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上空,中國衛星開始監控,同樣的招數,中國是否能防住?

北溪管道爆炸,中國衛星卻在第一時間獲得了觀測數據。這不僅代表着我國衛星實力足夠強,也打消了人們此前的一個重要疑慮,那就是如何防止中國的能源管道未來遭到襲擊?

中國日前調動了最先進的地球觀測衛星之一,高分5號02星,對北溪管道發生事故的相關海域進行了遙感監測,以查明有多少甲烷被泄露到了大氣層中。

中方團隊表示,在沒有掌握相關細節的情況下,高分衛星可以顯著縮小觀測的區域。在高分衛星的幫助下,中方團隊第一個準確測量出了北溪管道的甲烷泄漏量,為每小時79噸,這一數據後來也被西方調查團隊所普遍採用。

我們都知道,北溪管道爆炸已經過去了半個多月,可現在依舊疑點重重,大部分人都認為美國乾的,側面的證據也有不少,但就是缺乏直接的、一針見血的證據。

俄羅斯方面肯定是想得到這些證據的,但是歐盟拒絕讓俄方參與調查,導致俄羅斯現在很被動:既沒有提前做好預防工作,也找不到證據指控美國。而從目前來看,就算有證據,恐怕也都被毀掉了。

中國雖然是旁觀者,但也很擔心:萬一中國和周邊國家之間的能源管道未來哪天也被炸了,到時候我們要怎麼辦?現在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防止這種悲劇的發生?

這種擔心,從中方對北溪管道爆炸的表態中就有所體現,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明確指出,北溪泄露事件凸顯了跨境基礎設施的脆弱性,中方願同各方共同維護跨境基礎設施安全。

中國的擔心絕不是「杞人憂天」。北溪管道所在的波羅的海,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海域,北約軍艦和衛星,可以說是24小時都在盯着這裡,但結果北溪管道還是發生了事故。

相比之於,中國雖然不從海底管道進口天然氣,但中國卻與眾多陸地鄰國有着龐大而複雜的能源管道網絡,在「西氣東輸」等國家能源戰略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而一旦未來中國周邊局勢出現劇烈變化,中國大後方的這些能源管道,自然也可能被別有用心的外部勢力所盯上。

實際上,美國一直以來就很喜歡封鎖對手的能源通路,來達到壓制對手的效果。二戰時期,美國就在海上對日本的能源進口進行了全面封鎖,對日本的戰爭機器造成了沉重打擊。而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也多次揚言,一旦未來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對抗,就將派出美軍航母封鎖馬六甲海峽等海上要道,堵住中國的能源進口。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美國的這一設想開始逐漸站不住腳。一方面,中國海軍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與美國海軍的實力差距正在不斷縮小,美國將越來越難以維持其全球海洋霸權;另一方面,中國不斷推動能源進口多元化,逐漸擺脫了對中東能源的過分依賴,大量來自俄羅斯以及中亞國家的油氣進入到了中國市場。

2019年,中俄之間的「西伯利亞力量1號」管道正式建成通氣;而就在不久前,俄羅斯方面表示,途徑蒙古,最大輸氣量接近「北溪1號」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預計將在2024年開工。

可以說,美國只通過海上封鎖的方式,就想威脅我國的能源安全,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陸地能源管道,似乎就成了比較薄弱的地方。

而中國將如何應對這一情況,顯然我們已經給出了其中一份答案,那就是衛星監控。這次高分衛星雖然檢測的是北溪管道的泄漏情況,但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了中國衛星目前的高精度和極快的響應速度。中國的能源管線這麼長,雖然每天都有人工監測,但恐怕也難以做到滴水不漏。而如果有衛星監測的輔助,那麼中國的能源管道將很大程度上杜絕意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