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裝甲、機械臂、電池……這套「可穿戴的機械人」,能覆蓋人的上肢、腰部和下肢等部位,提升肢體力量。在今年春節檔熱映影片《流浪地球2》中,這一「外骨骼機械人」的不凡「身手」,讓許多觀眾印象深刻。這一機械人「主演」,正出自一家上海科技企業。
透視記者體驗穿戴外骨骼機械人
據介紹,當穿上這套外骨骼機械人,行走時每一次腿部抬升,都能感受到向上托舉的力量,可以讓行走更加輕便;比如,當彎腰做出向上托舉的動作時,背後會感受到一股向上抬升的力量,從而減少手臂的發力,讓重物搬運更輕鬆。
除了防護裝甲等硬件構成的「軀體」,企業還自主研發了人工智能系統、使用者生命體征監測系統等軟件,組成機械人的"大腦"和"神經",能更精準掌握用力節點和發力角度。
如今,這一科幻電影場景,也已經在汽車、航空、電力、礦山等多領域逐步落地應用,協助施工人員開展重複性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張華
傲鯊智能首席市場官
「施工人員如果搬運三五十公斤中午,一次兩次能搬得動,但如果要100次、甚至1000次,就很難持續下去。包括飛機製造的時候,每天要打上萬個鉚釘,這樣長時間,施工人員的肩頸是很容易受傷的,我們通過上肢外骨骼機械人就能解決他們手臂長時間的耐力跟持久力的問題。」
實際上,這家創辦還不到5年的企業,已先後推出四代「外骨骼機械人」。背後,正得益於上海在人才、上下游產業鏈和創新氛圍等方面積聚的優勢。當前,企業也正加快「外骨骼機械人」在養老等領域的應用拓展和定製化開發,並計劃擴大產能。
徐振華
傲鯊智能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上海周邊我們也看到,像在寶山有機械人園區、在張江也有、還有臨港有很好的基地,所以我們也在考慮根據公司具體的訂單情況,有計划去拓展公司的生產能力,包括組建新的副研發中心,在近兩三年內將產能翻倍。」
根據規劃,上海將力爭到2025年,打造10家行業一流的機械人頭部品牌、100個標杆示範的機械人應用場景,實現1000億元機械人關聯產業規模。以智能機械人為代表,上海也正加快培育智能終端等「新賽道」產業,支持創新型企業加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