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BF晶體:中國原創技術,領先美國15年。能做DUV光源!

2025年07月10日19:52:08 科學 1886

Nature雜誌曾發了一篇文章——《China's crystal cache》。中文媒體對這個標題的翻譯,一般是《中國藏起了這種晶體》。主要內容是吐槽,中國禁運KBBF晶體,對美國相關領域產生了影響。最後在2016年,美國先進光學晶體公司,才終於研製出KBBF,打破了國內壟斷。嗯,打破國內壟斷這個詞兒,我還是第一次念。

KBBF晶體:中國原創技術,領先美國15年。能做DUV光源! - 天天要聞

搞出這個晶體的,是中科院院士陳創天。這個晶體原創性有多高?它是陳創天在1968年,先提出了一個陰離子基團理論。這裡說是1968年提出,但因為特殊時期特殊情況,論文正式發表是在1976年,具體情況咱後面再講。然後在這個理論指導下,1991年發現了KBBF晶體。注意這裡是發現,還不是人工晶體生長。真正的人工晶體生長技術,還要等10年以後。

最後將這個晶體應用在激光器上,能搞出184.7納米的激光。而當時普遍認為,固體激光器波長不能小於200納米。

184.7納米是什麼概念,這是深紫外激光的波長範圍。DUV光刻機用的ArF光源,波長是193納米。雖然現在看稀鬆平常,但考慮到這個發現是在1991年,並在5年後,也就是1996年,就已經輸出184.7納米激光,在當時已經很厲害了。相比之下國外ArF光源,是1998年才搞出來的。

並且ArF是準分子激光器,短波長相對容易實現。最早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科學家就已經用氙氣,搞出了172nm的準分子激光。但氣體激光器結構龐大,電光轉化效率低,長期功率穩定性差,使用壽命短。而全固態激光器,則有線寬窄、體積小、穩定性高、光束質量好等優點。所以利用KBBF晶體,實現深紫外激光,有其獨特意義。

2001年,陳創天在KBBF,單晶生長技術上獲得突破,並在中美日獲得專利授權。從這一年到美國取得突破的2016年,中間正好15年。這就是媒體常說的,領先美國15年的來歷。

1962年陳創天北大物理系畢業,被分配到福州物質結構研究所,也就是現在常說的物構所。當時所內只有一名教授,就是盧嘉錫教授。然後有兩三個助理研究員,剩下就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剛畢業大學生。陳創天在北大學的是物理,但物構所研究的是化學,所以從1962到1965上半年,陳創天就自學了很多化學知識。當時研究所也是初建,大部分設備沒有到位,陳創天有充足時間。

1965年下半年開始,科研設備陸續到位,陳創天就該確定課題方向了。文章說經過認真分析,最終選定了非線性光學晶體,宏觀性能和微觀結構相互關係的研究。這個決策的過程,也非常值得學習。他根據物構所當時的條件,放棄了需要大量實驗測量的方向。然後根據物構所強項,包括師資力量和設備情況,同時結合自己專業背景,和自己的強項,最終確定了這個方向。而不是像我讀書和就業的時候,一句我想幹什麼,然後就去做了。我以自己的慘痛教訓告誡各位,你們選專業時一定要向陳創天院士學習。

當時特殊時期,實驗室被封閉,陳創天因為從事理論工作,受的影響反倒不大。他將所里僅有的一台,手搖計算機搬到家裡,每天工作12小時,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當時既不能討論也不能發表。最後一頓搗鼓,就搗鼓出了陰離子基團理論。

1976年物構所恢復工作,成立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探索組,陳創天被任命為組長。但當時設備有限,文章說只使用「炒菜」式的探索是行不通的。這時之前搗鼓的陰離子基團理論,就派上了用場。當時《物理學報》剛剛復刊,他在上面連續發表了4篇論文。

在陰離子基團理論指導下,1979年5月開始,研究組將目標鎖定在了硼酸鹽物質上,最後發現了低溫相偏硼酸鋇,簡稱BBO。1984年3月,BBO通過中科院成果鑒定。這是物構所第一次找到並培養成功,具有實用價值的,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鑒定結果認為,該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但是BBO的發現過程,卻存在爭議。本來這個插曲可以不講,但我預判評論區,肯定會有人拿這個說事兒,倒不如先下手為強。

2018年10月31日,陳創天院士因病去世,知乎上就出現這麼一個問題,問如何評價他的貢獻。絕大多數回答是肯定的,但也有部分回答持否定意見。這裡展示的是其中一個,該用戶引用盧嘉錫院士一篇文章,然後得出結論,陳創天的陰離子基團模型,跟BBO一點關係都沒有。BBO的發現過程,跟他也沒多少關係。

他這裡「陰離子集團」打錯了,是「陰離子基團」。基礎的基,團結的團。大家用這個詞的時候,注意別打錯。盧嘉錫是前文提到的,陳創天所在物構所的所長。盧老這篇文章,我也替大家找到了,下面咱一起看一下。

論文中被當做,BBO與陰離子基團理論無關的證據,位於第三頁。拋開技術細節不講,這裡的主要理由是,BBO的探索是在1979年進行的,而陳創天關於BBO非線性光學係數的,陰離子基團模型計算,是在1985年才完成的。所以後者不可能指導前者,因此BBO的發現跟陰離子基團理論無關。

下面我們梳理一下時間線。首先是1976年,陳創天發表陰離子基團理論,並出任物構所,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探索組組長。這點兒是沒爭議的。盧嘉錫文章里,提到陰離子基團模型時,引用的材料1到7,前五個都發表在1979年以前,也就是發現BBO之前。

然後在1979年,物構所將研究目標鎖定到偏硼酸鹽。之後在1981年,確定有效物質是偏硼酸鋇。1982年搞清偏硼酸鋇晶體結構,並培養出大塊單晶。1984年通過成果鑒定,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85年,陳創天用陰離子基團模型,計算了BBO倍頻係數。這裡依據的,都是盧嘉錫文章里的內容。

那麼從這個時間軸可以看出,至少是陳創天先發表陰離子基團理論,然後物構所將探索目標鎖定到了偏硼酸鹽。而陳創天是新材料探索組組長,那麼在鎖定偏硼酸鹽的過程中,陳創天這個組長有沒有起到作用。如果沒起作用,那盧嘉錫為啥任命他做組長。如果起了作用,那陳創天以及整個團隊,有沒有受到陰離子基團理論的啟發。

如果沒有受到啟發,那BBO是不是以炒菜的方式炒出來的,背後完全沒有理論指導。但其實在盧嘉錫文章里,提到1979年將研究目標鎖定偏硼酸鹽時,也提到了陰離子基團。但這裡不認為該陰離子基團與陳創天有關,而認為是受前蘇聯晶體化學家的啟發。

這裡雙方至少都承認,BBO的發現是有理論指導的,而不是炒菜炒出來的。如果是炒菜炒出來的,那後面發現LBO、KBBF,就全是運氣了。雙方爭議點只在於,啟發團隊關注偏硼酸鹽的,到底是陳創天的陰離子基團,還是前蘇聯晶體化學家的陰離子基團,抑或是其他什麼理論。

那有沒有其他候選理論呢?這篇文章也說,有一個簇模型理論。那麼這個簇模型理論是什麼時候發表的?根據文章引用的24到27,是1996到1997這兩年發表的。第一作者是程文旦,他同時也是,盧嘉錫這篇文章的最後一位作者。而盧嘉錫這篇文章,也是在1997年發表的。可以認為是程文旦發表簇模型理論不久,即和盧嘉錫等作者,發表了這篇講述BBO發現過程的文章。而這已經是BBO成果鑒定13年以後。

當然咱也不能排除,是簇模型理論未發表的雛形,啟發了BBO晶體的發現。但如果簇模型理論未發表的雛形,都能啟發BBO,那陰離子基團理論,作為新材料組組長陳創天自己的理論,為啥就不能啟發BBO呢?所以在BBO發明權上,物構所內部固然有爭議,但也絕不像某些人說的,BBO的發現跟陳創天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人家好歹是個組長。並且1986年中科院給BBO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陳創天。

那1985年,在成果鑒定都已經完成之後,陳創天為什麼又要用陰離子基團模型,來計算BBO倍頻係數呢?除了沽名釣譽這一險惡猜測,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他要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理論。

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研領域也不例外。並且有爭鬥未必是壞事。有爭鬥證明大家在乎自己的工作,並且確實有東西可爭。如果物構所沒搞出BBO,大家都混吃等死,那還有什麼可爭的。並且這些爭論也都是君子之爭,真名實姓發文章,然後羅列技術細節。這裡並不排除,BBO不是在陰離子基團理論啟發下做出來的,但如果說BBO跟陳創天一點兒關係都沒有,我覺得罔顧事實了。

知乎上還有一個匿名答案,說陳創天去世的時候,物構所沒表態,其中原因很微妙。在中科院官網,有一個陳創天紀念頁面。點擊唁電模塊,第三頁第一條就是物構所的唁電。並且裏面承認,陳創天的陰離子基團理論,對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發現,起到重要作用。與團隊協作相繼發現了,BBO、LBO、KBBF等晶體。所以我不知道這位匿名用戶說的,物構所對陳的去世沒表態是什麼意思。

然後還有匿名用戶說,陳創天自己沒有什麼勞動,然後靠這個吃了一輩子。這是2018年的回答,絲毫不考慮人家2001年搞出了KBBF。還說陳創天當院士是在2003年,盧嘉錫去世是在2001年。如果盧老活着,絕不會讓他當院士。我覺得這不是在黑陳創天,而是在黑盧嘉錫。這位口口聲聲說,盧絕不是搶學生成果的人,然後又認為盧會從中作梗,讓陳創天當不了院士。

並且2001年,陳創天搞出了KBBF。即便沒有BBO這個成果,卡了美國15年的KBBF,讓陳創天2003年當選院士,是很奇怪的事兒嗎?並且根據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一篇文章,1999年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成立,陳創天任主任。此時陳創天已離開物構所,如果之前不學無術,那2001年搞出KBBF的時候,又是剽竊誰的呢?

當然他有可能從物構所帶了技術出來,但如果他除了剽竊一無是處,那搞出KBBF的就應該是物構所,而不是陳創天。但到目前為止,所有關於陳創天的爭議,都集中在BBO上。KBBF沒有爭議,甚至連稍早的LBO,也沒看到相關爭議。

我這裡絕不是認為陳對盧錯,院士之爭普通人沒能力評價。只是網上有些言論過於離譜,大家看的時候自己擦亮眼睛。

最後咱重點講講KBBF。2010年,陳崇斌對陳創天做過一次訪談,裏面介紹了KBBF的情況。搞這個訪談的陳崇斌,本身是中科大的。他對陳創天這個訪談,算得上專業對專業。

其實這篇文章也從陳創天的角度,講了BBO的發現過程,但我無意替他說話,就不細講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看。這裡重新強調一下,前面提到那幾個網絡言論,只針對網絡言論本身。我並不認為自己有資格,介入院士之爭。不過對於陰離子基團理論,因為與KBBF密切相關,這裡再多說兩句。

根據文章的說法,陰離子基團理論基本思想,在70年代已經成熟。後來發展的主要是計算方法。計算方法的定型,是在80年代中後期,主要工作是李如康做的。前面提到1985年,陳創天對BBO倍頻係數的計算,所引用材料里的22,第一作者就是李如康。

對於2009年,Nature那篇報道KBBF的文章,這篇文章的說法是,Nature之所以特別關注KBBF,是因為它從理論到材料合成,再到晶體生長,全都是中國人自己做的,原創性非常大。關於技術禁運,文章說相較BBO、LBO,KBBF產生了200nm以下的新波長,意義非常大。科學院想讓中國科學家,在這個領域多做一點兒工作,所以決定封鎖一段時間。只不過這是美國第一次被中國搞禁運,可能有點兒不習慣。

其實在1986年,也就是BBO搞出來之後,美國同行就已經有點兒抑鬱了。他們召集48位科學家齊聚一堂,研究為什麼國際最先進的,非線性光學材料物理思想,不是來自美國而是來自其他地方。入關後,果然有大儒為我辯經。天道好輪迴,反思怪饒過誰。

對於這個反思,美國人的結論是,中國有一個水平非常高的團隊,有9個博士水平的研究人員。但陳創天的說法是,我們沒有一個人有博士學位,因為當時中國壓根兒沒有學位制度。他給美國人指出的原因是,中國敢於長期投資,在看不見收益的情況下持續支持了10年。

那麼2016年,美國已經搞出KBBF晶體,我們的情況又怎麼樣了?放心,咱不是坐吃山空的人。

2018年中科院理化所林哲帥團隊,寫了一篇基於第一性原理,探索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綜述。這裡的理化所,就是1999年以後,陳創天工作的單位。林哲帥團隊在陰離子基團理論基礎上,搞出了新的方法模型。在新理論指導下,團隊還發現了新晶體。文章這裡提到的晶體就有兩個,ABBF和BBF。

同時福建物構所也在2014年,搞出了新晶體LSBO。之前生產KBBF的材料有劇毒,LSBO解決了這個問題。我這裡再給自己疊層甲,我從來沒有拉陳創天踩物構所的意思,物構所的貢獻我也不會隱瞞。前面提及盧陳二位院士爭議,只針對網絡極端言論,不針對任何實體。所有為國搞科研的單位和人員,都是好樣的。

盧嘉錫也是解放前就出國留學,然後在1945年毅然回國。如果沒有盧嘉錫,可能就沒有福建物構所,也可能就沒有後來陳創天的成就。對於挑事兒的人,我們要口誅筆伐。但對於做事兒的人,我們一定要保持尊重。尊重科研人員,中國才會有更多KBBF。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月球內部「異常貧瘠」?嫦娥六號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謎底 - 天天要聞

月球內部「異常貧瘠」?嫦娥六號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謎底

月球正反面為何大不同?月球演化都有哪些關鍵謎題?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日前正式發表了中國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採樣任務的又一重大科學成果。該成果為全面了解月球早期的殼-幔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信息。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完成。科研團隊對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帶...
嫦娥七號明年前後將發射,還會帶這個儀器上月球 - 天天要聞

嫦娥七號明年前後將發射,還會帶這個儀器上月球

月球背面樣品返回一年來,我國科學家圍繞這些樣品已經取得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彰顯了我國行星科學研究的綜合實力,也為下一階段開展月球的形成和演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一年來我國科學家對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研究取得了多個首創性的關鍵進展,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
光子器件,接連獲突破 - 天天要聞

光子器件,接連獲突破

新型光子設備已可以兼顧靈敏與耐用。長期以來,先進光子器件因製造困難而發展受限。近日,多所大學在光學設備製造領域取得了關鍵突破,解決了包括設備的可擴展製造、靈敏與耐久度兼顧等問題。
影響電子元器件使用的壽命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天天要聞

影響電子元器件使用的壽命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電子元器件在現代電子設備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壽命直接關係到設備的可靠性和使用期限。然而,許多因素會影響電子元器件的實際使用壽命。那麼哪些因素會容易影響到其壽命呢?一 過載與過壓當電子元器件所承受的電壓或電流超過其額定範圍時,容易造成內
我國成功開展「無人集群」科考試驗 - 天天要聞

我國成功開展「無人集群」科考試驗

據新華社客戶端消息 連日來,在蔚藍色的南海北部,我國科研人員在「向陽紅10」號科考船上,成功開展了多種類型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器科考試驗。由南方科技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牽頭,聯合多家科研院所、高新企業及科普機構開展的「深藍智能i3航次」,在南海的風吹浪打中,實況檢測了各種無人科考設備的「i3」性能——創新...
駐青高校研發,這一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 - 天天要聞

駐青高校研發,這一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

「東方紅3」船完成本年度第三個科考航次實現南海深水油氣勘探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10日訊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東方紅3」船結束「南海深水油氣勘探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
肅北鹽池灣大天鵝繁殖記 - 天天要聞

肅北鹽池灣大天鵝繁殖記

圖為在鹽池灣濕地生態監測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在湖心島築巢產卵孵化。(資料圖)肅北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10日電(呼和巴爾斯 朱倩)近日,鹽池灣保護站工作人員在濕地生態監測中,再次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在湖心島築巢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