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發現了非洲八哥之間存在長期互惠互助行為的有力證據,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動物界非親屬個體間合作的傳統假設。
人類即使沒有親緣關係也常常互相幫助,這並不令人意外。只需想想那些維繫長久友誼的相互支持便能理解。
但要證明動物界也存在此類合作則困難得多。
如今,一項針對非洲八哥的新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由達斯汀·魯賓斯坦教授實驗室前博士生亞歷克西斯·厄爾領導的研究團隊,花費20多年時間觀察這種鳥類。研究發現,八哥之間存在"互惠行為" —— 它們會互相幫助,並期待未來獲得回報。
"八哥社會並非簡單的家族結構,而更為複雜,包含了共同生活的親緣與非親緣個體,這與人類社會極為相似。"魯賓斯坦解釋道。
超越親緣的互助
科學界早已認識到,動物會通過幫助直系血親(親屬)來增強遺傳適應性、延續自身基因。雖然八哥確實更傾向於幫助親屬,但許多個體也會幫助非親緣同類。厄爾及其同事發現,這種對非親緣個體的幫助正是通過建立互惠互助關係實現的,有些互助關係甚至持續多年。
然而,要證明這種互惠行為存在於非直系親屬的動物中十分困難,因為這需要長期積累大量數據。本周發表於《自然》雜誌的這項新研究,正是基於魯賓斯坦團隊對生活在東非草原惡劣氣候中的非洲八哥長達20年的觀察。
2002至2021年間,研究人員追蹤了數百隻八哥的數千次互動,並收集了群體中個體的DNA以分析親緣關係。通過整合40個繁殖季的行為與遺傳數據,團隊得以探究以下問題:八哥是否更傾向於幫助親屬?在親屬存在時是否仍會幫助非親緣個體?是否與特定個體保持多年的互助關係?
動物世界的友誼
最終研究表明,幫助者雖優先援助親屬,但也頻繁且持續地幫助特定非親緣個體,即使此時仍有親屬可提供幫助。"許多八哥實質上是在逐漸建立友誼,"魯賓斯坦表示,"我們下一步將探索這些關係如何形成、持續多久,以及為何有些關係穩固而有些則破裂。"
該數據建立在魯賓斯坦與同事、學生數十年來對動物社交方式及動因的研究基礎上。他們的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鳥類,還涵蓋全球多種物種:加勒比海的槍蝦、非洲黃蜂、亞洲甲蟲,以及澳大利亞的鼠類和蜥蜴。
"我認為這種互惠互助行為可能存在於許多動物社會中,只是人們尚未通過足夠長期的研究發現它。"魯賓斯坦總結道。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