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角度來看,凍死和熱死,哪一種更好受一些?

隨着全球氣候變暖,地球未來可能會變成一顆高溫星球,表層的溫度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地球變「火球」

也有研究表明,未來地球會被冰雪覆蓋,溫度低至零下一百多攝氏度。

等待人類的可能只有極端的高溫或者低溫環境,這個時候有人會好奇,從科學角度看,凍死和熱死,哪個更好受一些?

強大的人類

人是一種恆溫動物,本身的溫度保持在36℃到37℃之間,不過人類的適應能力很強,即使是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也能夠生存下去。

比如,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已經在嚴寒當中存在了千年的時間,不僅沒有滅絕,反而形成了獨特的北極文化

生活在嚴寒中的因紐特人

因紐特人依靠冰雪堆積的房屋規避嚴寒,捕獵麋鹿等動物的皮毛進行保暖,夏季儲存食物供給冬季使用,為了適應寒冷的環境,因紐特人想盡了一切辦法。

除開因紐特人聰明的頭腦之外,人類自身對溫度的調控,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身處寒冷環境當中,身體會吸收一切熱量保證核心的溫度達到36攝氏度左右。

身處炎熱環境的時候,身體又會通過各種方式釋放熱量,來降低體溫。

人體各部位的溫度

當然,要是外界的溫度過高或者過低的話,身體對溫度的調控自然也就微乎其微

那麼身處於超高溫環境或者是超低溫的環境下,人體是如何變化的呢?

身處高溫

當環境當中的溫度超過40℃的時候,身體就會接收到過熱的信號,並及時將這種信息散播到各個器官當中,對溫度進行調控。

其中皮膚髮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皮膚通過大量的汗液蒸發來帶走體內過高的溫度,在溫度不高於體溫5℃到10℃的情況下,這種調節的效果還是很明顯。

持續冒出的汗液在帶走溫度的同時,還會帶走身體當中的水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補給,很快就會出現脫水現象。

這個時候人體出現口乾、頭暈、四肢乏力等現象,嚴重的情況會導致心跳速率加快,出現幻覺、昏迷等現象。

可別不把高溫當回事

隨着溫度的升高,外界的溫度已經遠遠超出了身體所能調控的溫度時,體內的調節系統逐漸失控,伴隨有體溫的明顯上升,汗液腺功能失常。

人類在這個階段會還會感覺腫脹,自己好像是一隻被裝滿熱氣的氣球。

高溫天氣,謹防中暑

這種溫度最終會傳遞到人類的頭部,致使頭部神經受到損傷,當腦內組織蛋白大量的分解之後,影響神經中樞的調節功能。

大腦對外界信息的判斷可能無法傳遞,人類的身體甚至會因為接收不到大腦傳遞的信息,而「感覺」不到熱。

大腦是人體的「中央處理器」

感覺不到不代表不存在,高溫身體的損害不會消減,而且還會愈演愈烈。

之後,在人體中的一些器官組織開始停止工作,體內的血液循環也因此無法擴散到全身,導致死亡。

這種熱死的過程將會是漫長且痛苦的,人類甚至能夠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正在衰減。

那種感覺,簡直是讓人生不如死。

熱死的過程痛苦而恐怖

如果一下子將人類放在一個1000℃以上的高溫環境,死亡將會來得無比迅速,也就沒有痛不痛苦的說法了。

曾有人做過人體抗高溫試驗,結果表明人類在100℃的環境當中,只能待上半個小時。

當然,試驗的場所是在一個特製的溫度房內,如果是在水中,活躍的水分子運動能夠溫度迅速傳遞到人體內,以至於用不了多久,就會「熟透」

沸水

相比較而言,冷死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低溫嚴寒

比起高溫,人類能夠承受的低溫範圍要小得多,在不藉助外界條件下,普通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低溫是0℃。

低於種溫度,人類如果赤裸着身子沒有任何保暖措施,血液循環很快就會變得不通暢,同時體內細胞活躍程度逐漸減弱。

在宇宙當中,低溫和高溫數值的範圍也極其的不公平,最高溫度是在宇宙大爆炸時期,瞬間產生的溫度能夠達到萬億億攝氏度。

宇宙大爆炸產生所有物質

但是理論上,宇宙當中的最低溫度卻只有273.15℃,被稱作是絕對零度,沒有比絕對零度更低的溫度存在。

這是因為處於絕對零度當中的分子不再運動,沒有動能,內能達到了最小值。

宇宙當中目前人類所認知的最低溫度只有零下272攝氏度,絕對零度也只能處於理論值當中。

回到話題,面對低溫,人類被「凍死」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

或許感受死亡來臨更恐怖

人的凍死就是身體當中熱量損失的過程,直到人體的核心溫度無法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死亡才會如約而至。

最開始的時候,人體的部位會出現「凍傷」的現象,這是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的。

與高溫不同的是,人類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為身體提高熱量,比如做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

通過肌肉運動來調動全身的細胞的活躍,讓細胞們在低溫環境下依舊保持「清醒」。

不過,運動產生的熱量畢竟有限,當溫度持續下降的時候,運動的作用也變得很小。

身體的某些部位開始慢慢失去知覺,心跳頻率也逐漸降低。

持續一段時間之後,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人們會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熱」

並不是自己的身體真的產生了熱量,而是人類溫度調節中樞紊亂,導致傳遞到大腦的信號錯誤。

這個時候大腦運轉也變得不再靈活,接收的信號隨便反饋給身體部位,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錯覺

出現了錯覺,也就意味着人類離鬼門關不遠了,同樣是身體器官停止運作之後,人類的生命體征也逐漸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出現低溫的狀態,並不一定要身處低溫環境才會出現。

比如當人們在春秋季節淋了雨水,沒有及時換上乾燥的衣服,身體的雨水蒸發就會帶走身體大多數的熱量,然後出現失溫症。

失溫症

在新聞報道當中,甚至有的人在夏季的時候,也會出現低溫症,其原因就是沒能及時處理身上的水分

所以淋雨一時爽,雨後「火葬場」的調侃,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究竟熱死好受些還是凍死好受些

綜合對比來看,無論是凍死還是熱死,都是相當痛苦的過程,但非要從當中選一個的話,相信凍死的過程相對來說會好受一些

畢竟在凍死的過程當中不用承受水分流失的痛苦,要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缺水的痛苦可能凌駕於寒冷之上。

而且在凍僵失去知覺之後,也沒有那麼多痛苦。

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如今凍死的案例已經少之又少,但是在古代,貧困百姓凍死已經是屢見不鮮。

很多平民因為沒有能力購買保暖工具,在冬天的寒夜,往往是「一覺長眠」,沒有太多痛苦的過程。

熱死則不同,人類會在睡夢當中掙扎着醒來,經受「地獄烈火」一般的煎熬。

從這方面來看,再次證明了凍死相比較之下的「舒適度」

凍死不會讓人變得面目全非

在現實生活當中,絕對多數人都不會與熱死或者冷死有所接觸,與其考慮這些縹緲的東西,不如活在當下

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的重要性,無論身處何處,都要注意保暖散熱,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