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尋蹤:一本雜誌的「宇宙探索」

2023年04月24日20:55:01 科學 1159

新華社蘭州4月24日電(記者崔翰超 張玉潔)在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引發熱議之時,它的原型、曾被稱為中國不明飛行物(UFO)「第一刊」的《飛碟探索》正在經歷順應時代的改變。

對很多科幻迷來說,《飛碟探索》打開了他們仰望星辰大海之窗。雜誌創刊於1981年,那時的人們對知識極度渴求。改革開放初期,國外對不明飛行物的熱潮也漂洋過海而來。

這本主要刊載國內外有關各類不明飛行物文章的雜誌,發行量最高時達34萬冊。創刊號里的文章極具時代特點:《UFO是真的嗎?》《關於外星人的模樣》《從航空器發展看飛碟的可能性》……

星河尋蹤:一本雜誌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聞

《飛碟探索》雜誌(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崔翰超 攝

1984年,錢學森曾致信《飛碟探索》。他在信中寫道:「國內國外對UFO有不少人感興趣,是客觀現象,但也有爭議。所以是個社會問題,要作為一個社會現象來研究。」

題為飛碟,意在探索未知世界。這本雜誌成為很多讀者的「啟明星」,在它的影響下,仰望星空成為很多讀者一生的志趣。

51歲的張滿溪清晰記得與《飛碟探索》的初次相遇。在陝西一個小城郵局旁的雜誌攤,10歲的小女孩無意翻到了這本雜誌。從奇形怪狀的不明飛行物到失落的瑪雅文明,雜誌里的世界與小人書里的故事如此不同,她一下子入迷了。

「這本雜誌讓我始終對未知保持好奇,我也因此養成了專註、愛鑽研的習慣。」張滿溪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幾百本《飛碟探索》,睡前翻看舊雜誌已成習慣。

編輯錢茹是2000年進入《飛碟探索》編輯部的。此前,星空對她而言只是大自然的浪漫。

「數不清的稿件和讀者來信把我們不斷拉向宇宙深處。」她開始和讀者、科研工作者一同觀察星象,也曾循着來信的線索前往祖國的天南海北尋覓「天外來客」的蹤跡。

「宇宙如此之大,我們是否孤單?」探尋這個問題,成了錢茹和讀者的共同追求。

星河尋蹤:一本雜誌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聞

4月13日,《飛碟探索》編輯錢茹在工作。 新華社記者 崔翰超 攝

那時,不少飛碟愛好者痴迷於此。可經過編輯部同事的查證,發現許多貌似地外文明的線索很可能只是大氣現象、飛鳥、人工製品,甚至鏡頭下的光斑。「雖然我們對太空充滿好奇,但都要以科學、辯證的思考作為基礎。」錢茹說。

幾十年間,時代飛速發展。《飛碟探索》也迎來新的發展。2020年,《飛碟探索》在休刊一年後以全新的面貌與讀者再會。再看目錄,有《天宮空間站——太空閃耀中國智慧》,也有《從二里頭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

「轉型後,我們主要做嚴謹的科普內容,帶讀者了解國內外的前沿科技。」編輯馬文若兒時也曾幻想與地外文明接觸,3年前進入編輯部後,她發現雜誌已與過去大不同。

馬文若介紹,過去雜誌內容以國外的未知現象為主,現在國內的科研發現則佔據了大部分版面,文章包括天文、考古、生命等多個學科領域。

星河尋蹤:一本雜誌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聞

4月13日,《飛碟探索》編輯馬文若在工作。 新華社記者 崔翰超 攝

從科幻到科普,從國外到國內,背後是我國科研水平快速發展和群眾科學素養的持續提高。

兒時受到《飛碟探索》啟蒙的馬瀚青如今成為遙感科學博士。在他眼裡,科技不僅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我國在航天、大飛機等領域的成就,已不再局限於科研,而成為全社會的熱議話題。

「科技服務社會更有意義,科普工作就是一個科學指導生活的過程,在提升大眾科學認知的同時,也為下一代播下科學的『火種』。」馬瀚青說。

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出版中心總經理王鐵軍介紹,《飛碟探索》雜誌復刊後,加強了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舉辦了多場以「科學家做客讀者直播間」為主題的科普直播活動。「未來我們還會推出更多科普作品,繼續向未知進發。」他說。

「現在空間站都上太空了,未來的目標必定是星辰大海。」錢茹始終堅信,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永無止境,問題的答案就藏在群星之間。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多面性的雙氧水 - 天天要聞

多面性的雙氧水

‌‎‎‌‎‎‌‎雙氧水,學名過氧化氫(H₂O₂),是一種常見且獨特的化學物質。它在日常生活、工業生產以及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都有着廣泛的應用。然而,正如許多化學物質一樣,雙氧水具有着複雜的性質和多面的特性,這些特性既可能帶來巨大的益處,也可能
邁威生物躍過「J曲線」轉折點 - 天天要聞

邁威生物躍過「J曲線」轉折點

邁威生物為爆發中的創新葯BD浪潮,又添了一把火。日前,其宣布兩項BD合作,與齊魯製藥就長效G-CSF產品8MW0511達成的合作(3.8億元首付款+1.2億元里程碑款),是本土商業化的經典雙贏;而與谷歌系抗衰老巨頭Calico圍繞IL-11單抗9MW3811的聯手(2500萬美元首付款+5.71億美元里程碑款),則彰顯全球視野下的價值挖掘能力。兩項...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油十廠決戰百日推動競賽任務落地見效 - 天天要聞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油十廠決戰百日推動競賽任務落地見效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2025年上半年,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採油十廠緊扣全年任務目標,以「大幹100天 決勝上半年」勞動競賽為載體,全面掀起奪油上產熱潮。廣大幹部員工迎難而上、奮勇拼搏,用汗水書寫擔當,用實績回應挑戰,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安全環保平穩受控,經營業績穩健向好,為完成全年任務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石...
武漢一救援隊把無人機「開發到極致」,實現「套圈」式救人,台灣同胞:技術毋庸置疑 - 天天要聞

武漢一救援隊把無人機「開發到極致」,實現「套圈」式救人,台灣同胞:技術毋庸置疑

2025年7月2日上午,在第十九屆湖北·武漢台灣周期間,第四屆「漢江灣」漢台水上救援交流活動在硚口區漢江灣上演。武漢雲豹救援隊聯合台灣苗栗縣水上救生救難協會、苗栗縣救難協會、桃園市水上救難協會,首次以完整建制展開跨海峽救援協作綜合演練。 聯合救援協作綜合演練現場。圖/九派新聞 上午9時,隨着信號彈升空,雲豹救...
麻省理工學院新算法可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複雜機械人系統 - 天天要聞

麻省理工學院新算法可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複雜機械人系統

Nature期刊最新發表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展示了機械人控制領域的重大變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視覺運動雅可比場"技術,能夠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各種複雜機械人系統,徹底擺脫了傳統建模方法的束縛。
弘揚科學家精神,北航教授陳虔攜人工智能遐想走進西紅門鎮 - 天天要聞

弘揚科學家精神,北航教授陳虔攜人工智能遐想走進西紅門鎮

「當AI從工具到與人類齊平,再到超越人類,我們該如何自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虔向在座的聽眾們拋出這一問題。這是在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人民政府禮堂舉辦的「以科學的態度認知人工智能與我們的關係——從初始到對未來的期許」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現場,陳虔為西紅門鎮政府近百位公務員帶來一場融合AI技術解析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