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1月12日,
嫦娥一號拍攝的
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震撼發佈。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包含了
月球南北兩極完整的高精度表面影像圖,
讓人類對於月球的仰望,
又高清了許多。

相關視頻截圖。
人類正式登月之前,月球是一個籠罩着神秘面紗的天體。登月之後,月球的神秘色彩逐漸淡去,人類開始了對這一星球不斷深入探索。而一百多年的光影發展史,正好反映了這一變化的過程。
電影歷史上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就是源於月球
1902年,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從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第一個到達月球上的人》中得到靈感,將小說改編成了默片——《月球旅行記》。
這部被稱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的電影,其實只有短短14分鐘。但是在當時來說,可是耗費了1500金路易的「巨資」拍攝而成的作品。

《月球旅行記》劇照。
影片中,搭載人類登月的機器是一枚炮彈,幾位天文學家就乘坐着炮彈飛到了月球。在月球上,他們還遇到了月球人,需要逃過月球人的追捕,想辦法回到地球。
電影放到今天來看,實在是粗製濫造。但對於電影史而言,卻有着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淡出淡入的轉場,快慢鏡頭的變化等電影表現手法都是源於本片。人們也正是通過這部影片才意識到,在電影的世界裏,想像完全不受限制。荒誕不經、天馬行空的表達,比那些平白紀實的內容更有娛樂性。
曾經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最後都會變成一種可能
1950年上映的《登陸月球》,是比較早期的硬科幻電影作品。故事完全依據當時的科學知識,幻想出了一場登月之旅。
電影在當時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除了有導演歐文·皮切爾的功勞,還托賴於「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羅伯特·海因萊因為影片擔任了技術顧問。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得整部電影都充滿了科學的嚴謹性,讓觀眾們在電影院中領略到了太空和科學的魅力。

《登陸月球》劇照。
電影中完整地展現了無重力生活、太空行走等場景,還提到了核動力火箭。十分逼真的月球景觀,充滿想像力的太空艙內部,依靠攝製團隊精心打造出來的真實場景,讓電影獲得了第23屆奧斯卡的最佳特效大獎。
或許是受限於技術顧問的對於科學邏輯的執着,《登陸月球》的劇情並不算十分出彩。但影片卻真實傳遞出了人類想要登上月球的無限渴望——當一切都源於合理的推測和想像,曾經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最後都會變成一種可能。
被譽為「科幻電影天花板」
《2001太空漫遊》
有關月球的電影,被譽為「科幻電影天花板」的《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繞不開的作品。能夠贏得這樣的稱謂,只因它對於科幻片發展的影響是空前的。就連《三體》的作者劉慈欣都這麼說過:「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2001太空漫遊》劇照。
劉慈欣所說的《2001太空漫遊》,是指由著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所著的與該電影同名的科幻小說。不過,同名電影的劇本,正是由亞瑟·克拉克和導演坦利·庫布里克一起撰寫的。
電影上映於1968年。一年之後,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首位踏足月球的人類,讓電影中的想像成為了現實。有意思的是,由於電影拍攝的月球表面過於逼真,還導致美國的登月遭到了質疑,有人認為這個登月過程其實是在攝影棚里拍攝的。不管事實真相如何,但也從另一角度說明電影製作之精良。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
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從未停止。電影作品中有關月球的想像,也如是。
甚至還有不少人相信,有朝一日,人類將會在月球上建立基地,開採能源,為地球所利用。
基於這種想像,導演鄧肯·瓊斯自編自導了科幻懸疑片《月球》。這部上映於2009年的低成本科幻片,只用了33天就完成拍攝工作,但卻在影迷心中獲得了極高的口碑。

《月球》劇照。
推薦沒看過的朋友,去看看這部經典作品,跟隨那位在月球上工作的男主角Sam,感受影片所傳遞出來的孤獨之感。
浩瀚的星空也許蘊藏着人類未來的希望,但恐怕沒有拿一個星球能比得上自己的家園。人和機器的共存、人性和程序共存……無論科技發展到何種地步,這種討論永遠都不會過時。
從1902年《月球旅行記》開始,人類就開始在電影世界裏進行了一場漫長的月球之旅。月球主題的電影作品層出不窮,優秀的更是不勝枚舉。
長久以來,正是影視作品裏持續不斷的想像,激發了我們沖向太空、探索未知的動力,也正是現實得出的答案,反過來一次次地重塑着我們想像的格局與模式。
正如尼爾·阿姆斯特朗那句名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趟旅程,遠還沒有結束。
我們期待着
人類踏上月球的下一個腳印,
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
來評論區說說你最愛看的電影吧~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