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地球的變化越來越嚴重了,極端性的氣候變化在「地球施虐」,對人類帶來的影響也在成倍上升之中。然而,這對於地球來說,可能才是一個起步階段。
只是在2022年,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全球不少地區出現「破天荒」地熱來得這麼強。
按照正常的思維來說,也是緩慢地發展起來的,而不是一下子就出來了。所以,2022年的極端性高溫是「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地球為何出現這麼強的轉變,今年怎麼了?
對於地球的變化來說,大家應該不會感到意外才對,畢竟科學界也不是第一次說明這個問題了,幾乎每年都在說。
但是呢?似乎很多國家都把其「當成耳邊風」,《巴黎協議》制定這麼多年了,加入的國家也不少。但是,對氣候的實際性改變多嗎?根本不多。全球變暖的持續發展還在繼續之中。
根據2022年發佈的全球平均氣溫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七個最暖年份之一,而且這還是在連續第二個「拉尼娜」現象之下發展出來的。
也就是說,就算是在自然氣候變化之下「暫緩」全球變暖效應,依然是出現了氣溫偏高。所以,全球變暖的持續發展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了。
所以,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性氣候已經成為了事實,高溫等氣候現象在夏季的發展強度也是越來越高。
根據聯合國防災減災署2020年發佈的一份報告,相對於上一個二十年,21世紀的前二十年各種災害頻率大幅度增加,其中高溫事件增加232%,暴雨增加134%,各種風暴增加97%,而中國也是報告氣候災害次數最多的國家。
所以,來看看中國夏季大範圍地區出現40度以上的高溫,那也就說得通了。因為我國也是全球變暖受到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所以今年的氣候變化也更加極端化。
然而,在高溫之下,極端性的乾旱,大規模的冰川融化等問題也在出現,這也不是什麼好事情。我們就單獨說下我國氣候變化影響就行。
高溫之下,長江中下游或現秋連旱
其實,2022年的高溫是普遍存在的,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副熱帶高壓與大陸高壓的「路線打通」之後,我國大範圍地區都是遭受了高溫影響。所以,縱觀整個長江流域,不少地區都是出現了極其罕見的高溫。例如:
鄱陽湖入長江口處大面積的湖灘露出,本是主汛期的長江水位持續退落,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
武漢南岸嘴不見了江水滔滔,反而露出大片沙灘,江灘親水平台無水可親,長江江面也不像往年汛期那麼波瀾壯闊等等。
這都說明了今年的長江乾旱是非常明顯的。
所以,地球的氣候連鎖效應引發的問題已經是可以看到的。的確,往年汛期是雨水多,而2022年恰好相反,別說降雨了,很多地區的高溫已經是連續數十天了。所以,乾旱出現也是必然的。
然而,無論是長江上游,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乾旱趨勢也是難以解除。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分析,秋季長江流域降水偏少的可能性仍然比較大,尤其是中下游地區,有可能會出現夏秋連旱。
只不過幸運的是,我國長江有非常多的水利工程,所以,飲用水水源地供水保證率在95%以上,城鎮可達到99%,群眾飲水安全有保障,這個大家放心。
地球氣候變化如此極端化,真的沒有改變空間了嗎?
其實,雖然2022年的氣候變化嚴峻,但是對於整體的氣候模式來說,還未達到「無法逆轉」的局面。按照《巴黎協議》的定義來看,1.5度的提升是人類的第一個氣候改變臨界點。在還未「超越」之前,這個改變空間還是有的。
只不過,這個問題是比較嚴峻的。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上,全球又在呼籲「地球臨界點」的問題。
早在20年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氣候科學家們已經識別出15個影響地球系統平衡的臨界點,不幸的是由於全球變暖,它們之中的9個已經被喚醒。從數量上來說,已經超過了一半。
而這個時候,就需要人類應對接下來的「臨界點」變化做出快速調整。不然當這個15個臨界點徹底被「突破」之後,那麼就很難進行改變了。
所以說,你說還有改變的空間嗎?的確是還有。但是就看人類願不願意來做。並且,對於全球的氣候改變來說,如果大家不一起進行努力,那也是徒勞的。一邊排放,一邊保護,這始終達不到平衡的狀態。
當然,這裡我們不是「跨自己」,在全球範圍之中,中國對生態系的維護力度還是較大的。例如: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減少的大背景下,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
數據顯示,在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中國貢獻居全球首位。而在2022年進行森林覆蓋率的統計數據顯示,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6%,增長到了23.04%。
所以,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了。中國對全球的氣候變化做出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要是沒有中國這麼多年來的努力,或許地球的生態系統也將更加的差。所以,加大氣候改變吧,人類要一起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