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總是點錯科技樹?
計算機興起時,日本人押寶硬件,不重視軟件,最終在軟件上一敗塗地;
液晶興起時,日本人押寶等離子,輕視LCD,最終LCD成了主流;
電動汽車興起時,日本人押寶氫能源,輕視電動車,最終發現市場太小;
每次押寶都能壓錯,也是厲害了,其實哪有什麼壓錯寶,只不過是日本吃相太難看罷了。
日本押寶氫能源
有一說一,氫能源是一種比核能還要好的能源。
它的熱效率高、排放又環保,唯一的副產品是水,沒有任何溫室氣體排放,最關鍵的資源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後,沒有哪個國家不打氫能源主意的。
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源市場規模可達2.5萬億美元。
而且,氫能也是最適合日本的一條技術路線。
日本國內資源極度匱乏,尤其是關鍵的能源和工業原料,比如鋰、鎳和鈷這些用於製造鋰電池的關鍵材料。
氫能源車雖然也需要稀有金屬,但主要消耗的是電,有助於日本實現能源自主。
於是日本上至政府,下至企業,重金投入到氫能源行業。
比如豐田公司更是充當了開路先鋒,緊鑼密鼓地研發出好幾款氫動力汽車。
像Mirai這款車,裏面搭載有三個氫氣罐,儲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只要加氫三分鐘,可以行駛大概850公里,使用體驗也和普通燃油車基本沒什麼區別。
在氫能研發跟使用上,日本更是擁有無數專利。
理論上日本一口氣走到前面去吃點紅利,肯定不算走錯路。
然而,對氫能的「製造、存儲、運輸」等高風險領域,日本人有意疏遠,留給別人去做,而自己坐等收穫果實。
氫產業鏈最怕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氫脆和氫泄漏。
氫原子非常小,很容易滲透進金屬的晶體結構,從而導致金屬脆化和裂紋;
再加上容易泄漏,且高度易燃,一不小心就會爆炸,而且是炸上天的那種。
因此如何安全的存儲跟運輸氫能,成為巨大的挑戰。
在日本人看來,氫存儲是一塊硬骨頭,技術研發難度大,回報周期也長,還不如弄弄氫電池,這樣能在短期內更容易商業化和產生收益的技術。
相當於自己吃肉,然後只留骨頭給別人。
別人想要干氫動力?當然可以!但先要解決氫存儲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問題,然後再交一堆氫應用專利費給日本人!
好嘛,風險歸我,回報歸你,只要是個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傻乎乎的吧。
好比是我們把蔬菜跟肉都下鍋了,日本人就拿着筷子就過來吃了,什麼都不幹就坐等着吃,遇到這樣的人你會怎麼辦?
反正要是我啊,肯定撤了鍋,哪怕日本人的筷子是金子做的,那也甭想吃着。
所以啊,現在其他國家就是這樣的情況,與其被日本人收割,還不如釜底抽薪繞開日本的專利。
中國突破
據悉,日本至今掌握的相關專利技術超過5000個,包括燃料電池堆專利、高壓儲氫罐專利、燃料電池系統控制專利以及加氫站技術專利等,位列全球第一。
世界70%的氫燃料汽車技術專利都掌握在日本公司手裡,光豐田車企的專利就已經達6000多項,佔到了全球相關專利的一半。
這意味着其他國家或企業在開發氫動力車應用時,需要支付專利使用費給日本企業。
哪怕小到車載氫氣罐的閥門,日本人都申請了數十個專利,連個縫隙都沒有給你留。
這幾年,中國在氫能源製備和儲運有所突破,但是我們不慌不忙,先應用在重卡和船舶這樣大的交通工具。
比如2022年,中國重汽聯合濰柴動力發佈國內首台商業化氫內燃機重卡。
濰柴動力作為全球重型內燃機行業的龍頭企業,自2018年起開始布局氫內燃機技術,掌握了一批原創性專利技術。
據悉,該款車型搭載了濰柴動力自主開發的13L氫內燃機,採用精準氫氣噴射控制技術,有效熱效率達41.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哎,我們就是不先弄小轎車,急死日本人!
再者,現在建造加氫站的成本得多貴呀,數據顯示,一個加氫站的成本約為150萬美元到200萬美元之間,遠高於傳統的加油站建設和運營成本。
換算成人民幣要好幾千萬呢,而且這個成本,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降下來的。
相比傳統的加油站,加氫站的技術要求更高。氫氣需要在極高壓下儲存和輸送,這就需要特殊的設備和材料。
再加上由於氫氣的易燃性,加氫站必須遵守嚴格的安全標準,包括泄漏檢測、通風系統和防火措施等,這些都會增加成本。
所以,我們不急,兩條腿走路就行,先把電動汽車攤子鋪向全球,順便把日本當地的市場切走一些。
《日經新聞》近期報道稱,比亞迪將在日本市場加碼,計划到2025年在日本每年銷售3萬輛電動汽車,並建成由100家經銷商組成的銷售網絡。
據日本汽車銷售協會聯合會數據,2023年一季度,比亞迪乘用車在日本的銷量分別為20輛、37輛、151輛,共計252輛。銷量逐月上升,3月單獨破百。
雖然數量不多,但起點還是不錯的。
對了,截至2023年,比亞迪電動大巴已佔據了日本電動大巴近70%的市場份額。
過去日本的新幹線,催着我們跑;而這次我們的電動車,催着他們跑了...
結尾
縱觀日本氫能發展歷史,難道日本真點錯了科技樹?
當然不是,氫能是個不錯的產業,發展前景也很大,但日本吃相太難看了,想要獨吞產業鏈利益。
這種吃獨食的雞賊做法,最終只會導致世界各國厭惡,根本沒有人甩他們。
哪怕日本人在氫能專利最多,那又怎麼樣呢,註定只能躺在專利本上吃吃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