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燕子!燕子的遷徙是一種典型的季節性遷徙行為,以下是關於燕子遷徙的一些主要信息:
遷徙原因
- 食物因素:燕子主要以昆蟲為食,冬季北方寒冷,昆蟲活動減少甚至消失,燕子為獲取足夠食物,會向溫暖且昆蟲資源豐富的地區遷徙。
- 氣候因素:燕子不耐寒,寒冷天氣會影響其生存,而南方冬季相對溫暖,更適宜它們生活。
遷徙時間
- 春季:一般在3月至5月,燕子從南方越冬地飛回北方繁殖地。
- 秋季:多在9月至11月,燕子陸續離開北方繁殖地,前往南方越冬。
遷徙路線
- 東亞路線:在中國東北和華北繁殖的燕子,部分會經中國東部沿海,途徑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再到福建、廣東,最後飛至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越冬。
- 中亞路線:在中亞地區繁殖的燕子,會向南經印度半島,到達非洲東部或南部越冬。
遷徙距離
- 不同種類燕子遷徙距離有別,家燕等常見燕子,遷徙距離可達數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比如從中國東北到澳大利亞,距離超一萬公里。
導航機制
- 地磁導航:燕子能感知地球磁場,利用地磁北極和南極來確定飛行方向,準確地找到遷徙路線。
- 太陽導航:在白天,燕子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和角度來辨別方向,結合生物鐘,能知道不同時間太陽應處的位置,從而調整飛行方向。
- 地標導航:燕子還會藉助山脈、河流、海岸線等地標,識別和記憶路線,沿着熟悉的地標飛行,確保遷徙路線的準確性。
遷徙行為
- 集群遷徙:燕子通常會集群遷徙,少則幾十隻,多則成百上千隻。集群飛行有利於它們相互協作、共同防禦天敵。
- 中途停歇:在遷徙途中,燕子會選擇合適的地點停歇,補充能量、恢復體力。常見的停歇地有濕地、農田、樹林等。全球燕科鳥類共有19個屬、88個種,中國有6屬14種,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燕子種類:
家燕
體色上,前腰栗紅色,後胸有不整齊橫帶,腹部乳白色。其體型小巧,體長一般在13-18厘米。家燕喜歡在農家屋檐下營巢,巢呈皿狀,由泥和草莖用唾液粘結而成。
金腰燕
體黑色,具有輝藍色光澤,腰部栗黃,頰部棕色,下體棕白色且有細小黑紋,尾甚長,為深凹形,體長約20厘米左右。它們大都棲息于海拔較高的山地村落間,巢多呈長頸瓶狀。
岩燕
體色主要為黑色,嘴尖而強壯,體型較小,體長一般在12-15厘米。它們主要生活在岩石縫隙中,飛行速度非常快,常在山區的懸崖峭壁、山谷等地活動。
沙燕
包括崖沙燕等種類,體型較小,體長約11-14厘米。上體呈灰褐色,下體白色或灰白色。它們喜歡在河邊、湖邊等水域附近的沙土崖壁上挖掘洞穴築巢。
毛腳燕
分為煙腹毛腳燕、黑喉毛腳燕、白腹毛腳燕等種類。它們的跗跖被羽,這是與其他燕子明顯的區別之一。其中白腹毛腳燕下體白色,上體黑色,在高緯度地區繁殖,冬季南遷。
洋燕
上體鋼藍色,前額栗色,下體污白,尾不如家燕長且無延長,無深藍色胸帶,體型略小。通常成鬆散小群,獨立在水上盤旋或低低滑翔,分佈於印度南部、東南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