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明有四大發明,為何清華教授吳國盛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

科學指的是它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四大發明雖然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篇章,一直讓中國人引以為傲。但其實在學術界並非如此,雖然說四大發明乃是不爭的史實,可四大發明卻不屬於科學界的成就。

科學其實最普遍的定義,便是按照人類的想法來完成某一件事情,如此看來,造紙術以及指南針非常契合科學給予的定義。但學術界又有一些人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用批判性的思維指出,四大發明並不屬於科學的範疇,嚴格來說,中國的古代並不存在科學。

01

在清華教授吳國盛的觀點之中,詳細論述了科學一詞的起源以及發展歷程,而追本溯源,科學是來自希臘的古典思想,同時又融合了基督教的唯名論批判思維。

但是在中國文化之中並沒有融合科學的定義,自然也沒有科學所誕生的基礎,而沒有這兩理論作為基礎的四大發明,自然也算不上科學。


吳國盛的這一言論自然是引起了學術界的質疑,雖然說近代以來中國的軍事以及科學技術一直落後於西方國家,但是作為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在經濟,軍事以及技術方面絕不遜色於西方國家,吳國盛這般行為豈非是數典忘祖?

02

何況現如今的某些科學技術,皆是以四大發明為基礎,從而衍生出現如今震驚世人的技術。而吳國盛的這些言論,似乎是將中國古代所做出的成就完全抹去,這與當時王朝將科學技術定義為奇淫異巧有何區別?

不過又有人指出,吳國盛教授所闡述的科學,其實並不是中國人普遍所接受的概念。吳國盛所闡述的概念,其實是從科學的英文意思science出發,利用西方人在科學上所進行的檢驗以及發展,從而做出了定義,而這一種定義其實是狹義上的。

而西方世界對於科學的定義,其實要晚於四大發明的時期,也就是說,古人早期對於科學的定義是廣義上的,而西方人眼中的科學則是從其中進行了抽提。但是中方的科學以及西方的科學對人類的作用下都是相同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而且也確實是達到了人們的目的,符合當事人們生產創造之時的想法。但是這一種東方意義上的科學,卻是在吳國盛教授所說的定義之外。

03

在中國古代,學習制度並沒有相應的進階,而如今我們所運用的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其實在相應程度上是由西方國家引進的。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方的教育系統與西方的教育系統截然不同,這其中目的自然也就不同。

中國古代的教育系統雖然經過各種的演變,但其實在本質上都是為了加強封建王朝的根基,以優質的官員為朝廷服務;但是在西方上,教育目的就是為了探索事物存在的客觀規律,以此對相應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而另外一方面――經院哲學也是從西方誕生,但是這一種哲學是為宗教神學服務,很顯然在當時的中國並不適用。而且在中國古代,平民百姓所信仰的是帝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帝王即是神。因為經院哲學是在科學沒有變現之前所設立,千百年來雖然經過不斷的完善,但主幹沒有改變,其中思維習慣也一直延續到現代,自然對於中國所謂的科學便有些排斥。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是「大學」還是經院哲學在中國皆不存在,既然如此,中國的科學便不符合西方世界的規定,如此說來,吳國盛教授的言論似乎是正確的。

04

從狹義上的科學與廣義上的科學出發,便對中國的四大發明有了不同層面的解釋,自然也就沒有了正確與否的選擇。而有些人也認為,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只能說是屬於技術,只有當世人弄清了其中的原理,才能將其稱為科學。若是如此,那麼我們便不能稱指南針將我們帶進電氣化時代,而是指南針之中的原理電磁學將我們帶入了電氣化時代。

但是也有不少人對這言論進行批判,若非沒有指南針的發明,如何能夠弄清楚其中蘊藏的原理。科學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技術從發明創造乃至多方位的應用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而這其中的技術創新自然也屬於科學的一部分,不能將其否定。所以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排除在科學範圍之內,完全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