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科技領域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矢志建設科技強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圖/國新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蘇東林介紹,她現在擔任電磁兼容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也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磁領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30餘年的大學老師。
電磁領域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無論是小到一個吹風機還是電視機,還是大到飛機和艦船,大家都會關注電磁兼容問題。
她笑着表示,長期以來,電磁兼容一直被認為是「玄學」問題,她和她的團隊就是要把這個「玄學」變為科學。「我們常年在一線,冬戰三九夏戰三伏,就是為了拿到寶貴的科研數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打拚。我們曾在科爾沁草原連續幾天採集電磁環境數據。正是在我們的努力下,我們終於發現了電磁發射的內在規律,並且首次提出了電磁干擾要素集理論和方法。」這些工作助力了電磁兼容的科研工作向前推進。他們為此也獲得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2024年全國唯一的最美教師團隊。
【1】論文是干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深耕科研領域多年,同時又是一名高校老師,蘇東林對培養科學家、科技人才有什麼樣的經驗和體會?
蘇東林表示,在這麼多年的教學科研實踐中,北航人始終踐行着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
首先,她帶團隊堅持的理念是:論文是干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所以她的團隊,特別是年輕老師和學生們,始終在工程一線摸爬滾打,每一個博士生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在工程一線鍛煉。「我們的目標是引導老師和年輕學生們,奔赴真現場、了解真需求、尋找真方法、解決真問題。」蘇東林說。
2021年中秋節,她帶團隊的老師奔赴敦煌外場支撐國產大飛機完成電磁安全相關的適航取證任務。這些工作使年輕人得到了鍛煉。他們還經常會收到來自一線用戶的實名表揚信。這令大家覺得,解決真問題讓他們有滿滿的收穫感。
蘇東林說,其次,那就是進行原始創新,要不怕失敗。她經常跟年輕的老師和學生說,青年是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一定要敢於創新,做從無到零的工作。「什麼是從無到零,我的理解,我們都知道科研中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是難就難在怎麼找到小切口,也就是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所以,我不斷帶着同學們做這種從無到零的工作,就是到工程一線提出問題、發現問題。」
【2】要勇於創新
除了以上兩點,蘇東林覺得在做創新研究時要不怕失敗,也非常重要。蘇東林經常跟團隊師生說:「要勇於創新,失敗是成功之母啊。」所以同學們都有一種信心,只要做好底線思維的準備,每一項工作都會看到進步。
同時,蘇東林特別鼓勵年輕人向周文雍和陳鐵軍學習,在重大科研攻關時勇挑重擔。正是在這樣一代一代的激勵下,讓她特別欣慰的是,她的博士畢業生,百分之百都去了航空航天等國家重大領域。
最後一點,蘇東林提到,要科技創新、培養年輕人,必須要搭建高品質的學術交流平台。為了做到這一點,她牽頭建立了《電磁科學(英文)》高起點新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邀請國內外本領域頂級科學家作為期刊編委,只為搭建一個學術交流平台,講好科技創新和成果共享的中國故事,讓全世界都受益。
同時,蘇東林還倡導成立了中國電磁環境效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目的是把高校、院所、企業等科技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匯聚在一起、協同創新,實現科研成果從「書架到貨架」。
「這樣,我們才能夠把年輕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把他們的生命感和使命感喚醒,一代代做下去,為國家打造出一支電磁鐵軍。」蘇東林說。
九派新聞特派記者 溫艷麗 龔凌蔚 北京報道
編輯 萬璇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