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等多家媒體報道,2月20日,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傳來震撼消息:中國科學家利用新疆的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萬米處採集了「來自地獄」的岩芯,其科研價值被專家稱為「堪比月壤」。
這口亞洲第一深井的鑽探過程更是堪稱「地獄級挑戰」——不僅要承受220℃高溫炙烤鑽頭,還存在1450個大氣壓將鑽具擠壓得像「麵條」般抖動,接近11公里的鑽桿每深入一米都面臨設備失效風險。但中國科研團隊不僅突破了技術極限,更繪製出亞洲首份萬米地質剖面圖,在寒武系地層發現優質烴源岩,證實了塔里木盆地萬米深處存在兩類碳酸岩儲層。這一切重大的發現究竟有何意義?
月壤的珍貴源於其承載的宇宙密碼: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公斤月壤中,科學家發現了氦-3這種潛在核聚變燃料,每噸價值高達191億元。專家將地下萬米的岩芯形容為「比月壤還珍貴」,原因何在?
深地塔科1井的萬米岩芯,封存着地球數億年的「記憶硬盤」——它記錄著大陸板塊碰撞、古海洋進退甚至氣候劇變的痕迹。就像考古學家通過甲骨文破譯商朝歷史,地質學家能從岩芯的礦物成分、裂縫走向中解讀青藏高原隆升的精確年代,或還原遠古超級火山噴發如何改變大氣成分。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些岩芯所提供的信息就彷彿藏寶圖一般,讓我們更準確地去發現石油、黃金等深埋地下的礦產。例如,這次在寒武系地層發現的烴源岩,或將改寫全球油氣分佈版圖。
正所謂「上天有路,入地無門」,萬米岩芯的獲取難度可比月壤要大多了。
如果把地球比作雞蛋,萬米鑽探連蛋殼都沒鑿穿,但技術難度卻堪比「用頭髮絲在岩石上雕花」。從地表每下降100米,岩層的溫度就會上升2℃,至萬米時鑽頭承受的220℃足以讓普通電子元件熔化。此時的設備所承受的壓力更是達到了1450個大氣壓,相當於1.5萬輛小轎車壓在郵票大小的面積上。
更致命的是,鑽桿在超深井中會像柔軟的麵條一樣甩動,輕微偏移就會撞毀井壁。中國團隊為此研發了全球首台12000米自動化鑽機,用納米級陶瓷塗層保護鑽頭,甚至給鑽桿裝上「減震器」——這些技術讓國產化率突破90%,硬生生在「死亡之海」鑿出能源生命線。
岩芯的獲取雖然艱難,但這一切的努力是值得的,這次的研究發現讓中國重新改寫能源規則!此次發現的碳酸岩儲層,隱藏着顛覆性能源邏輯。傳統觀念認為碳酸鹽岩地層過於緻密難以儲油,但塔里木盆地超深層碳酸岩中發育的溶洞和裂縫,竟形成多個8000米級高產油氣田。
更驚人的是,萬米岩芯證實這裡存在兩類碳酸岩儲層:一類是寒武紀古海洋生物骨骼堆積形成的生物礁,另一類是地殼運動撕裂產生的裂縫帶。這種「雙保險」結構,讓塔里木盆地的超深層油氣儲量預估達130億噸,足以支撐中國未來數十年的能源安全。
當西方仍困在「頁岩革命」尾聲時,中國已打開「深地紀元」的大門。從嫦娥五號九天攬月到深地塔科1井地心取芯,這個民族用最硬核的方式詮釋着「上窮碧落下黃泉」——那些曾被封鎖的技術、被質疑的能力,終將在自主創新的火焰中熔鑄成大國崛起的密鑰。此刻,躺在實驗室的萬米岩芯沉默如金,但它承載的,何嘗不是中華民族向深空、深海、深地進軍的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