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有一位書生,是延陵人,叫李曉之,年紀不大,才剛成為童生,剛入泮(中國古代學生的入學儀式),也就是縣裡正式的學生。
這一日,李曉之在書齋里看書,困了他就趴着睡著了。
夢中,有兩位看似衙役的人,拿着紅色文書來請他,說:「李公子,我們有公事,請你快跟我們走。」
李曉之不知道怎麼回事,還以為是老師叫他去,他來不及看文書,匆忙換了衣服帽子,然後跟兩人出去。一看外面還有轎子,李曉之不禁奇怪,問道:「學堂近在咫尺,何必還用轎子呢?」
那兩名衙役不回答他,只是催促他趕緊上轎出發,於是,李曉之上了轎子,轎夫很快就抬着他快速奔走了。李曉之從轎子一側的窗口看外面,只見外面黃沙茫茫,天色一會兒明亮,一會兒黑暗,看着路邊的樹木房子,他發現自己以前從沒走過這條路,
很快,來到了一座城池跟前,這裡很大很寬闊,有三街六市,還有許多來往的人,他們看到李曉之的轎子後,紛紛避開。
進了城池之後,很快來到一座府衙跟前,這府衙看起來十分壯闊,比總督的府衙還大還漂亮。轎夫抬着轎子,一直到府衙中門,很快,出來兩隊儀仗隊,都敲鑼打鼓,鞭炮齊鳴,似乎在迎接李曉之。
李曉之一臉懵,不知道怎麼回事。
轎子很快進入甬道,只見有不少帶着烏紗帽,穿着紅色官服的人,攏了過來,一個個官員都對着轎子作揖施禮。李曉之數了一下,足足有十六人。他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陣勢,還以為學堂里請人唱戲,這是戲台班子的優伶。
李曉之正要出轎子回禮,那兩個衙役卻已經對着官員們說了「免禮」。
接着,轎夫們繼續抬轎子,一直到了前面大殿的台階下面,才停下來。李曉之出了轎子,看到九間屋寬的大殿,十分闊氣,大殿中間用白玉石壘起來一座高台,台上鋪着金龍黃幕布,四邊垂下來。
跟着衙役,李曉之從左邊進大殿里後,兩旁的迴廊很深遠,走了許久才到後面大殿。進了後面大殿左邊的屋子裡,掀開帘子,只見裏面陳設的傢具都很古典、精美又潔凈。兩個衙役把李曉之帶到這裡後,讓李曉之進去,然後他們就離開了,
很快,來了八位童子,差不多都只有十一二歲大,有的童子捧着金色的襆頭,有的童子捧着黃龍袍子,還有的童子拿着步雲履,或者是捧着玉帶,或者是捧着香巾,或者拿着面具而來,有的捧着銅鏡而來……反正都拿着東西,沒有空手而來的。
童子讓李曉之換衣服,李曉之問他們為何要換衣服,童子只說是這裡的規矩,其他不肯多說。
換好衣服後,童子又讓他戴上面具。李曉之不肯戴面具,還問:「衣服已經換過了,何必還要戴面具呢?」
童子說:「我們這裡的規矩就是這樣,必須戴面具。」
李曉之心想,可能是要扮演話劇,演古代人,怕被人認出來吧。於是,他戴了面具,那面具十分奇特,戴上去之後,感覺就像真臉一樣。李曉之似乎覺察到了不一樣,讓那個童子把銅鏡拿過來。
童子拿着鏡子,李曉之看着鏡子里的自己,一下子變得完全不一樣了,他好像換了臉一樣。此時的他,方方的臉,長長的鬍鬚和髯,頭戴金冠,身穿龍袍,腰掛玉帶,腳下步雲履,儼然就是帝王一樣!
此時,八個童子齊聲說著「升殿」,外面也有人接應說「升殿」。然後童子帶着李曉之出去,到了前面大殿,從台階下面一點點上去,到了台階上,有一個公案,上面還有放令簽的簽筒、印箱、墨硯等等。黃幕布開啟,兩位衙役擁護着李曉之到公案後,前面見到的十六位官員也都上殿,行禮。在十六位官員後面,還有許多小吏、衙役等。
李曉之注意到,下面的人中,還有夜叉、牛頭馬面,他們也都跟着行禮,然後站在了一邊。
行禮之後,大家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兩邊排列整齊,大家都不敢說話,場面十分嚴肅。
李曉之隱約感覺到了什麼,他想了想,忽然一驚:這裡莫非是……莫非是冥府?自己成了閻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正在暗自吃驚,只見一位衙役送了案卷上來,外面的囚犯也帶到大殿之下,然後下面那些小吏就開始審問犯人,隨即便開始用刑。兩邊施刑人員上前,對着那些犯人開始動手,有的剝皮,有的打臉,有的破腹,有的抽腸,有的拔舌……那些犯人哭號之聲,聽起來十分凄慘。
李曉之因為距離遠,不知道那些小吏怎麼審問犯人,也不知道他們說了什麼。
很快,第一批犯人審問結束,案卷送了上來,但是小吏把內容都卷了起來,只露出年月,讓李曉之用紅筆寫上時間和批閱的字,隨即就拿走了。李曉之沒看到案子的內容,也沒看到最後處理結果。
很快,外面小吏傳話,說是一位貞節孝婦來了,旁邊的小吏隨即請李曉之下台階迎接。
李曉之不知道怎麼回事,連忙下了台階,到前面去迎接。而那些官員、夜叉、判官、牛頭馬面等人,紛紛跪下來,看來這位孝婦來頭不小。
只見天邊一朵紅色雲朵慢慢下來,上面金光燦爛,有金童玉女,擎起華蓋,中間有一位又黃又瘦的中年婦女。婦女看着李曉之,微微點點頭,然後化為一陣香風,往西方去了。小吏又讓李曉之回到原來的位置,又送了厚厚的案卷過來,讓李曉之寫了年月日和批閱的詞。李曉之發現,這都是男犯人。
後面,小吏又拿來厚厚的案卷,這次都是女犯人。李曉之挨個批閱簽字,看到一個名字時,忽然發現很熟悉,那是他姑姑的名字,他姑姑那會兒正好生病了。他想看看案卷內容,但是小吏已經拿走了。
案卷批閱完之後,小吏說下殿,然後判官、夜叉、牛頭馬面、官員、小吏都離開了。李曉之回到內殿里,去掉面具,摘下假鬍鬚長髯,然後換回原來的衣服。童子又送他出去,坐了轎子,那十六名官員還在甬道,一看到他又連忙施禮。
此時,轎子前面掛了一對大燈籠,上首(右邊)的燈籠上,寫着三個黑色大字「第七殿」;而下首(左邊)的燈籠上,寫着「閻羅王」三個黑色字。就這樣,李曉之坐着轎子,一直到了家裡。他換下衣服,然後繼續睡覺。
很快,有人送書信來,喊醒了李曉之。李曉之站起來一看,發現天剛剛亮。
李曉之問來人:「從大門到這裡,一共有五六重門,你怎麼能進來?」
那人說:「那些門都沒鎖上啊,所以我能進來。」
李曉之很奇怪,說:「昨晚我親自關閉的大門,是誰打開了門?」他出去看看家人,發現都沒起來,他看了書信,這才知道姑姑病重,讓他趕緊去看望。
等李曉之趕過去的時候,姑姑已經奄奄一息。
姑姑一看到李曉之,精神好多了,說:「孩兒,你來了,來得好啊,你一來那些小鬼都跑開了。我害怕,你別走,就坐在這裡。」
李曉之問姑姑,還安慰姑姑說:「一點點小病,馬上就好了,不要傷心。」
姑姑忽然用諷刺的語氣問道:「你既然不想讓我死,為什麼還在案卷上面點了我的名字呢?這難道不是天意嗎?這不能怪你,那時候你也不知道吧。」
李曉之一聽,頓時驚悚,想起來在冥府的事情。
很快,醫生來了,李曉之要出去接醫生進來。姑姑拉着他的手,說:「唉,你被人利用了啊,孩子。他們把你假扮為閻王,害死了許多不該死的人,所以他們不敢讓你看卷宗,只敢讓你批閱。孩子啊,別以為只有人間險惡,冥府一樣險惡啊。」
李曉之大駭,惶恐不安,問道:「那麼,那麼,真閻王去了哪裡呢?他們為何選擇我啊,這不是害我嗎?」
姑姑說:「閻王病了,他們看你的字跡和閻王的字跡很像,所以才找到你。此事天帝會查清楚,不知者不罪,你會沒事的。只是,以後行事,可要多多小心啊。」
說完後,姑姑去世了。
故事到此結束,在我看來,這個故事不外乎說了兩個道理。
其一,人心險惡,人世間如此,其實在冥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那些鬼吏、鬼官,鬼夜叉、牛頭馬面、判官等鬼仙,比人知道得多,也就比人還陰險狡詐。人們以為,死後可以到天庭,即便下地獄,也可以向閻王訴冤,但並不知道,冥府也不公正,甚至連閻王可能都是假的,是個傀儡。
其二,做任何事情之前,還是要看清楚、想清楚,尤其是在不認識別人或者不太熟悉的情況下,否則你可能幫着惡人,做了傷害、冤死別人的事情,自己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