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2024年04月28日11:41:31 科學 1239

曾經,「電」對這片中華大地的人們來說,是一種奢侈品。即便有了電也不是家家戶戶都用得上的,偏遠的農村沒有拉電線也無福消受。有些地方普及了電,但是費用也不低,很多人都捨不得用。

時光飛逝,現在離鄉鄉通電已過去了37年,在荒郊野嶺和深山老林,只要有人在的地方,我們幾乎都能接到電。而這離不開在天空中「飛馳」的高壓線。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這些電線加起來往往重達幾噸,究竟是怎麼架上去的呢?難不成是人工挨個爬上去架的?

高壓線架設,照亮千家萬戶

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們應該都見過高壓電線吧,通常在遠離村莊的山頭能夠看到高高聳立的鏤空鋼架,一座座矗立看上去就像是大鐵塔一般。

通過一座座高壓線將電線拉扯覆蓋到各地,再由田間筆直的電線杆將線牽到各家各戶。正是靠着一座座高壓線,才能夠讓全國各地都能夠用上電,照亮了千家萬戶。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經歷過沒電的時期,能夠深切感受到通電之後的變化。我國為了能夠實現鄉鄉通電,也耗費了很長一段時間。

曾幾何時,「電」這個技術還掌握在國外人手中,我們無從摸索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有電,或者有電之後如何實現全民用電。

技術核心要不買、買不了、討不來,為了讓家家戶戶用上電,科學家們悶頭搞研究,只為打破技術壁壘。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到了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電東送。我國西部自然資源豐富地勢平坦而空曠是發電最合適之地,而我國南方沿海地區丘陵居多,人口密集,但是用電需求量更大。想要遠距離完成電力輸運,只有拉線這唯一途徑可選

電又分為交流電、直流電,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將10kv以上的高壓電傳輸到各地,使用三相三線是最合適的;而高壓直流電,採用二相制更合適,因此只用了兩根線。

將承載着高壓電的電線,通過一座座輸電塔鋪設開,塔上安裝避雷針、輸電導線跟導線間安裝絕緣子,用玻璃或陶瓷材質製成,110kv通常需要使用7-8個絕緣子。一座座輸電塔承載着電力運輸的使命,為千家萬戶送去了光明。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從遠處看時,高壓電線似乎並不大,若是再靠近些就會發現它十分龐大也很高。人類站在輸電塔的面前,顯得似乎格外地渺小。

你知道嗎?延綿的高壓線重達幾萬噸!如此重的高壓線是如何運輸到輸電架上的呢?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幾萬噸的高壓線,是如何搭建而成的?

在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人是唯一的勞動力,只能依靠着工人將所需要的設備一點點運到大山甚至懸崖峭壁之上,再進行搭設。有時候搭設一座高壓線可能就需要耗費幾個禮拜,甚至上月的時間。

隨着技術的發展,科技的力量逐漸發揮了作用,可以使用大型機器完成運作。但電線搭設這些細節依舊需要人工完成,工人會做好防護,爬到幾十米高的架子上完成線路搭建。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在這個山頭一部分人拉着電線,另一部分拉着電線往前走,遇到房子、樹等障礙物就使用最原始的辦法,拿叉子將挑起越過去。最終用專業的設備將線拉起來,再完成鋪設。

而我國的鋪設電路的路線很長,環境也十分複雜,鋪設的難度也大,搭建高壓線的工人很辛苦。漸漸地,我國開發出了能飛行的動力傘,依靠此來將電線舉到高空之中,代替人工完成搬運。

但是動力傘也有弊端,遇到刮大風時會出現線纏繞等問題,偶爾也會威脅工人的安全或影響進度。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開始使用無人機技術。一台無人機稱重大約幾十斤,使用多個無人機一同飛起將線帶上高空,最後再使用人工牽引完成安裝。別說,使用無人機之後大大減少了搭建難度,建設也越來越快了。

無人機技術不僅僅使用在電線的牽扯上,也應用到了航測之中。在搭建之前,使用無人機進行勘察,既節約成本又具備靈活高效性。它們能夠在道路環境複雜的山區,使用高分辨率影像,為不同階段提供數據支持。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在線路設計搭建之前,能夠在高山大嶺、大跨越、無人區等地方完成數據獲取,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設計路線。

施工的沿線地形複雜的,可以使用無人機航攝來搭建三維數字化系統,能夠直觀感受到路況、環境以及交叉跨越的模擬。施工時能夠進行清理以及核查工作,若是有積水、無安全欄、沒佩戴安全帽等都能準確稽查,起到督促作用。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項目施工結束之後,還能夠使用無人機進行驗收工作,實現數字化,可以說無人機的使用在整個項目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電」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個人,背後卻有無數人在為之努力。

中國特高壓技術,領先全球

我國通電獲得了重大突破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努力,這一路上也十分艱辛,2000年時我們還未徹底攻克技術難題。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2005年,我國「貴廣二回」開工,是首個直流電工程,運輸500千伏上下的高壓電,開始發生了轉變。

當時參與其中的成員都很緊張,生怕出現意外。所幸,我們的建設很成功,花費3年時間攻克的上百個技術難題沒有白費。

同年,我國開始發展800千伏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那時候整個領域一片空白,研究團隊為了攻克難題24小時輪班倒,耗費了整整5年時間,終於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800千伏的高壓電運輸工程!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我國地域遼闊,電力的鋪設範圍極廣,但是全球只有我們做到了不管是高溫還是冰凍天氣,都對電力運輸無礙,是唯一不會出現大面積停電的國家,這一點連發達的美國也做不到。

一直以來我國都在加快推進新能源建設,隨着電力需求越來越大,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也應運而生。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特高壓技術有了質的飛躍,昆柳龍直流已一舉奪下19個世界第一。

如今,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中國特高壓技術,當之無愧世界第一。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電工,為用電安全保駕護航

我國每天用電需求量巨大,卻很少會遇到大規模停電,這是因為每年都有電工在為我們保駕護航。

將近40度的高溫環境之下,每天都會有幾十輛車巡邏檢查電力情況。在廣東海拔300米的山裡,經常會看到電力局幾十個工人就像是「蜘蛛俠」一般穿梭在空中,進行檢修工作。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他們穿着統一的服裝,帶着安全帽跟裝備在空中走鋼絲,看着都不免為他們擔心。這些高壓電線有的高度50米左右,有的甚至達到了上百米,恐高的人絕對勝任不了此項工作。

在高溫天氣之下,他們需要行走在各個線路之間進行檢查工作,有時候2個小時才只走了900米距離。

中國無人機挑戰高壓電!幾噸重的電線,小小的機身到底怎麼拖動? - 天天要聞

下雨下雪的時候,他們更需要保障供電穩定。雨雪天氣可能會導致電線上覆蓋厚厚的冰層,有安全隱患,因此需要每天一次進行巡邏檢查,確保24小時運行暢通無阻。

與此同時,每個地區都配備了應急搶修隊伍,其中包含搶修人員、車輛、各種應急物資等等。一旦發生停電等突發情況,他們就會立即出發,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搶修,保證電力安全通行。

沒有他們也就不會有我們燈火通明的今天,讓我們一起為基建團隊,以及辛勞工作在前線崗位的電力工人致敬!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聘科學家擔任中小學科學副校長,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創教育還能做些啥? - 天天要聞

聘科學家擔任中小學科學副校長,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創教育還能做些啥?

圖說:科學大咖接過聘書,採訪對象供圖(下同)上海市第十九屆青少年科技節今天下午在張江科學會堂啟動。啟動儀式上,10位院士、教授、科學家等收到了特別的聘書——他們將為10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校擔任「科學副校長」。他們中,既有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薛永祺、上海航天局副局長李昕、復旦大學希德書...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 天天要聞

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劉洋獲長篇小說金獎

初夏的微風拂過菁蓉湖面,倒映在水中的成都科幻館迎來了科幻迷們的重要日子——今(18)日,2024科幻星雲慶典在這裡舉行,第十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在此揭曉。華語科幻星雲獎是由科幻活動家董仁威、科幻出版人姚海軍和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岩等三位創始人為首的全球華人科幻愛好志願者,於2010年共同創立的公益性獎項。今年的華...
「外國教授」假借學術合作竊密,生態間諜案細節揭露 - 天天要聞

「外國教授」假借學術合作竊密,生態間諜案細節揭露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從國家安全機關了解到,近年來,一些境外非政府組織或基金會,打着「項目調查研究」「生態治理保護」的旗號,非法採集、竊取我國重要自然保護區的地理、氣象、生物等敏感數據,給我國國家安全帶來風險隱患。
為海纜「把脈」替設備「問診」 超級工程這樣體檢 - 天天要聞

為海纜「把脈」替設備「問診」 超級工程這樣體檢

浙江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是世界首個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它能將風電、光伏、潮汐等綠色能源全額接收,確保用電安全低碳。工程共建有舟定、舟岱、舟衢、舟洋、舟泗5座換流站,在多個島嶼間架起直流輸電網絡,實現了島嶼間的電能互通。柔性直流工程「體檢」如何進行?  今年是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投運十周年,從昨天(17日)開...
新研究: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 - 天天要聞

新研究: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會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產生負面影響,加劇患者病情。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新一期英國《柳葉刀·神經學》雜誌上。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小組對1968年至2023年間全球發表的332篇相關論文進行了分析。研究人員考慮了19種不同的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偏頭痛、阿爾茨海默病、腦膜炎、癲癇...
福州是一個奇蹟,河口盆地世界上都少見 - 天天要聞

福州是一個奇蹟,河口盆地世界上都少見

河流入海口(及入湖口)通常形成的是三角洲,或者河口灣。像福建省省會福州這樣的河口盆地,在世界上都是少見的。它群山蜿蜒,河海相會,是山水造就的海上福地,也是地形構造的一個奇蹟。▲福州是典型的河口盆地,周圍一圈山完全可以合圍,基本沒有缺口河口最常見的是三角洲。
展現科普獨特魅力!2024年四川省科普講解大賽圓滿落幕 - 天天要聞

展現科普獨特魅力!2024年四川省科普講解大賽圓滿落幕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5月17日,記者從四川省科技廳獲悉,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廳主辦,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廣播電視台承辦的2024年四川省科普講解大賽總決賽在成都成功舉行。四川省科技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趙敏出席並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省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楊正林出席比賽並擔任評委。成都海關、省氣象局...
中國與巴西推進航天合作,涉及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方面合作 - 天天要聞

中國與巴西推進航天合作,涉及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方面合作

IT之家 5 月 17 日消息,中國、巴西航天合作已有 30 年以上歷史(1988 年 7 月中巴簽署關於核准研製地球資源衛星的協議書),此前已聯合研製多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為拉美、非洲、東盟等地區的諸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 50 余萬景遙感衛星數據。國家航天局官方現宣布,局長張克儉 5 月 16 日以視頻方式與巴西航天局馬可・安東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