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去偽存真才靠譜(新視野)

2025年07月08日14:10:16 科學 880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健康科普,去偽存真才靠譜(新視野) - 天天要聞

日前,由上海市護理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消化內鏡護理專委會主辦、嘉定區中心醫院承辦的健康諮詢活動在嘉定區紫雲廊公園舉行,普及胃病防治知識。圖為醫生為市民科普健康知識。

馬偉勤攝(人民視覺)

日前,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表示,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做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書,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甚至高價開藥,還有的通過誇大治療效果、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誤導公眾、斂財牟利。

經常網上衝浪的朋友,可能刷到過這樣的短視頻或直播:身穿白大褂的「醫生」在鏡頭前侃侃而談,左一個「神奇妙招降三高」,右一個「祖傳秘方上鏈接」。對此,可要小心,不可輕信。

當前,醫療科普是短視頻平台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通過直播和短視頻來傳播健康科普知識。但是其中也不乏魚目混珠之徒——部分「網紅醫生」借偽科普牟利、誤導公眾。對此,國家衛健委明確表示,將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

整治是必要的,但也要看到,健康科普熱,不會是一時熱潮,因為背後的本質需求長期「在線」。那就是民眾健康素養大幅提升後,對優質醫療的迫切需求。光「堵」亂象是不夠的,還需以「疏」為策,在規範引導中滿足民眾的需求,讓「『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的理念兼顧網下網上。

其實,缺乏資質的「網紅醫生」、偽健康科普之所以有可乘之機,是因為擊中了現代人的痛點。隨着生活節奏加快,亞健康人群增多,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年輕化趨勢明顯。不少人既擔心健康,又抽不出時間去醫院,如果「刷個視頻就能學養生」,那就再好不過了。這種心理,讓看似「接地氣」的偽科普有了可乘之機。

面對亂象,築牢平台與監管的「防火牆」無疑是首要工作。平台需建立更嚴格的資質審核機制,同時運用技術手段識別誇大療效、違規導流等內容,對違規賬號實施處罰。監管部門則要將互聯網診療管理、廣告法等法律法規落到實處,對虛構病例、直播帶貨賣葯等行為從嚴查處。生命不是兒戲,只有織密規範網絡,才能讓真正的健康知識佔據傳播主陣地。

驅逐劣幣的同時,也要讓靠譜的傳播資源「走出來」,讓聽得懂、用得上的專業醫療知識方便觸達。比如深圳衛健委新媒體賬號,緊抓熱點話題,結合表情包和熱梗段子,把專業知識變成漫畫、趣味短視頻乃至短劇,收穫了大量粉絲。

如今,不少醫院與科研機構建立了科普激勵機制,鼓勵醫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大白話」,避免晦澀難懂的「高冷化」。比如用動畫演示心腦血管疾病原理,用生活案例講解用藥規範,由醫生出鏡講解急救知識、解答常見病預防問題,將「身邊的醫療」從線上引到線下。這也是「主動出擊」的舉措。

面對鋪天蓋地的網絡健康信息,民眾也需要提升鑒別能力,養成「三問」習慣:問來源(是否有正規醫療資質)、問依據(是否有臨床研究支撐)、問用途(是否涉及商業推銷)。同時,也別忘了用好身邊其他醫療資源:社區醫院、家庭醫生,以及基於線下首診的互聯網醫院複診等。

此外,溫馨提示,不妨將國家衛健委官網開設的「健康科普闢謠平台」,轉發到「相親相愛一家人」群。(陳靜文)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08日第09版)

健康科普,去偽存真才靠譜(新視野)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成年人大腦中能否產生新生神經元?對於這一問題,神經科學家已經爭論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紀之初,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神經組織學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細胞是固定、終末化且不可改變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神經科學家都認為在兒童時期過後,人類的神經元就已經全部成熟。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