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火爆的背後 科學顧問團隊重塑《流浪地球2》重要劇情

電影《流浪地球2》上映後,觀眾圍繞「太空電梯不可能建成」「幾千顆核彈炸不掉月球」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流浪地球2》科學顧問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觀眾挑的這些『刺』,我們其實都一一討論過,但科幻電影不是科學紀錄片,它既要有『科』,也要有『幻』。」在這部影片中,國產科幻電影第一次擁有了規模達19人的科學顧問團隊,其中多位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他們提供的科學視角,幫助影片完善了世界觀架構和視覺呈現效果,也曾促使一段重要的劇情作出了全面修改。

科研「國家隊」參與「造夢」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早在4年前,就因手繪《流浪地球》的科普知識點圖解而「走紅」網絡。「科普其實是我重要的業餘工作。隨着我當選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並在中國計算機學會成立了科學普及工作工作委員會,科普就不再只是我的個人行為。」王元卓說,「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科普工作,構建良性的科普生態。」

中國計算機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助理崔原豪與《流浪地球2》的緣分,就始於王元卓的一通電話。接到邀請後,他毫不猶豫便答應下來,加入了王元卓的人工智能科學顧問團隊,「這可以說是『造夢』故事的開始,除了科幻電影之外,科學家恐怕很少有機會『見證』一個未來世界。」

《流浪地球2》官方海報,展現了太空電梯場景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紅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苟利軍、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韓桂來……科研「國家隊」力量的陸續加入,為電影注入了更多科學的味道。

該片導演郭帆曾在公開回答中表示:「我們還是低估了這次世界觀建立的難度,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每個人的知識框架是有限的,為此我們邀請了多位中科院的科學家來做科學顧問,多虧了他們,這個想像中的世界初見規模。」

兩年多來,科學顧問參與構建了長達20萬字的「流浪地球世界」架構,其中不僅包括了基礎物理、天體物理、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學知識,也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科學設定。在文本之外,黑板上的一行行科學公式、科學家日常的穿着造型、科研機構的層級架構等細節,科學顧問也力求使其嚴謹。

崔原豪向記者展示了一張月球基地s級重大通信事故的應急處置流程圖。這只是影片布景的海量道具之一,在鏡頭中一閃而過,但上面提及的《月球基地應急救援條例》《月球基地通信系統管理辦法》等章程,科學顧問都做了完整的設定。

「來自拍攝現場的緊急求助,即使是半夜三更我們都會第一時間解決。」魏紅祥說,科學顧問團隊全天候在線,幫助劇組調整台詞、優化布景及美術設計等,讓影片的呈現更加真實可信。

布景道具都經過嚴謹計算

「我認為一個好的科幻作品,其設定都要能在現實中找到蛛絲馬跡,卻又能給人以前瞻的感受。」作為科學顧問團隊人工智能組組長,王元卓為影片貢獻了關鍵理論——人在迴路,為片中超級人工智能的誕生提供了科學概念基礎。

王元卓手繪的《流浪地球2》科普知識點圖解

《流浪地球2》世界觀執筆駱翼雲保存着大量由科學顧問手繪的科學概念圖和計算草稿,其中,苟利軍和團隊就貢獻了不少智慧。對月球墜落的軌道計算,他們從編程開始前後花了近一個星期,終於呈現出一張形象的圖紙,「後來在成片里看到它,雖然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場景,心情還是很激動。」

而科學的計算論證,還曾讓劇組忍痛推翻了原本設計的關鍵劇情。

最初,編劇團隊在構思「地球如何擺脫月球引力」的劇情時,曾選定了「彈幕計劃」,即在太空電梯上加裝大炮,向月球發射彈丸使其加速自轉解體。這是一個具備視覺呈現力度的方案,但苟利軍在計算後給出了一個「天文數字」——至少需要發射千萬枚超高速彈丸。

「論證後,我們還是決定改為用發動機推走月球。科學顧問的參與,改變了原劇本近三分之一的劇情,美術團隊痛哭流涕。」駱翼雲笑道。後續的相控陣核爆方案也經過科學顧問的多輪討論,「雖然要實現它,需要極其繁複的前提條件,像是『真空中的球形雞』,但理論上至少是可行的。」

其實,科學顧問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古板」。本次科學顧問團隊的成員,大多有着多年的科普工作經歷。幫助劇組在科學基礎上展開藝術創作,平衡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衝突,是團隊的共識。「該屬實的部分一定要屬實,但該幻想的地方就要展開幻想。」苟利軍說。

「在做科普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寬容和磨合,這是科影融合的關鍵基礎。」魏紅祥表示,科幻是對科學的想像,這當然需要一定的科學基礎,但如果嚴格開展科學論證,便失去了『幻』的意義。「其實編劇團隊比我們還認真,有一些確實實現不了的問題,我也會說,就放它一馬吧。」

觀眾「挑刺」正是科普的契機

在電影片頭,數百個經典的科學公式變幻組成了文字、圖案,這彷彿是科學與影視融合的一種具象。

科影融合的概念,魏紅祥在十幾年前就有接觸,在參與影片的科學審核時,他發現了很多明顯的科學錯誤,於是萌生了推動科學家參與影視工作的想法。2020年,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影融合專委會組建,開始在影視界和科學界之間「架橋修路」,讓科研人員更早地參與到影視作品製作過程中。

科幻電影通過情節設置,讓普通人關注並理解生僻的科學概念,這其實也是科普的有效路徑。「最近這段時間格外忙,春節假期,我幾乎每天都在圍繞電影輸出相關的科普文章。我和其他科學顧問一樣,都不想放棄這難得的科普契機。」在王元卓看來,科幻電影是展開科學傳播的有效載體,即使觀眾對影片的科學設定「挑刺」,起到的依然是正面效應。「科學本身就是思考、爭論、驗證的過程,影片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也在促使大家關注科學。」

在一次觀影活動時,駱翼雲注意到了身邊一位二年級的小朋友。片中從24小時制轉為60小時制的設定沒有影響他的理解,反而促使他興沖沖地給母親講解計算方法。「這樣的『細枝末節』,也能如此清晰地被孩子捕捉到,真的感覺特別欣慰。」

而在韓桂來看來,好的科幻電影也能激發科學家的想像力。「我雖然是科研工作者,但也只了解自己研究領域中的一小部分,各領域之間還存在很多隔閡。科幻電影能夠觸動我們反思,我的思想是不是過於保守了,這就會帶來新的提升。」

「整個過程都非常開心」「和認真的人一起做事,是一個非常享受的過程」「這是一件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事」……在被問及未來是否還願意參與到科幻電影的製作時,多位受訪科學顧問都給出了肯定的答覆。「如果未來還有機會,我肯定還會參與進來,並把『科學與影視融合』的定位做得更精準。」王元卓說。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劉蘇雅​

編輯  蔡文清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