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2024年,「中國新」靶點研發迎來突破,CB2、IL-8、PLK1等靶點填補國內空白,苑東生物、揚子江葯業等企業加速布局。全球已驗證的靶點中,中國在神經性疼痛、腫瘤等領域發力,CB2靶點臨床管線佔比11%,IL-8靶點超20%進入臨床階段。國內注射劑佔比43.5%,適應症以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為主。
本文基於摩熵諮詢最新發佈的《2024年中國1類新葯靶點白皮書》中的精彩內容,聚焦「中國新」靶點的定義與篩選邏輯,分析TOP30靶點的研發階段、劑型分佈及企業動態,探討CB2靶點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潛力,以及美國主導下中國企業的追趕路徑,為本土創新提供方向指引。
一、發現2024年「中國新」靶點
二、2024年「中國新」靶點TOP30
各靶點按照處於IND及以上研發階段的藥品數量進行排序,得到「中國新」靶點中的熱門靶點,研究價值更大。
數據來源:摩熵醫藥數據庫
三、「中國新」靶點TOP30涉及藥品中,化葯佔比約39%,生物葯種類繁多,腫瘤為第一大疾病領域
2024年「中國新」靶點TOP30涉及藥品中,從藥物類型來看,38.8%為化學葯,生物葯種類較多,包括TCR細胞療法重組蛋白、腺相關病毒、單克隆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
2024年「中國新」靶點TOP30涉及藥品中,從疾病領域來看,抗腫瘤領域佔比最大達31.7%,其次是神經系統領域佔比12.9%,心血管系統領域佔比約10.1%。
四、「中國新」靶點TOP30涉及藥品中,臨床Ⅰ、Ⅱ期管線佔據近七成,注射劑為第一大劑型
2024年「中國新」靶點TOP30涉及藥品中,從研發階段來看,臨床早期管線較多,其中臨床Ⅰ期佔比28.1%,臨床Ⅱ期佔比38.1%,合計佔比約66.2%。值得注意的是,批准上市的藥品佔比約23.7%,這部分藥品在國際上已有成熟的用藥經驗,而國內藥品市場依然處於空白階段。
2024年「中國新」靶點TOP30涉及藥品中,從劑型來看,注射劑為第一大劑型,佔比約43.5%,其次為膠囊劑、片劑。
五、CB2靶點
1. 治療炎性神經痛、神經性炎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靶點
大麻素受體CB2(CannabinoidReceptorType2)是內源性大麻素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佈於外周免疫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特定區域,CB2是治療免疫調節類疾病、炎性神經痛、神經性炎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重要靶點。
CB2受體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其激活後可抑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調節MAPK通路,並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在神經性疼痛、炎症等病理狀態下,CB2受體的表達上調,通過抑制神經元過度興奮和調節免疫反應發揮治療作用。
2. 全球進展至臨床管線佔比約11%,神經系統疾病等三大適應症佔比約65%
根據摩熵醫藥-靶點格局數據庫,全球CB2靶點藥物研發管線中,進展至臨床的管線佔比約11%,獲批上市的藥物包括dronabinol(1985)、nabiximols(2005)、cannabidiol(2018)等4款。
適應症開發方面,CB2靶點藥物主要開發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具體來看,神經系統疾病佔比約35.42%,疼痛佔比約17.92%,神經性疼痛佔比約11.25%,前三大適應症合計佔據65%。其餘適應症涉及自身炎症性疾病、眼部疾病等。
圖片來源:摩熵醫藥數據庫
3. 美國藥物發現-批准上市管線共計40項,位列榜首,國內苑東生物進展較快
從新葯開發國家/地區來看,美國是CB2靶點藥物開發排名第一的國家,從藥物發現至批准上市的管線共計40項,其中23項處於臨床前階段,10項處於藥物發現階段。
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緊隨其後,研發管線分別有6項。
從企業/研發機構來看,CorbusPharmaceuticals管線數量最多,藥物發現-批准上市管線共計17項;其次為羅氏,管線數量為8項。國內苑東生物管線數量為5項,其中藥物發現階段4項,臨床前1項。
六、IL-8靶點
1. 參與免疫應答、炎症和腫瘤等多種生理/病理過程,為藥物開發潛力靶點
白細胞介素8(IL-8)是一種促炎的CXC趨化因子(CXCL8),是第一個被發現具有趨化多形核白細胞能力的趨化因子,IL-8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其他如成纖維細胞、上皮細胞、內皮細胞、肝細胞等亦可在適宜的刺激條件下產生IL-8。
IL-8生物學功能包括中性粒細胞的趨化與激活、調節其他免疫細胞、促進血管生成、參與炎症和自身免疫反應等幾大方面。
針對IL-8靶點的藥物開發類型包括單抗、小分子抑製劑等,主要用於治療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腫瘤。
圖片來源:摩熵諮詢《2024年中國1類新葯靶點白皮書》
2. 進展至臨床管線佔比超20%,腫瘤、呼吸、自身炎症性疾病為前三大適應症
根據摩熵醫藥-靶點格局數據庫,全球暫無靶向IL-8的藥物獲批上市,臨床Ⅲ期管線有1項(佔比2.38%),臨床Ⅱ期管線有4項(佔比9.52%),臨床Ⅰ期管線有4項(佔比9.52%),進展至臨床的管線佔比超過20%。
從開發適應症來看,腫瘤、呼吸系統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是針對IL-8靶點開發的前三大適應症,佔比分別為21.05%、20%、13.69%。
3. 美國藥物發現-Ⅲ期臨床管線共計13項,參研企業/機構整體規模較小
從新葯開發國家/地區來看,美國藥物發現-Ⅲ期臨床階段管線總計有13項,臨床Ⅱ期、Ⅰ期管線數量分別為4項、3項,從管線數量和管線進展來看,均屬於實力最強的國家。
管線數量最多的企業/機構為FateTherapeutics,其中Ⅰ期管線有2項,臨床前管線有2項。
進展最快的企業/機構為DompeFarmaceutici,旗下管線ladarixin目前已進展至臨床Ⅲ期。整體來看,IL-8靶點參研企業/機構規模較小。
七、PLK1靶點
1. 作為致癌基因加快腫瘤發生髮展,為腫瘤治療理想靶點
PLK1(Polo-likeKinase1,PLK1)是一種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廣泛的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參與有絲分裂的起始、維持和結束等進程。
有研究表明,PLK1在多種癌症中高表達,是腫瘤的快速增殖所必須的,且在一些癌症中,常與較差的預後有關,推斷認為PLK1作為致癌基因加快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目前,PLK1被認為是腫瘤葯研發的潛力靶點,藥物開發類型包括單抗、小分子等。
2. 全球多數管線處於早期研發階段,進展至臨床佔比不足5%
根據摩熵醫藥-靶點格局數據庫,全球藥物靶向PLK1的藥物獲批上市,臨床Ⅲ期管線有1項(佔比約0.4%),臨床Ⅱ期管線有5項(佔比約2%),臨床Ⅰ期管線有2項(佔比約0.8%),整體來看,藥物發現階段管線數量最多,共有204項。
適應症方面,全球總計有34項管線開發擬用於治療惡性腫瘤,佔比約40.48%,其次為白血病11項,佔比約13.1%。
圖片來源:摩熵諮詢《2024年中國1類新葯靶點白皮書》
3. 美國進展至臨床管線數量為7項,國內揚子江葯業已有管線布局
美國為PLK1靶向葯研發第一大國,進展至Ⅱ期臨床、Ⅰ期臨床的管線數量分別為5項、2項;其次為韓國,Ⅱ期臨床、Ⅰ期臨床的管線數量分別2項、2項。
國內有2項管線處於臨床前階段,包括ON-01910sodium、AAPK-25;有3項管線處於藥物發現階段,研發企業/機構包括中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揚子江葯業。
結語
「中國新」靶點的探索標誌着本土研發從跟隨邁向原創,CB2、IL-8等靶點在神經疾病與腫瘤領域展現潛力。苑東生物、揚子江葯業的布局加速國內管線進展,但臨床早期佔比過高仍需警惕。美國在PLK1等靶點的領先地位倒逼中國加強基礎研究,而注射劑的主導地位反映劑型創新的迫切需求。未來,政策支持與全球化合作將助力中國突破「Me-too」困局,在靶點發現與轉化醫學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