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感興趣的朋友讀完之後點贊、關注。如果能夠留言評論,更是感激不盡,我會盡量回復。您的支持就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同時期待您提出寶貴的意見或建議,謝謝!
舉辦喜事之前的幾天,是娶媳婦家最為忙碌的日子,宴請媒人,商議條件,過大禮,做各種準備。請親戚和鄰居幫忙,挨家挨戶借圓桌,借椅子,借凳子,借盤子、茶壺、碗、接碟兒等傢具,至於筷子一般不用借,多買上幾捆就可以了。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等到正日子這一天,早早地就來到喜慶人家,所有勞(lao讀四聲)忙的人,都要聽從大支客(qie)的安排,分別在預計好的房間里擺上桌椅,放好碗筷,茶壺裡沏好少量的茶水,做好用餐的準備。
等到接新媳婦兒的大馬車出現在營子頭的時候,車老闆子就會把系了紅纓的大鞭子甩得「叭叭」響,看熱鬧的小孩子們邊跑邊叫喊着:「新媳婦兒來了,新媳婦兒來了」。
及至新媳婦兒來到大門前,剛才還四敞大開的大門瞬間被關得緊緊的,「討喜」的第一道關口出現了。
此時,該大支客(qie)的登場了,左談談「討喜」的人啥條件,右談談東家趕緊拿東西。
那時候的人們「討喜」純粹是為了逗樂,絕對不像現在的一些婚禮上「討喜」的人,索要「紅包」,而且必須是「六六六」、「八八八」、「九九九」的「大紅包」,甚至是「千依百順」、「萬事如意」的「超大紅包」,使得「討喜」的民間習俗變了味。
大門口過後,還有屋門口和洞房的門口,經此至少三道關口的「討喜」後,新媳婦兒才得以坐上婚炕,老老實實地待在炕上,俗稱「坐福」。
「討喜」的方式相比於現在也文明得多,除了扒下新娘子的婚鞋外,頂多是幾個半大小夥子互相胳膊搭在肩膀上,阻擋在新娘子的前面,絲毫沒有與新娘子身體上的接觸。
可不像現在的有些年輕人,看着一個個道貌岸然、人模狗樣的,藉著「討喜」上下其手,佔新娘子的便宜。
現在網上經常曝光各種各樣有違道德甚至違反法律的「婚鬧」現象,不僅有失人倫,而且導致人員受傷,甚至鬧出人命,害人害己,讓人不得不懷念那個時候人心的淳樸和人心的善良。
營子里的四五十歲以下的男男女女,都主動過來幫忙了,男的除了力所能及的活計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當陪客(qie)。
喜慶人家的直系親屬中有頭有臉兒的,在營子里有頭有臉兒的,或者在政府部門吃「公家飯」的,都是陪客(qie)的不二人選。他們的任務就是用酒陪好來送親的男性的娘家人。
婚桌上陪新親的人不僅能說,還要能喝,三杯祝福酒之後,便是挨個人敬酒,也稱認親酒。
等到喝過兩輪以後,主人家安排的酒量大的主力開始發威「打通鍋」,擼胳膊挽袖子地挨個划拳,有一個門口幾杯酒,誰輸誰喝就過的;也有拳高量大者打硬「通鍋」的,自己喝夠幾杯為止,對方不管喝多少。
喝酒划拳的人,如果聲音不洪亮,首先就在氣勢上輸了。所以,划拳的人,不管輸贏,聲音都大得能把屋頂震塌。
划拳贏了的,趾高氣揚,繼續叫板:「服不服」?輸了的一方,往往為了面子,「吱溜」一口喝乾了杯中酒,接着迎戰。
如果哪一桌有了所向無敵的「牛人」出現,周圍旁邊桌上的好戰分子也會湊過來看熱鬧,甚至直接參戰,這時候,已經不分什麼新親不新親了。
酒席開始以後,小夥子們端着串盤腳步輕快地將一盤盤菜肴送到每一桌。吃完以後,手腳麻利的年輕小媳婦兒們,則負責收拾碗筷,擦桌子,洗滌碗碟和盤子,開始下一輪的就餐。孩子們則三五成群,嬉笑打鬧。
在結婚過程中忙碌了一天的年輕小夥子小媳婦們,晚上還要不辭勞苦地「鬧洞房」。
待各種稀奇古怪花樣繁多的「鬧洞房」遊戲完成後,調皮搗蛋的大小夥子和小孩子還會隱藏在洞房的窗戶下「聽聲」,當然這也是流傳多年的民俗之一。
由「聽聲」而傳出來的笑話很多,比如,小夥伴來順的父親,大名孝東,營子里的人平時都喊他東子。可在他結婚之後沒多久,陪伴他長到十七歲的名字「東子」卻變了,人們再也不叫他東子了,而是改叫了「動動」。
雖然和原來的東子差不多,含義卻差了十萬八千里,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這個新名字含有隱晦的不文明之意。
原來是東子在洞房花燭夜時,少不經事、初出茅廬的青澀小子傻里俊氣不知道新婚之夜該干點什麼。好不容易在聰明伶俐的新婚妻子的示範與引導下,進入了主題,卻緊張地伏在妻子的身上沒有進一步的動作。
心急火燎的妻子顧不得害羞,出口催促着東子:「你幹嘛呀,動動,動動。」這番鶯聲燕語不僅讓東子頓然開竅,開啟了神秘而顛狂的人生之旅,更是讓偷偷藏在新婚洞房外窗檯根下聽聲的人們熱血沸騰。
和東子關係最好的發小二柱子忍不住笑出了聲,捏着鼻子接着新媳婦的話茬不停地說:「動動,動動。」
別說,二柱子學的聲音極似女聲,維妙維肖,足可以假亂真,甚至比屋裡的新媳婦更加透露出一股子嬌滴滴酥麻麻的味道,惹得身邊幾個一起聽聲的男男女女再也忍不住,哈哈哈地笑了出來,導致屋裡的聲音戛然而止。
第二天,經過人生洗禮從而精神煥發的東子被嘻嘻哈哈的人們「動動,動動」地逗來逗去,從此,東子在發生重大人生轉折從男孩兒變為男人後,他的名字也從東子一下子變成了動動。
久而久之,在人們叫習慣他也聽習慣了之後,「動動」也就成了他此後唯一的名字。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當各種各樣色彩繽紛、栩栩如生的彩色窗花貼滿家家戶戶窗戶的時候,讓我們又長了一歲的年三十到了。
忙完該忙的,大年三十便悠忽而過了。大年初一的早晨,吃過年五更剩下的素餡餃子,人們開始相互拜年。
(待續)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謝謝朋友們動手關注、點贊、評論、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