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2025年05月16日02:22:08 科學 1464

新冠病毒又來了?

我們要做什麼準備?

近期,隨着氣溫變化和人群流動增加,全球多地出現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上升的趨勢。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新冠新毒株正在突襲美國

自2023年10月以來,多國報告了新型變異株的傳播,其中XBB.1.5和BA.2.86等亞型佔比顯著增加。

而現在面對病毒的持續出現以及變異,公眾該如何科學應對?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 天天要聞

病毒變異仍在繼續,但不必恐慌

新冠病毒自2020年暴發以來,已產生超過500個奧密克戎亞分支。根據WHO監測數據,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毒株為XBB系列,其特點是免疫逃逸能力增強,但致病性未顯著提升。以美國為例,截至2023年11月,XBB.1.5亞型佔新增病例的35%,但住院率和重症率較2022年同期下降約60%。

這一數據表明,病毒仍在適應人類宿主,但通過疫苗接種和自然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已大幅降低健康風險。因此,公眾無需過度恐慌,但需警惕脆弱人群。

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感染風險。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 天天要聞

科學防護的四個關鍵點

口罩回歸日常場景:在人群密集場所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仍是最直接的防護手段。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正確佩戴口罩可降低70%以上的感染風險。

重視手部衛生與通風:新冠病毒可通過接觸傳播,勤洗手、使用酒精消毒液的習慣需長期保持。同時,室內每天通風2-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可有效降低氣溶膠傳播概率。

疫苗仍是「防重症」利器:中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接種三劑滅活疫苗的人群,重症保護率可達90%以上。目前,針對XBB變異株的單價疫苗已在部分國家獲批,建議高風險人群及時接種加強針。

家庭藥箱合理儲備:可備置解熱鎮痛葯,如:布洛芬、止咳藥、抗原檢測試劑等,但無需囤積。需注意,抗生素對病毒無效,濫用可能引發耐藥性。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 天天要聞

走出認知誤區,避免過度反應

誤區一:「群體免疫已形成,不用防護」;

病毒變異可能繞過既往免疫,新加坡2023年8月的疫情反彈便與XBB.1.9亞型相關。防護措施需隨疫情動態調整。

誤區二:「感染後免疫力更強」;

重複感染可能增加「長新冠」風險。《自然·醫學》雜誌研究指出,二次感染者的心肺功能損傷概率比首次感染者高3倍。

誤區三:「病毒會像非典一樣消失」;

學界普遍認為,新冠病毒將與人類長期共存,但其危害性可能逐漸減弱,最終趨於流感化。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 天天要聞

建立長期健康管理意識

新冠病毒的反覆提醒我們:公共衛生事件不會因短期防控而終結。未來,公眾需培養兩項核心能力:

信息甄別能力:關注權威機構發佈如:WHO、國家衛健委,警惕「特效藥」「偏方治癒」等不實信息。

健康自律能力: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提升免疫力才是應對傳染病的根本。

新冠病毒的「捲土重來」並非末日預言,而是提醒我們以更理性的態度與之共存。截至2023年,全球已累計接種疫苗超過130億劑,抗病毒藥物研發不斷突破,醫療資源儲備更加完善——這些進步為人類構築了堅實的防線。面對疫情波動,我們既要避免鬆懈,也無需焦慮,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方能在這場持久戰中掌握主動權。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 天天要聞

新毒株來襲了?專家提醒:囤葯不如保護自己

新冠病毒又來了?我們要做什麼準備?近期,隨着氣溫變化和人群流動增加,全球多地出現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上升的趨勢。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新冠新毒株正在突襲美國。自2023年10月以來,多國報告了新型變異株的傳播,其中XBB.1.5和BA.2.86等亞
五億年前三眼海怪現世:26節身軀改寫進化認知 - 天天要聞

五億年前三眼海怪現世:26節身軀改寫進化認知

近日,加拿大考古團隊在寒武紀岩層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莫斯拉·芬托尼」的海洋生物不僅長有三隻眼睛,其多達26節的軀體結構更顛覆了科學界對生物體節演化時間的認知。這項發現為研究現代節肢動物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也重新定義了人類對五億年前海洋生態系統的理解。2025年5月,由讓-伯納德·...
百萬公里「鳥翼」太陽爆發,24小時內或衝擊地球,地磁暴與極光預警 - 天天要聞

百萬公里「鳥翼」太陽爆發,24小時內或衝擊地球,地磁暴與極光預警

5月15日,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場罕見的巨型太陽活動——一片跨度超96萬公里的熾熱等離子體帶從太陽北半球噴發,形成壯觀的「鳥翼」狀結構。這場爆發可能在未來24小時內對地球產生輕微衝擊,或引發地磁擾動及極光現象。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衛星記錄,此次噴發的等離子體帶長度達96萬公里,是地月平均距離(約38.4萬公里)的...
PEEK行業交流0515 - 天天要聞

PEEK行業交流0515

Q&AQ:當前 PEEK 材料的價格是否也是阻礙其在機械人領域大規模應用的原因之一?未來從成本角度來看,是否會有一些變化?各企業是否有大幅降低成本的可能性?A:PEEK 材料大幅降價的可能性不大。
攜青蛙胚胎入境美國,她的案子引發關注 - 天天要聞

攜青蛙胚胎入境美國,她的案子引發關注

據多家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大學一名俄羅斯籍的女研究員,在今年2月入境美國時遭美國執法部門扣押。當時她被扣押的原因眾說紛紜,如今隨着更多案情披露,該案一些情節讓人覺得更奇怪了。 根據美聯社....
她為女性打開了航空世界的大門,卻在一場環球飛行中神秘失蹤 - 天天要聞

她為女性打開了航空世界的大門,卻在一場環球飛行中神秘失蹤

地球是一個奇蹟歷史|美國將國家地理中文網設為星標方能收到正常推送阿米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和她的飛機。埃爾哈特是一位美國女飛行員,成為首位飛越大西洋的女性,創造了歷史。| 國家地理圖片集1937年6月,當阿米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坐進洛克希德·伊萊克特拉(Lockheed Electra)飛機的駕駛艙時,她..
甘肅一地現大量飛鳥在天空盤旋,有網友擔心為地震前兆,地震局:鳥類聚集並非特別異常 - 天天要聞

甘肅一地現大量飛鳥在天空盤旋,有網友擔心為地震前兆,地震局:鳥類聚集並非特別異常

近日,甘肅白銀靖安縣有網友反映,小區上空有大量鳥類盤旋,這些鳥還會反光,該網友擔心是地震預兆。5月15日,靖安縣地震局的工作人員告訴瀟湘晨報記者,他們關注到了這個情況,最近晚上都有鳥在飛,不過目前沒有接到異常的反饋。工作人員稱,鳥類聚集並非特別的異常,將持續監測,同時向上級反饋,讓他們去核實,問下動物...
新實驗打破常識:雞蛋這樣落下才不容易碎! - 天天要聞

新實驗打破常識:雞蛋這樣落下才不容易碎!

想像一下你要完成一個挑戰:把雞蛋從一定高度鬆手讓它落到檯面上,卻不能讓它碎掉。你可能會自然地選擇讓雞蛋尖的一端朝下,因為我們總覺得那是它最結實的方向。但這個「常識」,真的對嗎?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工程系學生通過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證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研究顯示,當雞蛋被側向釋放時,它...
時隔百餘年 海南發現壁虎屬新物種 - 天天要聞

時隔百餘年 海南發現壁虎屬新物種

新華社海口5月15日電 經反覆核實論證,海南省林業局15日確認,時隔百餘年,海南再次發現一個壁虎屬新物種——自然保護地壁虎。這也是首個由我國人員在海南本土發現並命名的壁虎屬物種。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動物分類雜誌》上發表。2024年12月8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拍攝的自然保護地壁虎。(周潤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