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2025年03月23日01:02:10 科學 1605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地球宛如一顆藍色的寶石,靜靜地鑲嵌在黑暗的天幕之上。而就在最近,這顆寶石上的人們,目光紛紛聚焦於一場跨越星河的歸來之旅——兩名美國宇航員在太空滯留 9 個月後,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太空意外:命運的殘酷玩笑

美國東部時間 2025 年 3 月 18 日凌晨 1 時 05 分,SpaceX「龍」飛船緩緩脫離國際空間站。這一刻,對於巴里·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來說,是他們漫長太空之旅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然而,回想起過去的 9 個月,他們的經歷就像一場驚心動魄的太空冒險電影。

2024 年 6 月 5 日,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滿懷期待地乘坐波音「星際客機」飛赴國際空間站,執行首次載人試飛任務。當時,他們滿心以為這只是一次為期 8 天的短暫太空「出差」,甚至還提前規劃好了返回地球後的種種安排。然而,命運卻跟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太空的寂靜中,「星際客機」突然出現了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等問題,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動力的船隻,返航計劃瞬間陷入困境,不得不一再推遲。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太空生活:身體與心理的雙重煎熬

在太空滯留的 9 個多月里,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彷彿被困在了一個巨大的實驗室里,身體和心理都經受着雙重考驗。失重的環境就像一隻無形的大手,悄悄地改變着他們的身體機能。骨骼和肌肉逐漸失去力量,心血管系統也變得脆弱,太空中的輻射和微重力更是時刻侵蝕着他們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威廉姆斯在滯留太空大約 7 個月後,承認自己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受到了一定影響。她形容自己「一直在努力找回走路的感覺」,因為在太空的生活中,她沒有走路,沒有坐下,也沒有躺下。此前,她瘦成「錐子臉」的照片在網絡上流傳,照片中的她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引發了無數人對她健康狀況的擔憂。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儘管如此,他們依然努力保持着積極的心態。在太空的孤獨環境中,他們就像兩顆相互依靠的星星,時刻思念着地球上的親人和朋友,渴望着早日回到家鄉。他們通過視頻通話與家人聯繫,分享太空中的點滴生活,試圖緩解思念之情。然而,長期的太空生活還是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每一天的等待都像是一場漫長的煎熬。

返程波折:政治博弈下的無奈

兩名宇航員的返程之路,就像一場複雜的政治棋局,充滿了波折和無奈。在「星際客機」出現故障後,美國航天局(NASA)最初並沒有立即尋求其他解決方案,而是陷入了漫長的沉默。這期間,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就像被困在孤島上的探險者,只能眼巴巴地等待救援。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直到輿論的壓力如潮水般湧來,NASA 才不得不尋求 SpaceX 的幫助,希望通過「龍」飛船將兩名宇航員送回地面。然而,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24 年 8 月,時任 NASA 局長比爾·納爾遜宣布,兩名宇航員將於當年 2 月搭乘「龍」飛船返回地球,但隨後又改期至不早於 3 月底。這一系列的變動背後,隱藏着複雜的政治博弈。

SpaceX 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宇航員長期滯留太空並非技術原因,而是政治因素在作祟。他透露,SpaceX 曾主動提出可以將宇航員早點帶回來,但因為當時大選臨近,而他屬於「特朗普戰隊」,拜登方面擔心「SpaceX 帶宇航員回家」的想法會讓特朗普「看上去不錯」,從而不利於哈里斯競選,因此對兩名宇航員的返回進行了阻撓。

威爾莫爾也曾暗示誰該對 9 個月的滯留負責,他說:「我只能說馬斯克說的絕對是事實,雖然我們也不太知道細節。」他的女兒也對此含糊其詞,稱滯留原因涉及很多政治因素,還有很多事情她不能「隨便透露」。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太空加班:為人類探索貢獻力量

儘管經歷了漫長的滯留和返程波折,但威爾莫爾、威廉姆斯等 4 名宇航員在太空期間並沒有閑着,他們就像太空中的科學家,進行了諸多科學實驗和技術演示,為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做出了貢獻。

他們開展了太空微生物研究,探索太空環境如何影響人體健康及植物生長,還進行了衛星新材料研究等。這些實驗和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太空環境,為未來的長期太空居住和深空探索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地球上的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太空微生物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微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和進化機制,為地球上的生物技術和醫學研究提供參考;衛星新材料研究則有助於提高衛星的性能和壽命,推動航天技術的發展。

在太空的實驗室里,他們小心翼翼地進行着每一個實驗步驟,記錄著每一個數據。儘管身處困境,但他們依然堅守着科學家的使命,為人類探索未知的宇宙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事件反思:太空探索的責任與擔當

此次波音「星際客機」飛船故障導致宇航員滯留事件,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太空探索中的一些問題。太空探索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任何一個小小的故障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在飛船的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必須嚴格把控質量,確保每一個部件都安全可靠。

同時,相關機構和企業也應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當出現問題時,不能拖延和推諉,而應該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宇航員的生命安全。此外,政治因素不應該干預到太空探索的科學決策中,太空探索是一項全人類的事業,應該以科學和安全為首要原則。

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終於結束了長達 9 個月的太空「意外加班」,回到了地球的懷抱。當「龍」飛船在佛羅里達州附近海域成功降落時,那一刻,彷彿整個宇宙都在為他們歡呼。然而,這次事件留下的教訓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希望未來的太空探索能夠更加安全、順利,為人類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佈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着人工智能、神經生物學、傳感器等技術提升,「腦機接口」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着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