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重大災害隱患主動防治 我國地質災害隱患識別用上了航天技術

2025年05月12日10:22:04 科學 1750

今天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2025年全國極端氣候事件總體呈多發態勢,地質災害防治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如何科學預防地質災害?

目前,我國通過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技術體系,已經實現對重大災害隱患的主動防治。

目前,我國已經有10多顆遙感衛星應用於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包括光學衛星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從2020年至今,自然資源部門開始利用遙感衛星進行地質災害隱患識別,截至目前,已經在全國識別出重大地質災害隱患4.6萬多處。

對重大災害隱患主動防治 我國地質災害隱患識別用上了航天技術 - 天天要聞

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遙感技術研究所所長 葛大慶:在甘肅青海四川雲南這些省份,一些大型隱患的識別正確率達到80%。對於那些地面調查工作難以到達的地區,有很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

對重大災害隱患主動防治 我國地質災害隱患識別用上了航天技術 - 天天要聞

衛星識別出風險源以後,通過航空無人機的低空觀測,可以進一步提高識別的精細程度,再結合地面的調查,就可以確定地質災害的風險隱患點,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通過衛星、無人機和地面調查,我國可實現對重大災害隱患的主動防治。

對重大災害隱患主動防治 我國地質災害隱患識別用上了航天技術 - 天天要聞

近年來,我國還通過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北斗滑坡監測儀、泥位計等傳感器,實現對地質災害風險的實時監控。北斗滑坡監測儀對地表形變的測量,精度可以達到毫米級。目前,全國有27個省份建設了自動化監測台站,覆蓋了7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動物異常、天氣異象是地震前兆?災害防禦專家答疑 - 天天要聞

動物異常、天氣異象是地震前兆?災害防禦專家答疑

光明網訊(記者 曾震宇) 有傳言稱,每當地震發生前,都會發生動物異常行為或天空呈現奇怪造型雲朵等「預兆」,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5月12日,是我國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舉行的「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佈會上,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科普專家鄒文衛表示,動物異常和氣象變...
時間、地點、震級都能精準「預言」?一招辨別地震謠言! - 天天要聞

時間、地點、震級都能精準「預言」?一招辨別地震謠言!

光明網訊(記者 曾震宇)5月12日,是我國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舉行的「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佈會上,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科普專家鄒文衛表示,凡是說「某年某月某日某地發生某級地震」,這肯定是地震謠言,不可信。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確信這是地震謠言。中國災害防禦...
雲南省人類精子庫現只接待昆明五城區常駐1年以上人群 - 天天要聞

雲南省人類精子庫現只接待昆明五城區常駐1年以上人群

掌上春城訊 5月12日,記者從雲南省人類精子庫獲悉,目前精子庫只接待昆明市五城區人群,及常駐昆明一年以上人群。精液捐獻是一項高尚的人道主義行為,志願者捐獻的精液將提供給生殖中心,用於不孕不育的家庭繁衍後代,志願者的信息將受到嚴格的保密,受者將無法獲知您的任何帶有身份指向性的信息。雲南省人類精子庫自2018年...
北航/北大合作Nature論文:柔性電子貼片,實現向內臟器官細胞的精準高效遞送 - 天天要聞

北航/北大合作Nature論文:柔性電子貼片,實現向內臟器官細胞的精準高效遞送

撰文丨王聰編輯丨王多魚排版丨水成文將治療藥物靶向遞送到內臟器官(例如用於促進器官損傷的癒合,或促進癌細胞凋亡),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顯示出巨大前景。目前,主要的遞送方式依賴於循環,然而,這種模式效率低下,難以到達靶器官,難以穿透細胞膜,還存在着安全性和可控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開發精準、安全且高效的靶...
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 天天要聞

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5月2日,特朗普總統揮出大刀,將2026財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預算從248億美元砍至188億美元,削減幅度高達24%。同時,多項有關太空探索的部門與項目遭到關閉、暫停。但一反常態的是,在近日有相關消息稱,曾面臨裁撤危機的國家太空委員會(National Space Council)將會繼續得以保留。2017年6月30日,特朗普在副總統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