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2025年05月06日19:10:21 科學 7905

每經編輯:楊歡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成都東部新區供圖

從地面到天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機場正悄然改寫城市命運。

全球化加速推進,越來越多城市加碼入局樞紐機場競爭,期待在加速聯通世界中重塑經濟地理與城市競爭力。一個普遍共識是,更高效便利的航空運輸會成為帶動貿易發展、人才流動、資源共享的全新動力源,進而創造面向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眼下,這樣的藍圖願景正在一些區域走向現實。

致力於打造世界級航空樞紐的上海浦東,以全國1/8000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1/76的gdp,1/17的外貿進出口總額,1/15的實到外資。

再比如,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躋身全球前30強的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僅用時三年半就實現旅客吞吐量從0到5000萬級的跨越,引領成都東部新區跑出領先全省全市的經濟增速,並助力成都坐穩「中國航空第三城」席位。

以開放促發展,絕不僅僅是港、產、城、人的簡單相加。

當城市開放發展邁向更深處,更關鍵的考驗也接踵而至:發展走到哪裡,改革就要同步跟進到哪裡。

開放鏈全球,改革闖新路。那些懷揣「未來城市」夢想的活力新城,何以在高水平開放與深層次改革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進而崛起為吸引全球資源匯聚的「強磁場」?

開放鏈全球

「20世紀是城市打造機場,21世紀是機場打造城市。」「全球航空經濟第一人」約翰•卡薩達曾預測,機場已成為全球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重要節點,未來將促成「航空大都市」這種新的城市形態出現。

在他看來,航空是繼海運、內河航運、鐵路、公路之後,經濟發展的「第五衝擊波」。航空運輸可以憑藉其遠距離高效運輸的優勢,成為驅動城市發展和產業格局變化的新引擎。

約翰•卡薩達所擘畫的美好圖景並非遙不可及。事實上,全球諸多城市正努力將其變為現實。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成都東部新區城市核心區

依託亞歐非三大洲交匯處、距離全球主要消費市場航運半徑均在8小時飛行圈內的地理優勢,迪拜迅速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空港城市之一。在國際航空樞紐功能之外,還延伸出出口貿易、零售休閑、信息技術等全球要素交流中心。

位於國際通道馬六甲海峽出入口上的新加坡,在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樟宜機場帶動下,成為高度全球化的物流、貿易、金融中心,以及跨國企業設立區域總部的首選地。

在中國,類似的探索也在發生。地處歐亞國際航路交叉點的成都,憑藉獨特區位優勢與高效通達全球的航線網絡,加速崛起為極具活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天府國際機場

2024年,成都年旅客吞吐量邁上8000萬台階,躋身「全球航空大都市二十強」,並坐穩「中國航空第三城」交椅。其中,作為成都國際航空樞紐主樞紐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以5490.6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躋身全球機場前30強,拿下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入場券」。

值得關注的是,「平均每三年一千萬」——這座中國西部城市的航空客運增量足以令全球矚目。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則在短短三年半內,實現從0到5000萬的跨越,創下中國民航新紀錄。有觀點直言,成都由此已具備趕超洛杉磯、芝加哥、華盛頓、倫敦等國際樞紐的基礎和底氣。

航空客運體現一座城市對「人」的吸引力,貨運則不僅反映其航空口岸的集貨能力、運輸能力和物流效率,還是城市經濟發展和貿易活力的重要標尺。

就在客運量取得歷史性突破後,成都國際航空樞紐2024年貨郵吞吐量突破100萬噸,成為我國內地第五個邁入「百萬噸級航空俱樂部」的城市。

「航空貨運和公眾的直接關聯不那麼強,可能大家平時感受不強烈,但它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極為重要。」在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曉津看來,全國各地都在競速發展的背景下,成都樞紐能實現升位,實證這100萬噸級新台階「含金量」足。

從最新數據看,這種增勢仍在持續。今年一季度,成都航空口岸入出境外國人達35.4萬人次,同比激增70.18%,貨郵吞吐量同比增長超20%。其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貨運吞吐量10萬噸,增速達23.94%。

改革闖新路

向東看,作為中國對外開放重要窗口的上海浦東,致力於為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更多前沿探索。

國際機場協會(aci)近日發佈的全球機場貨運量排名顯示,浦東國際機場2024年貨郵吞吐量377.83萬噸,同比增長9.8%,首次超越美國孟菲斯機場(375.42萬噸),躍居全球第二。

距離機場不遠的一處建設工地上,面積0.88平方公里的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因其「全球首創、全國唯一」的標籤成為關注焦點。

建成後的國際商務合作區將是全國首家全新特殊類型區域,被視作國家戰略的集成式創新載體。在外界看來,在國際經貿環境尤為動蕩複雜的當下,這個定位於國際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彰顯着浦東在中國持續擴大開放的這盤大棋中的前沿坐標。

從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到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回望浦東開發開放的先行之路,敢於闖新路、開先河的改革探索數不勝數。數據顯示,近年來在全國複製推廣的300項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中,源自浦東的接近50%。

背後隱含的邏輯不難理解。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必然要求通過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創造解放生產力的有利條件和環境。

這也是成都東部新區的努力方向。

「境內關外」的綜合保稅區,是我國開放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前不久舉行的成都天府國際空港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天府綜保區」)首發推介會上,來自全國航空領域多方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國家開放平台的「首秀」。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天府綜保區

作為四川省首個空港型綜合保稅區,天府綜保區將與機場口岸功能區按照「區港一體化」聯動模式,建設「一次錄入、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大通關體系。

這種一體化本質上正是一次「刀刃向內」的改革。

業內人士分析,相比保稅區和機場貨運區完全分離的傳統形式,「區港一體」的創新布局,通過監管創新和功能整合,構建高效聯動的大通關體系,可以大幅提高企業進出口通關效率,大幅降低貿易制度成本。

事實上,在「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門戶」的定位期許下,成都東部新區自成立之初就在多領域系統集成推進改革創新。

2023年初,四川省正式啟動集成授權改革試點,成都東部新區被納入首批試點區域,探索以清單式批量授權和精準政策支持,加快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作為全省現代產業和創新資源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如何最大限度釋放政策集成優勢和改革疊加效應,走出一條將改革效能轉化為發展動能的有效路徑?

試點實踐中,成都東部新區「上新」的項目智慧管理服務系統成為探索樣本之一。

新區每年在建項目多達數百個,如何精細化且高效推進這些建設項目,更好解放生產力?背後的「大腦」正是這個項目智慧管理服務系統——

實時監控新區所有重點項目,每個項目從合規性審查至竣工投用的全生命周期節點流程圖清晰明了,全面統籌拆遷、供地、資金等要素保障工作,實現「信息共享、數據分析、自動預警」。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阿里雲西部雲計算中心及數據基地服務項目

改革成效立竿見影:系統上線僅半年,成都東部新區(2023年上半年)計劃新開工52個項目中,已開工項目49個,同比增長133.3%。

近兩年,該系統先後被評為成都市、四川省年度改革案例,持續賦能項目建設與經濟增長質效提升。2024年和今年一季度,成都東部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突破兩位數。

截至目前,該系統招商引資庫已簽約項目62個、總計投資1315.38億元;策劃儲備庫共策劃儲備項目194個、總計投資446.18億元。

產業謀未來

放眼全國,包括成都東部新區在內,被賦予承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聚集要素資源等新期待的城市新區,漸成區域經濟版圖中的亮眼坐標,其成長路徑不乏共通性。

今年迎來建區20周年的廣州南沙新區,在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中深耕開放發展基因,「芯晨大海」產業集群布局在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全面鋪開。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對外公布。至今8年光陰,大量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改革創新舉措在這裡先行先試。從ai賦能傳統基建到空天信息產業集群,從樓宇經濟到智慧農業創新樣板,這座「未來之城」不斷刷新產業發展的高度和廣度。

而作為服務「國之大者」、落實「省之大計」的重要戰略承載,剛剛走過五年建設歷程的成都東部新區也交出成績單:

截至目前,天府國際機場開通總航線達427條,其中國際及地區航線66條、國內航線361條,航線覆蓋居國內機場首位。2024年,成都東部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成立之初的2.5倍,經濟增速領跑全省;累計197個項目納入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80.3億元。

這其中,深層次改革與高水平開放如同硬幣的兩面密不可分,由此帶來的創新資源與產業機遇也加快集聚成勢。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成都東部新區雲動聚樂科創產業園

「相較於國內其他城市新區,成都東部新區的發展優勢有其獨到之處。」在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看來,隨着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崛起,成都東部新區有機會吸引更多前沿產業入駐,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

眼下,隨着蜂巢能源、中科翼能、海目星等龍頭項目先後投運,着眼打造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重要承載地的成都東部新區進入產業蓄勢的關鍵階段。

在簡州新城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首個百億級龍頭項目蜂巢能源(成都)動力電池製造及西南研發基地l500350ah/325ah飛疊熱複合短刀儲能電芯加快生產,其全球首創的飛疊熱複合技術,循環壽命超過12000次+,受到大型工商業儲能市場的青睞;

在空港新城,西部地區首個動力電池激光專用裝備研發製造項目海目星西部總部及激光智能裝備製造基地(一期)投運投產,四川順豐物流園項目一期工程、豐樹空港新城電商物流綜合平台項目等在建項目正加緊施工;

在成都未來醫學城,錨定高性能醫療器械、高端醫療消費、前沿生物技術3大產業賽道8大細分方向精準發力,首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安可興先進醫美材料生產基地項目已落地投用……

如朱克力所言,隨着各項工作深入推進和區域價值不斷提升,成都東部新區的發展潛力有望持續釋放,成為未來成都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文字|李夢


每日經濟新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險被毀容!湖北也有,碰到千萬別這樣做 - 天天要聞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險被毀容!湖北也有,碰到千萬別這樣做

「我還以為是蚊子,沒想到它有這麼強的威力。」近日,任女士向武漢亞心總醫院皮膚科主任全根講述「隨手一拍」的經歷時,後悔不已。5月27日,任女士在戶外露營時,一隻形似螞蟻的小蟲突然飛到脖子上。她下意識地抬手一拍,瞬間感到頸部一陣灼燒般的刺痛。僅僅幾小時後,她的右臉便出現大片紅斑,並逐漸發展為5厘米×6厘米的...
美國能不能重建稀土產業鏈? - 天天要聞

美國能不能重建稀土產業鏈?

原創 聼風者 先釐清一個概念,就是稀土礦和稀土成品的區別。稀土礦在我們地球上其實並不稀少,但都只是以伴生礦的形式出現,聴風樓說真的,老美它自己的稀土礦儲量,在世界上那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然它自己就有,那為啥還缺呢?
合肥這座公園樹上「長」出小動物 - 天天要聞

合肥這座公園樹上「長」出小動物

【來源:合肥在線】咬着玫瑰花的梅花鹿、乖巧可愛的小松鼠、掩在竹林中的大熊貓……這些充滿童趣的形象並非真實的動物,而是巧妙地繪製在公園樹洞之上的精美彩繪。近日,在天樂公園內,不少市民在遊玩時偶然發現這一獨特景觀,紛紛被這小小的童話世界所吸引,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冬戰三九夏戰三伏,把電磁兼容從「玄學」變為科學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冬戰三九夏戰三伏,把電磁兼容從「玄學」變為科學

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科技領域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矢志建設科技強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圖/國新網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蘇東林介紹,她現在擔任電磁兼容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也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敢闖敢試45載,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時間之問」? - 天天要聞

敢闖敢試45載,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時間之問」?

理想之城。作 者丨王寒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從「經濟特區」到「全球標杆」,45歲的深圳,仍在書寫奇蹟。一座科技、人文與生態和諧相融的理想之城,是什麼模樣?深圳率先給出了答案。以與人人相關的出行為例。在這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比超過四分之一的前沿之城,150座、5676個採用華為最先進液冷大功率超充技術的充電...
中歐科學家論壇專家團隊助力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圓滿召開 - 天天要聞

中歐科學家論壇專家團隊助力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圓滿召開

第二屆「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開幕式暨2025第二屆「香江諾貝論壇」4月13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8位諾貝爾獎和圖靈獎獲得者、40位海內外院士及世界頂尖科學家,以及青年科學家、企業家等近1000人出席,共同探討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議題。活動由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聯盟主辦,中國電子學會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
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獲獎名單戳這裡➙ - 天天要聞

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獲獎名單戳這裡➙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劉娥 5月27日,作為全球設計界年度巔峰盛事,第14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艾特獎(IDEA-TOPS)頒獎盛典在深圳科學技術館舉行。本屆艾特獎延續其「立足大灣區,面向世界」的定位,共收到全球75個國家7026件參賽作品
《自然·免疫學》:腺苷荼毒T細胞!科學家首次發現T細胞攝取腺苷,並導致免疫抑制的機制 - 天天要聞

《自然·免疫學》:腺苷荼毒T細胞!科學家首次發現T細胞攝取腺苷,並導致免疫抑制的機制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掉在地上、來路不明的東西不能亂吃,按說屬於小孩子就能弄懂的常識,但就算各位都已經長大成人了,身體里的細胞也不見得能懂這一點。沒錯,說的就是你們T細胞,這一天天的,想辦法讓你們保持正常的功能已經不容易了,咋還自己亂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