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光的神秘星系,或者是解開「衛星星系」失蹤的關鍵

我們都知道,星系是被認為的宇宙最大結構之一

它是由數十億到數萬億個星體、氣體和塵埃等物質組成的龐大系統。

星系通常是由一個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或星系核心掌控,其餘的星體則圍繞着這個核心旋轉。

而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位於一個名為銀河系螺旋星系中。

不發光的星系

在我們印象中,銀河系是十分明亮的,但是實際上宇宙中可能存在了一種普遍的星系,那就是暗星系

一個典型的星系包含氣體, 塵埃、星團、暗物質暈和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或者星核。

暗星系恰恰相反,它是幾乎不含可見恆星的星系,其組成大部分是暗物質

起初,發現的人們認為這是一個矮星系,矮星系是指一種較小的星系,它的質量通常小於大型星系的1%。

然而對其的詳細分析表明它是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星系。即暗星系。

它被認為可以解決最大的天文學謎團之一,也就是衛星星系失蹤之謎。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暗星系不發出可見光,那麼我們是怎麼找到它的呢?

衛星星系失蹤之謎

我們先講解下,衛星星系失蹤之謎

舉個例子,星系就好像一個巨大的天體,而矮星系就是較小的天體,它圍繞着巨大的星系運動,類似我們地球和月亮一般。

我們的銀河也有着自己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就是銀河的兩個衛星星系。

而衛星星系的消失是指在天文學觀測中發現有些原本被認為存在的衛星星系,在後續的觀測中卻無法再次發現它們的存在。

很難想像,這些衛星星系雖然比銀河系要小,但是對我們來說也是個龐然大物,它是怎麼消失的呢?

其中有一種可能是,暗物質的作用。暗物質是一種尚未被觀測到的物質,但它的存在可以通過星系運動的觀測和宇宙背景輻射的測量來推斷。

它對星系的運動產生着重要影響,一些科學家認為,暗物質的存在可能會導致衛星星系在星系內部的運動變化,甚至可能被摧毀。

而暗星系主要構成是暗物質的暗星系,如果研究它的話,或許可以解開這個謎題。

尋找暗星系

雖然暗星系不發出可見光,但是由於暗物質暈的存在,這些星系存在大量的中性氫氣體,這些氣體可以通過其發射的21厘米波段來檢測。

中性氫氣體的原子核是一個質子,而其周圍圍繞着一個電子。

當一個電子從高能態躍遷到基態時,其釋放出的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出去。這種能量釋放對應的波長為21厘米,所以它也被稱為「21厘米線」或「氫線」。

當在一個區域內觀測到了強烈的21厘米射電信號,但是沒有發現任何恆星或其他可見物體,就可能是一個暗星系。

暗物質對周圍的光線也有引力作用,因此暗星系的存在可以通過觀測它們對遠方光源的引力透鏡效應來探測。這種方法可以測量暗星系的質量和分佈。

還有就是暗星系中的氣體通過多普勒效應也會產生一定的頻移,這種頻移可以用來間接探測暗星系的存在。

總的來說,雖然它不發出可見光,但是還是可以用不同的觀測手段探測暗星系的存在和性質。

暗星系對於我們理解宇宙結構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暗星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暗物質的性質和分佈情況,解決宇宙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過程,以及星系內部物質的運動和演化規律。

浩瀚的宇宙,存在的無數的神秘,而我們要做的是,一步一步的揭開它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