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西南,放眼九天」航天人攻堅克難鑄國魂

【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紮根西南,放眼九天航天人攻堅克難鑄國魂

中新網遵義6月2日電 (記者 謝藝觀)5月29日20時55分,搭載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本次發射任務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承擔了一系列研製和保障工作。

近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十研究院(航天江南集團有限公司),看老軍工企業如何披荊斬棘,煥發新生。

圖為中國航天大樓。 中新網記者 謝藝觀 攝

攻堅克難,承擔大量航天產品研產任務

5月22日,中國首輛火星車「祝融號」安全駛離着陸平台,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火星表面地形複雜,「祝融號」火星車如何準確傳遞運動指令,進而靈活行走、「爬坡下坎」?這一切離不開火星車移動分系統核心傳動部件——懸架減速自鎖裝置的支持。

這次為「祝融號」保駕護航的火星車懸架減速自鎖裝置,正是由航天江南群建精密公司承研。在此次任務中,科研人員又一次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讓小齒輪發揮大作用。

航天江南的前身是1965年我國航天工業建設的第一個三線後方基地——〇六一基地。1970年冬,貴州大山深處生產的首發導彈問世,標誌〇六一基地建設後批生產能力形成。

幾十年來,〇六一基地承擔了大量航天產品的研製、批產任務,為國家多種衛星、運載火箭、戰略戰術武器系統等重點型號配套研製生產多項產品。載人航天、「嫦娥」工程、「神舟」系列飛船、天宮一號,都有着基地人的一份心血。

除了完成航天型號任務,〇六一基地還承擔了重離子回旋加速器和正負電子對撞機等國家重大裝備項目關鍵部件攻關,先後開發錄像機、傳動器、挖壕機、汽油機、拉絲機、井深儀、加速器、計算機、切割機等民品300多項,其中15項填補國內空白,50餘項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近40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憶往昔,航天人一腔熱血灑青山

航天江南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是靠不斷創新,二是靠航天人的信念。」航天江南科技委副主任魏俊華表示。

上世紀60年代,響應「好人馬上三線」的號召,上海北京等全國各大中城市抽調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開赴黔北山區,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開始了研發工作。

圖為大山深處的國營三五三一廠遺址,如今成為了教育基地。 中新網記者 謝藝觀 攝

這些技術人員,發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如,研究所的導彈自動控制專家趙玉才為掌握控制規律,曾經在一年多的時間,每天坐在計算機前,將近50歲的人視力從正常的1.5下降到0.4。

研究員張萬金在一次實驗中,電雷管發生意外爆炸, 鼻子被飛出的炸片擊得鮮血直流。但為了掌握引信引爆的正確數據,為工廠節約資金,依舊冒險在廠內進行小型模擬引信引爆試驗。

進入上世紀80年代,軍工企業普遍面臨需要開闢民用市場的現實。企業走向市場後,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但在江南航天,只要是軍品任務, 就會放在第一位。

據航天江南黨委工作部副部長李德文描述,1994年4月,集團所屬的烏江機械廠接到部隊急需一套軍品車的任務,工廠總裝車間果斷暫停民品生產,在零部件尚未配套齊全的情況下,就開始動手,一邊總裝,一邊配套,連續幾天加班加點,在七天內完成了一套軍品車的總裝。

轉型升級,老國企煥發新活力

如今的航天江南意氣風發,但曾經也經歷過重重窘境。

20世紀90年代,由於體制機制、產品結構、創新能力、遺留問題、冗員負擔、社會職能等主客觀因素交織影響,曾令人艷羨的「三線」企業普遍陷入虧損,迎來嚴峻的生死考驗,〇六一基地也一度變得冷清蕭條,債台高築、車間停產、收入減少、職工下崗、人才南飛……

後通過實施企業破產和「九五」調整改造,〇六一基地扭轉了連續多年的虧損局面,形成新的研發生產能力。

圖為航天江南梅嶺電源廠研發的電池。 中新網記者 謝藝觀 攝

目前,航天江南的貴州航天城、自主可控航天智慧產業園、高端裝備智能製造產業園三大園區的規劃布局基本完成;核心能力顯著提升,初步具備第X代系統研發製造能力;智能製造水平邁上新台階,效率、質量、效益同步提升。

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航天江南營業收入從104.63億元升至160.29億元,經濟規模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11.20%;全員勞動生產率從每年15.69萬元/人增至每年27.24萬元/人,價值創造能力不斷增強,年均增速達14.19%。

「下一步航天江南將重點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技術上突破創新,通過追蹤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加強技術儲備。二是產業化提升,民用產品智能製造方面進一步提高。」航天江南科技委常委蔡景元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