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曾廣泛分佈在我國長江、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後來由於自然變遷、氣候變化、人為干擾等因素,在我國本土基本絕跡。1985年開始,我國重新從海外引進麋鹿,開始了這一物種在原生地的種群恢復。
40年來,麋鹿種群持續壯大,棲息地數量達到92個,成為世界瀕危物種搶救性保護的成功典範。從一度本土滅絕,到如今種群持續壯大,麋鹿到底經歷了什麼?
南海子:我國麋鹿重生的地方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近200頭麋鹿在這裡生活。它們有的在啃食新長出來的嫩草,有的卧在地上享受着初夏的暖陽。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佔地約900畝,這裡曾是我國麋鹿最後的棲息地,也是麋鹿被重新引進故土的起點,是我國第一座以散養方式為主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在江蘇鹽城大豐的野鹿盪,成群麋鹿或昂首涉水,或俯身食草。大豐麋鹿種群已有8000餘頭,是全球最大的麋鹿種群。
位於長江天鵝洲故道的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地肥沃,牧草豐盛。良好濕地生態環境,非常適合麋鹿在原生地恢復自然種群。在這裡,麋鹿與眾多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麋鹿興衰演化歷程
從華夏起源到重返故土
麋鹿作為中國特有的鹿科物種,起源於距今約200萬年到30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曾廣泛分佈於我國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溫暖濕潤地帶。早在商周時期,甲骨文中的「麋」字,成為關於麋鹿最早的文字記載。
根據麋鹿化石研究,科學家發現,麋鹿興盛於新石器至商周時期。商周以後,地球經歷了降溫期,氣候變得寒冷乾燥,眾多湖泊、沼澤消失,加上人口數量增加、人為捕殺等因素影響,麋鹿種群數量不斷減少。
明清時期,麋鹿種群只剩下數百隻,散放於北京南海子的皇家獵苑。1894年,永定河河水泛濫,衝垮了皇家獵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為饑民的果腹之物。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南海子僅存的麋鹿被獵殺搶掠。至此,麋鹿種群在中國本土滅絕。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展覽部部長 胡冀寧:在清朝時期,各國政府也通過清朝政府索要和購買了一些麋鹿,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中。英國的貝福特公爵,花重金買下了在全世界的18隻麋鹿,圈養在自己的烏邦寺莊園裏面。
在這18隻麋鹿里,僅有12隻具有繁育能力,今天全世界現存的所有麋鹿,都是這12隻麋鹿的後代。從1944年起,貝福特公爵家族開始向各地動物園輸出麋鹿。1985年8月24日,英國烏邦寺贈送的20隻麋鹿乘坐飛機抵達北京,麋鹿終於又回到故里南海子。
麋鹿保護「三步走」戰略成效明顯
要讓麋鹿這一珍稀物種能夠儘快擺脫瀕危、得到科學保護,就要逆着它的滅絕過程,從圈養與半散放種群、保護區野化訓練種群到逐步恢復自然種群。為此,科研人員制定了麋鹿保護「三步走」戰略。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研究員 白加德:這三步走就是,首先利用10多年的時間,進行麋鹿種群複壯。第二步,要在全國適合麋鹿生活的地方進行遷地種群建設。第三步,就是進行野化放歸工作。從種群複壯、遷地建群到野化放歸,這三步走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麋鹿的重引回歸和種群恢復
有何重要意義?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 王豁:2021年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中國的麋鹿野生種群重建,是國際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典範案例。此外,特別重要的一點是體現了公眾意識和生態意識的提高,也對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意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