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原子揭秘第三極「獨特檔案」

文 | 《中國科學報》 見習記者 王敏

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羌塘冰川鑽取冰芯。極地未來供圖



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處鑽取的109米冰芯,遇上一種基於量子精密測量的新的定年方法,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盧征天、蔣蔚帶領的單原子探測團隊與雲南大學(以下簡稱雲大)研究員田立德帶領的冰川學團隊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對冰芯進行了氬-39同位素定年測量,為青藏高原羌塘冰川冰芯建立了上千年的精準年代標尺。


大氣環境的「獨特檔案」



所謂冰芯,就是以打鑽方式從冰川內部取得的芯。一般而言,冰芯從底部越向上年代越新。


「這些冰芯記錄了多種氣候環境變化指標,通常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冰本身,水分子中氫、氧同位素比例可以反映溫度變化;第二類是冰芯中的大氣成分和含量,如二氧化碳甲烷溫室氣體,它們可以揭示大氣成分變化的過程。」田立德介紹道,第三類是冰芯中含有的各類雜質,比如肉眼可見的塵土,可以推斷出當時沙塵暴活動較多;還有實驗室儀器檢測出的各種化學成分,可以提供自然活動和人類活動的相關信息。


因此,冰芯堪稱保存大氣環境的「獨特檔案」,掌握冰芯準確的年代信息是解碼「檔案」的第一步。而我國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是中低緯度古氣候研究的寶庫。


「不同於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積累雪量大,冰芯分辨率更高。其所處緯度人類聚居,活動軌跡多,冰芯記錄的歷史與人類生存環境息息相關。」田立德說,這使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也正因為如此,青藏高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成為國際冰芯研究的「角逐場」。


2014年5月,田立德與同事在海拔5900米的青藏高原「羌塘一號」冰川頂部連續奮戰十多個通宵(白天溫度高,融化的冰屑容易將鑽機卡住),成功鑽取了兩根長達109米的透底冰芯,並常年保存在-17℃的雲大冷庫里。


這兩根冰芯是什麼年代的、包含了哪些信息、如何解碼這份來之不易的「檔案」等,是田立德團隊面對的課題。而中國科大盧征天團隊正好擁有打開這份「檔案」的「鑰匙」。


把氬-39抓進原子「阱」里



大氣中有三種稀有的放射性氣體同位素,分別是氪-85、氬-39、氪-81。早在1969年,瑞士地球科學家Hans Oeschger和Hugo Loosli就提出了氬-39等是山地冰川的理想定年同位素。


然而,檢測它們極為困難。「氬-39同位素丰度極低,可低至十億億分之一。並且這些原子混合在比它多17個數量級的氬原子里。」盧征天說,這種檢測難度就好比在海灘上找到一粒特別的沙子。因此,近半個世紀以來,冰芯中氬-39的定量分析一直是個難題。


此次研究中,盧征天團隊採用了「原子阱痕量分析(ATTA)」的方法。該方法是盧征天早年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工作時發明的。其原理是使用精確控制的激光來操縱氬-39原子,把它們捕捉到由六束激光構成的「原子阱」中。原子在阱中會發出熒光,用靈敏的EMCCD相機探測到單個的氬-39原子,並一個一個「數」出來。


氬-39的半衰期為268年,它可以對1800年前到50年前的環境樣品定年。


盧征天以1公斤的現代冰為例。「它裏面大概有1萬個氬-39原子。經過一個半衰期以後,氬-39原子數量就會減少一半,變成5000個;再過一個半衰期,就會再減少一半,變成2500個。隨着時間的推移,氬-39原子數量會越來越少。因此冰芯里氬-39的丰度可以告訴我們冰形成的時間,也就是它的年齡。」


那麼,問題來了。保存在雲大冷庫的109米、約700公斤的冰芯,如何運到中國科大實驗室做研究?


「當時,我的同事Florian Ritterbusch博士帶着像高壓鍋的裝置去雲大田立德老師實驗室,取出冰芯裏面的氣體並帶回中國科大。」蔣蔚說,這是冰芯定年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叫它「高壓鍋」呢?「因為它的密封性能好,此外我們真的在鍋底下點火,將冰融化,取出氣體。」蔣蔚笑着說,「你別小看這口『高壓鍋』,為了取樣,它去過青藏高原、上海、法國巴黎和韓國首爾。」


第二步是提純。蔣蔚解釋說:「因為取回的氣體里有各種各樣的化學成分,需要先把其他氣體反應掉,只留下氬氣。」


最後把分離出的氬氣放到原子阱痕量分析儀器里,測量氬-39同位素的丰度,算出樣品年齡。


在這項研究中,中國科大和雲大團隊利用氬-39定年法,最終獲得了整根冰芯的年齡分佈,其底部的年齡達到了1300年。


「最新合作成果首次證實了氬-39在千年冰芯絕對定年研究中的巨大潛力。」田立德說,氬-39定年技術還可用於青藏高原其他冰芯的定年,解決地球科學家多年無法攻克的冰芯絕對定年難題。


計劃建立面向全球的同位素檢測中心



在中國科大激光痕量探測與精密測量實驗室,原子阱痕量分析儀器的光學平台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光學元件,令人眼花繚亂。


蔣蔚介紹:「這些光學元件都有固定位置,並非隨便擺放。學生們花了幾個月時間安裝調試,使得複雜光路產生用來抓捕和探測氬-39原子的特定頻率激光。」


而且,最新儀器的效率也大大提高。「2010年,我們在美國用自然丰度的氬氣做過一個實驗,當時5個小時才能看到1個氬-39原子。」 盧征天說,現在在中國科大,用最新的儀器測量同樣丰度的氬氣,每小時可以探測到10個氬-39原子,計數率比當時提高了約50倍。


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還將氬-39定年結果與基於數年層法構建的冰芯年代標尺作了比對,對其進行修正,約束了冰川流動模型,最終建立了基於氬-39結果的新冰芯年標。


「這篇文章將會引起冰芯科學家、古氣候學家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專家的廣泛興趣。」另一位審稿專家如是說。


盧征天、蔣蔚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發展氪-81、氬-39等稀有氣體同位素的超靈敏檢測技術,使其真正應用於前沿地球科學研究。尖端的測量技術吸引了國內外科學家開展合作,在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顯示了新技術對創新性研究的推動作用。


盧征天表示:「下一步,團隊將繼續發展原子阱痕量分析儀器,提高各項指標性能,讓它成為地球科學領域不可缺少的工具。另一方面,團隊計劃在合肥建立一個面向國際的同位素檢測中心,與來自全球的研究小組開展合作,希望能助力我國地球科學家取得重大的原創性成果,在國際合作中起到主導作用。」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20083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