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狀病毒來襲後,一個詞語經常在我們耳邊出現,它就是「核酸檢測」。如果不出問題還好,但只要新型冠狀病毒出現後,我們的生活就被它困擾。
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在病毒的變異和傳播下,我們每天都要風雨無阻地去做核酸,有的地區甚至要求一天兩檢,但這種檢測方式真的合理嗎?對此,有媒體發出了疑問。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核酸檢測的費用與我們無關,反正都是當地相關部門承擔,雖然它不花錢,但誰一天天閑的沒事,每天早晚都要跑到指定地點進行兩次核酸檢測?
雖然這種方式可以在特定條件下查漏網之魚,但從技術層面上來說,這種檢測方式它可能並不太科學。據了解,有的地區要求在核酸檢測的過程中必須間隔24小時以上,這也意味着,當天頻繁核酸難以體現樣本的異性。
根據我國相關法規顯示,目前並未規定核酸的上下限,根據最新的防控方案顯示,當地可以根據傳播風險、人口規模進行判斷,動態調整核酸的檢測次數和範圍。
雖然官方並沒有規定核酸的檢測頻率,但有的地區就發出了要求,比如某地,就對市民發出了「一天兩檢」的通知,但一天兩檢真的有效果嗎?有專家認為,雖然頻繁的核酸檢測有幾率挖到漏網之魚,但間隔沒有24小時的樣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數據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次數。
既然專家都說了這種檢測方式毫無任何意義,那為什麼有的地區還要實施「一天兩檢」呢?如果各地不能科學檢測和安排範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很困擾。
另外,多次的核酸,會不會增加感染範圍?萬一核酸隊伍中有人感染,那麼當他摘下口罩的那一刻就有幾率傳出病毒,最終造成下一個人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