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62歲的老王回到家,看見趴在沙發上28歲的兒子在玩遊戲,順便數落了幾句,接着家庭戰爭爆發了。
「你說,你讓我幹嗎?」兒子放下手機懟了父親一句。
父親也不示弱:「我讓你幹嗎?讓你去工作,讓你去掙錢,不是讓你天天在家打遊戲。」
「好啊,讓我去工作?你給我找啊,你有那個本事嗎?」兒子的話極具挑釁性。
「你、你。。。。。」老王氣得臉色都白了。
「你什麼你,你嗓門大就有理啊。」兒子說完去了自己的房間。
這種局面已經出現了好幾次,每次都是以雙方几天不說話為結局。
老王嫌兒子不爭氣,兒子嫌父親沒本事,老王的老伴夾在中間成了潤滑劑。
老王是一名退休教師,退休後又返聘在一家培訓機構,收入很可觀。
兒子是專科生,畢業後去南方打了兩年工,嫌工作不穩定回來了。
在家一呆就是兩年多,除了染上玩遊戲的毛病,幾乎兩耳不聞窗外事。
父親急,母親也急,都催他找份工作,養活自己,準備成家。
唯有他不急,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呆就是一天,除了吃飯的幾分鐘,幾乎見不上面。
開始,父親開導兒子,兒子不反駁,也答應去找工作,可就是不見行動,後來父親發現,出去找工作成了他和父母要錢的最好借口。
後來,父親斷了他的財路,兒子憤怒了。
兩人互相看不慣,父親在比別人家兒子有出息,兒子在比別人的父親有本事,父子倆互不相讓,誰也沒有妥協的意思。
父親在嘆息,兒子在慪氣。
母親看不慣,開始兩頭周旋,安慰安慰老頭,安撫安撫兒子,但一點效果也沒有。
久而久之,父親在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生病住進了醫院。
兒子拒絕去陪侍,母親只好流着眼淚自己去了醫院。
這邊擔心老頭的病情,那邊牽掛兒子的吃飯。
第三天,老王的報告出來了:惡性腫瘤。
老伴崩潰了,跑在家裡大哭了一場,告訴兒子後,兒子一點表情都沒有,甚至還說了風涼話。
母親憤怒了,衝上去給了兒子兩巴掌,流着淚又去了醫院。
在醫院,老王安慰老伴,凡事看開點,不要去強求別人改變,包括兒女,還說,人都有自己的思維,都有自己的做事方法,改變一個人很難,只有自我覺醒,才能改變自己。。。
老伴在不住地點頭,也在插話安慰老王,四隻老手緊緊握在一起互相鼓勵。
家裡,兒子在跌宕起伏的虛擬遊戲中廝殺,一點也不關心父親的病情,餓了就給母親打電話,甚至向母親抱怨發牢騷不管自己。
母親很痛苦,看著兒子的來電,心裏五味雜陳,隨即按了拒接鍵。。。。
題外話,現實生活中,父子關係很複雜,有些對峙不是啃老的範疇,是觀念的差異。
不應該評判誰對誰錯,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
但肯定一點的是,父親生病,兒子拒絕陪侍,就是人品和道德的問題。
凡事需要交流、溝通和理解,特別是家人發生分歧時,更要及時聆聽對方的需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等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停時,就是傷害的開始,所以,家是講愛的場所,不是講理的地方。
喜歡就點贊,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