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9月12日 -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領導的團隊最近成功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他們研發的20千瓦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在南海進行了成功的海試,然後返回廣州南沙港口。這一成就標誌着中國在海洋溫差能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將有力推動我國深海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海洋溫差能是一種重要的海上新能源,也是當前全球新能源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它利用海洋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度差來產生熱能,具有極大的潛力和開發價值。然而,儘管我國海洋溫差能資源豐富,但之前的研究仍停留在實驗室理論研究和陸地試驗階段。
為了推動海洋溫差能的研究和開發,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依託過去在南海進行的海洋地質、洋流和水文等領域的基礎調查研究成果,建立了南海水體溫度三維模型,並確定了適宜溫差能開發的海域。與此同時,他們與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北京前沿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套20千瓦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
今年8月,這套裝置搭載「海洋地質二號」船在南海1900米深海域進行了首次海上試驗,成功驗證了溫差能發電技術的可行性。在試驗中,該系統總共發電時長達4小時47分鐘,最大發電功率達到16.4千瓦,有效發電利用率達到17.7%。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寧波表示:「此次海試不僅驗證了我們自主研發的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的原理可行,還證明了海洋溫差能發電的實用性。這標誌着中國海洋溫差能開發已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從陸地試驗邁向了海上工程化應用。」
這一重大突破為中國的新能源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全球海洋溫差能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示範。我們期待看到中國在深海能源開發領域取得更多的成就,為可持續能源未來貢獻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