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獎得主親臨 2024全球智博會星光熠熠

今天(12月10日),全球人工智能產業一年一度的盛會——2024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幕。金雞湖畔,前沿科技與產業應用深度融合,創新理念與市場需求交相輝映,共同繪製出一幅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升級、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畫卷。

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開講計算機科學人才教育發展與改革,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中國計算機學會的三屆理事齊聚……多位業界大咖和精英帶來前沿思想的碰撞,不僅為全球智博會匯聚了最前沿的技術成果和創新理念,也讓業界和學界在這裡看到人工智能的無限未來。

「應用是全球智博會最大的意義」

「全球智博會的名字里有『應用』兩個字,這是非常前瞻和務實的。我讚賞『先用起來』的理念,它不是急功近利,而是符合像人工智能這樣的領域技術研發和產業轉化的規律。」全球智博會開幕式上,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李萌表達了對這一產業盛會的期許。

在李萌看來,過去幾年,各種人工智能新技術已得到大量的運用,大大提升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的效率。大模型引領的人工智能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形態將加速演進,新場景新實踐已經在我國大量的湧現,特別是具身智能有望成為打通物理的突破口,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向,大模型與製造業融合與實體經濟融合,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帶來了重要的機遇。

「發展各個賽道上的具身智能體,包括人形機械人、自動駕駛、低空智能運載運工具在內,是蘇州乃至中國製造業優勢的發揮的一個重要的領域,是中國推動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同時,大模型驅動的科學研究也在各個領域不斷地滲透,為提升我國科研水平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希望。」李萌說。

早應用,早受益。近年來,蘇州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加快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已集聚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2000家,布局智能計算中心15家,在工業軟件、語音識別、機器視覺等領域形成了領先優勢。去年,蘇州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產業產值同比增長7.7%,展現出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圖靈獎得主開講AI人才教育

2024全球智博會邀請到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他將計算機科學萌芽階段的零散結果總結為具有整體性的系統知識,提出用漸近分析作為衡量算法性能的主要指標,成為當今計算機科學的一大支柱。近年來,霍普克羅夫特致力於推進我國計算機科學人才教育發展與改革,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以及2023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現場,霍普克羅夫特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展開分享。他認為,人工智能對於教育的影響深遠,能夠幫助老師準備教案、備課,甚至能夠把整門課的大綱撰寫出來。但良好的教育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善於評估課堂、改善教學方法的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教育技術,但是在教學軟技能方面無法代替老師。「當學生畢業10年後,關於課堂上所學知識的記憶已經模糊,但他們學習到了如何思考,能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決定、預測結果,能辨認真偽、發揮創意、清晰的溝通、學習探索並完成很多高級別的任務的能力仍在發展,這是人工智能無法教會人類的。」霍普克羅夫特說。

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僅局限於頂尖高校,應該把教育資源下沉到更多學校,大範圍地推廣才能惠及更多學生。」霍普克羅夫特說。

中國計算機學會三屆理事長同台

此次,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等中國計算機學會的三屆理事長齊聚2024全球智博會,用真知灼見為與會嘉賓帶來新的啟發。

「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已經和千行百業融合,成為科學界與企業界共同關注的話題。今年諾貝爾獎高度關注人工智能的貢獻,將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分別頒給了AI技術,其背後的邏輯是科學大賽。」高文說,無論是「祖沖之獎」評選還是第二屆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創新大賽,都希望可以篩選出先進的思路和方案,推動創新應用落地,促行業發展,為構建更加智能、便捷、可持續的未來世界貢獻力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梅宏就《促進數字化轉型,夯實AI應用基礎》進行了分享。「如果說信息技術在過去是工具和輔助,在當下的數字化轉型中則需要完成角色轉變,深入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對生產模式、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帶來一次顛覆性的影響。」梅宏說。在數字化轉型助力建設現代產業路徑方面,他強調要提高認知,找到各自適合的轉型路徑,加速數據資產化、資本化進程,讓數據進入產業鏈、創新鏈,貫穿全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孫凝暉作了主題為《人工智能產業需要代工廠》的演講,提出打造「AI工廠」模式,為大模型開發提供一站式基礎設施,助力智能應用能更快地開發、部署。「有了這個基礎設施,各行各業的應用就像乘客選擇目的地,他選一輛列車坐上去就行了,這樣就可以快速到達。」孫凝暉表示,在打造「AI工廠」過程中,還可以定義一些大模型生產服務的標準,大幅度降低AI賦能行業的門檻。


(蘇報融媒記者 董捷 肖瑤 文/圖)

編輯: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