過來後,果然沒有讓劉家人失望,他幹活是一把好手,對張玉也很疼愛。
不久後,張玉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張殷夫婦高興得不行。
劉平生也興奮不已,劉家有後,他也算完成了使命。
一年後,劉殷總算恢復了過來,不過身子骨差了很多。那段時間,彭氏忙着農活,還要照顧一家人,身子吃不消,也是日漸憔悴。
加上夫婦二人年紀大了,地里的活全部都交給了王沖。
王沖任勞任怨,就像是一頭使不完勁的耕牛,起早貪黑地幹活。
第二年,張玉懷孕了,劉殷夫婦高興不起來,劉平生也是一臉嘆息。村民也是議論紛紛說可惜了,為王沖感到不值,以後這孩子還得姓劉,終究不是劉家的血脈啊。
其實,劉平生擔憂的不僅僅是孩子姓氏問題,更多的是其它方面的事,想不到後來發生的事,還真的應驗了他心中所想。
一天,王衝下地幹活,劉殷夫婦帶着張玉去鄰村喝喜酒,劉平生身體愈發虛弱,受不了風寒,只得獨自一個人待在家裡。
走到半路,劉殷夫婦神色有幾分怪異,突然對兒媳張氏說道,「玉兒啊,平生一個人在家,我和你娘始終放心不下,現在天色還早,要不你回家去看看。」
張玉聽了也有幾分道理,便把倆兒子交給了婆婆,準備大步往家裡方向趕。
不經意間,她看到婆婆彭氏嘴角露出一抹笑意,當時也沒有多想,只想着趕緊回家。
回到家後,丈夫劉平生躺在床上,一直說口渴,張玉急忙去拿水。可奇怪的是,缸里的水不知為何見底了。
出門時,她很清楚記得自己挑了兩擔水才離去。
見丈夫口渴厲害,張玉收斂心神,叫丈夫先等等,自己馬上就回來。
剛剛踏出房門,不知道是精神恍惚還是真有其事,她竟然看到有個人影溜進了自家房門。
擔心有小偷進屋,丈夫一個人在家不安全,於是她放下擔子,悄悄趴在了窗頭。
定睛一看,屋內之人竟然是婆婆。
只見婆婆行為怪異,神色有幾分慌張,她偷偷從柜子里拿出一包藥粉,不動聲色地放在了水壺中。
看到這一幕,張玉差點嚇癱。
這一包藥粉,正是她前幾天買的老鼠藥,沒想到婆婆竟然放在了水壺中。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婆婆這是要毒害自己的親生兒子啊。
很快,婆婆就悄悄地從後院溜走了。
氣憤不已的張玉,當即進屋摔破水壺,丈夫見了不解,問妻子這是為何。
張玉長嘆一聲,「夫君,剛剛婆婆回來了,她這是要害你和我啊。」
劉平生聽了大驚,連忙問怎麼回事。
張玉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決定把婆婆投毒一事說出來。
劉平生聽了後立馬明白過來,他氣得渾身發抖,喃喃自語:「想不到此事還真的發生了,我糊塗的娘啊,你這是要遭報應的。」
「玉兒,是我們劉家對不住你。」劉平生滿臉都是淚水,眸光中滿是歉意地望着妻子。
張玉嘆了嘆氣,安慰丈夫到:「婆婆是擔心你走之後,兩個孩子都會姓王,所以才會這樣做,他們的做法也能夠理解,只是不該毒害你啊。」
話說劉殷夫婦,見兒媳遲遲未歸,夫婦二人眼眸中滿是笑意,他們以為計劃成了,忙往家中方向趕。
誰知,兒子劉平生一臉怒氣地站在門口, 把夫婦二人嚇得癱軟在地。
「爹娘啊,你們倆還有何臉面回家!」說完,劉平生寫下了遺書,要爹娘簽字畫押。
夫婦二人驚嚇得不行,遺書中不知道寫的啥就答應了。
第二天,劉平生去世了,他在遺書中寫道,妻子改嫁給王沖,孩子隨王沖姓。
看到遺書中的內容,張玉和王沖都淚流滿面,而劉殷夫婦在心裏忍不住暗罵兒子,同時也悔恨不該如此草率簽字畫押。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心善的張玉和王沖,雖然遵從了劉平生的遺囑,讓倆兒子都姓了王,但仍舊對公婆很孝順,給他們養老送終。
劉殷夫婦慚愧不已,經此一劫,積鬱成疾,一年後相繼病亡,沒有安享到晚年。
或許正是應了劉平生說的那句話,做了惡事會遭報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