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時間|最閃亮的星:這些大師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獲得中國科技界的崇高榮譽。

2024年5月13日,李德仁在武漢大學的辦公室里。  本文圖均為 新華社 圖

李德仁生於1939年12月,是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一直致力於提升我國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平。他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了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為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國際測量學界曾評價:李德仁1985年提出用包括誤差可發現性和可區分性在內的基於兩個多維備選假設的擴展的可靠性理論來處理測量誤差,被國際測量界稱為「李德仁方法」,科學地解決了測量學上一個百年未解難題。

6月13日,薛其坤在清華大學的辦公室里。

薛其坤,1963年12月生,凝聚態物理領域著名科學家,取得多項引領性的重要科學突破。他率領團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學術影響;在異質結體系中發現界面增強的高溫超導電性,開啟了國際高溫超導領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1999年8月9日,科技部宣布中國開始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這20餘年裡,共產生37位獲獎者,大多是我國相關領域的奠基人。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著名數學家吳文俊、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王忠誠、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等。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也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面。1997年,他在國際「超級稻」的概念基礎上,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實驗田取得良好效果,畝產近800公斤,為進一步解決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難題奠定了基礎。

同樣是首屆獲獎者的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出生於1919年,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數學的諸多領域。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深遠。

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也是迄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唯一的一名女性獲獎者。屠呦呦的科學貢獻是發現青蒿素。她從中醫古籍中得到啟迪,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創建的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成為青蒿素髮現的關鍵性突破。她和她的團隊按國家藥品新規,將青蒿素開發為我國實施新葯審批辦法以來的第一個新葯。2015年10月,屠呦呦以「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為目前我國科技界含金量最高、獎勵力度最大的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評選要求也較為嚴格,需要以下三點全部滿足: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兩名;二、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三、獲獎項目必須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

據央視報道,科技獎勵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激勵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制度,是我們黨「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的具體體現。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獎工作體現三大特點。首先,突出國家戰略導向。堅持「四個面向」,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並作出創造性貢獻作為提名和評審的重要原則,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優化評審組設置和評審委員會專家構成,強化重點領域。其次,完善提名機制。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辦法》,壓實提名者對材料把關、協助異議處理核查等責任,要求提名者與候選者所在單位對候選者政治、品行、作風、廉潔等情況做好審核把關。此外,加強評審把關。按照水平高、作風硬的要求嚴格遴選專家組評審委員會,加強評審信譽管理,強化紀律約束,加強對候選者的誠信審核,依規做好異議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