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亞青賽混雙賽場,17歲的孫穎莎與王楚欽以搭檔身份站上了國際舞台的冠軍領獎台。彼時青澀的他們或許未曾想到,這段始於「試一試」的緣分,會在未來八年里長成國乒混雙的參天大樹。
2025年多哈世乒賽,當他們戰勝日本組合吉村真晴/大藤沙月,實現世乒賽混雙三連冠時,振臂歡呼的瞬間早已超越勝負,他們揮出的每一拍,都是中國乒乓精神的生動詮釋。

新華社照片,多哈,2025年5月24日 5月24日,王楚欽(左)/孫穎莎在比賽中慶祝得分。 當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2025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混雙決賽中,中國組合王楚欽/孫穎莎對陣日本組合吉村真晴/大藤沙月。 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初遇: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2017年,國際乒聯宣布,乒乓球混雙將成為東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也正是在這一年,王楚欽和孫穎莎第一次以混雙搭檔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賽場上,拿到了亞青賽的冠軍。
次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奧會,18歲的「莎頭」組合擊敗平野美宇/張本智和,拿下職業生涯首個世界大賽冠軍。頒獎台上,胸前的金牌與身後飄揚的五星紅旗交相輝映,成為中國乒乓新生代崛起的標誌性畫面。
「當時只是覺得他是左撇子,配對比較合適。」回憶起初次搭檔,孫穎莎的語氣里仍帶着幾分青澀。王楚欽則坦言:「一開始配合很生疏,甚至不知道對方的習慣球路。」但命運的奇妙之處,或許就藏在這份 「偶然」里。左手執拍的王楚欽與右手持板的孫穎莎,在乒乓球的旋轉與碰撞間,悄然開啟了一段關於「默契」的漫長修行。

新華社照片,大田(韓國),2018年7月20日 (體育)(1)乒乓球——韓國公開賽:王楚欽/孫穎莎晉級混雙決賽 7月20日,王楚欽(左)與孫穎莎在比賽中。 當日,在韓國大田舉行的2018國際乒聯世界巡迴賽韓國公開賽混雙半決賽中,中國組合王楚欽/孫穎莎以3比1擊敗韓國組合林仲勛/梁夏銀,晉級決賽。 新華社記者王婧嬙攝
淬鍊:用汗水澆灌的「混雙哲學」
王楚欽的快速反手擰拉與孫穎莎的正手弧圈形成完美閉環,一個擅長主動進攻撕開角度,一個精於落點控制轉換節奏。
為了衝擊奧運金牌,他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王楚欽曾在採訪中透露:「我把80%的精力都放在混雙訓練上,每天從早六點練到晚十點,已經堅持了兩年。」他甚至用「壓榨自己」來形容訓練強度:「當你覺得痛苦的時候,說明你在進步。」
孫穎莎則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我們必須在平時訓練中模擬比奧運更嚴苛的場景,這樣到了賽場才能從容應對。」兩人在訓練館揮汗如雨的畫面,像是在進行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新華社照片,巴黎,2024年7月30日 7月30日,王楚欽(左)/孫穎莎慶祝奪冠。 當日,在巴黎奧運會乒乓球混雙決賽中,中國組合王楚欽/孫穎莎4比2戰勝朝鮮組合李正植/金琴英,獲得冠軍。 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蛻變:在低谷中重構的心理韌性
混雙賽場的默契,從來不止於技術層面的互補,更在於靈魂深處的同頻共振。巴黎奧運會男單賽場,王楚欽因球拍斷裂、心態波動爆冷出局,那段時間他陷入職業生涯的最低谷。而孫穎莎始終是他身邊最堅定的支持者。
涅槃歸來,王楚欽戰勝心魔。每一次採訪,他都說不去想後面的,只專註當下。來到多哈,他這樣說道:「每一天都是全新的自己。」
洛杉磯奧運周期,當教練組開始着力培養林詩棟/蒯曼等新生代組合時,「莎頭」一度淡出混雙一線。在多哈世乒賽的召喚面前,兩人再度攜手,彷彿從未分開過。1/4 決賽戰勝松島輝空/張本美和的關鍵戰中,孫穎莎一個標誌性「翻白眼」的眼神,就讓王楚欽立刻調整發球策略。決賽面對日本組合的搏殺式打法,他們用行雲流水的中遠台對拉瓦解對手攻勢,那份沉澱八年的從容,早已超越了技術層面的較量。

新華社照片,多哈,2025年5月22日 5月22日,王楚欽/孫穎莎(左)在比賽中交流。 當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2025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混合雙打四分之一決賽中,中國組合王楚欽/孫穎莎3比1戰勝日本組合松島輝空/張本美和,晉級半決賽。 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傳承:「國乒擔當」的赤子之心
從青奧會的「試試看」到世乒賽的「三連冠」,兩人在乒乓球台前互相雕琢、彼此成就。
如今的「莎頭」組合,早已超越了普通搭檔的範疇。他們是國乒混雙的 「定海神針」,是新生代選手眼中的榜樣,更是無數球迷心中「堅持與熱愛」的代名詞。
八年很長,長到足以讓青澀少年成為中流砥柱;八年很短,短到彷彿還是青奧會上那個初次握手的夏天。而屬於「莎頭」的傳奇,還在繼續書寫。

新華社照片,多哈,2025年5月24日 5月24日,王楚欽/孫穎莎(前)在比賽中回球。 當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2025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混雙決賽中,中國組合王楚欽/孫穎莎對陣日本組合吉村真晴/大藤沙月。 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原標題:《世乒賽混雙三連冠,「莎頭」這八年:王楚欽/孫穎莎如何書寫傳奇?》
欄目編輯:華心怡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陶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