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2023年將結束?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2022年10月17日19:21:53 科學 1255

新冠疫情大流行自從2020開始以來,到現在已經接近三年的時間了。隨着德爾塔奧密克戎以及奧密克戎子變體的出現,變異新冠病毒一次次加劇了疫情的傳播。這場大流行對於世界的影響太大了,新冠疫情大流行導致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全球衰退,這是近期歷史上第二大全球衰退。在COVID-19封鎖期間服務業的業務減少,供應鏈中斷造成了廣泛的供應短缺,包括糧食或物品短缺。許多的教育機構和公共場所部分或全部被關閉,許多活動被取消或推遲。新冠疫情大流行還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出門佩戴口罩,少去人多的密閉場所以及做核酸等等。總之這次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對於人們的影響真的是太大了,相信現在很多人都想知道新冠疫情大流行何時能結束?

我國科學家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2023年將結束?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天天要聞

我國的科學家們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結束時間

蘭州大學在The Innovation發表了題為《SARS-CoV-2的Omicron變種是否即將結束?》的文章。研究人員使用了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預測系統模型來預測新冠大流行的發展。預測結果顯示,到2023年11 月,全球每天的COVID-19病例將下降到約3000例。隨着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放鬆限制措施和恢復社會生活,可以說COVID-19大流行將會到來到2023年11月結束。

我國科學家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2023年將結束?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天天要聞

《SARS-CoV-2的Omicron變種是否即將結束?》文章截圖

我國科學家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2023年將結束?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天天要聞

《SARS-CoV-2的Omicron變種是否即將結束?》文章截圖

文章還表示,儘管預測結果表明COVID-19大流行將於2023年11月結束,但不能過分強調這一結果是基於COVID-19大流行的最新發展,更具體地說,該結果側重於由Omicron變體引起的可能後果。如果出現更易傳播的變體,那麼結果需要相應地調整。所以這裡大家也應該知道了,影響疫情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變數,是未來是否還會出現更強的新冠變體。

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病毒是一種傳染性微生物,由被蛋白質外殼包圍的一段核酸(DNA 或 RNA)組成。病毒不能單獨複製,它必須感染細胞並使用宿主細胞的成分來複制自身。通常,病毒最終會在此過程中殺死宿主細胞,從而對宿主生物體造成損害。引起人類疾病的病毒比如有艾滋病麻疹和天花等。病毒幾乎存在於地球上的每個生態系統中,並且是數量最多的生物實體。

我國科學家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2023年將結束?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天天要聞

關於病毒是一種生命形式還是與活生物體相互作用的有機結構,科學界還存在不同的觀點。一般病毒被描述為「生命邊緣的有機體」,因為它們與有機體相似,因為它們擁有基因,通過自然選擇進化,並通過自組裝創建自身的多個副本來繁殖。 雖然它們有基因,但它們沒有細胞結構,而細胞結構通常被視為生命的基本單位。病毒沒有自己的新陳代謝,需要宿主細胞來製造新產品。因此,它們不能在宿主細胞外自然繁殖,儘管一些細菌,如立克次體和衣原體立克次氏體是一類嚴格細胞內寄生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儘管受到同樣的限制,仍被視為活生物體。公認的生命形式使用細胞分裂來繁殖,而病毒自發地在細胞內組裝。它們與晶體的自主生長不同,因為它們繼承了基因突變,同時受到自然選擇的影響。

我國科學家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2023年將結束?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天天要聞

雖然病毒可能會給生物帶來疾病甚至死亡,但是有些病毒加速了生物的進化。研究發現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體內的一種抗病毒蛋白引發了基因突變的爆發,這可能加速了我們物種的進化。人類基因組包含數十億條信息和大約22000個基因,但嚴格來說,並非所有基因都是人類的。我們的DNA中有8%由古老病毒的殘餘物組成,另外40%由重複的遺傳字母串組成,這些字母也被認為具有病毒起源。

病毒的變異——突變是病毒的正常現象,當構成病毒的遺傳物質發生變化時,就會發生病毒突變。病毒生存的方式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複製更多的自身副本,因此這些副本的製作方式中的錯誤是該過程的一部分。雖然大多數的突變是「沒有意義的」,但有一些突變可以賦予病毒優勢。

我國科學家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2023年將結束?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天天要聞

而RNA病毒的變異速度一般比DNA病毒快很多。DNA是一種比RNA更穩定的分子,DNA病毒在其繁殖過程中會進行校對檢查。如果病毒在複製DNA時出錯,宿主細胞通常可以糾正錯誤。因此,DNA病毒一般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或變異。然而,RNA是一種不穩定的分子,RNA 病毒在其複製過程中沒有內置的校對步驟。複製RNA的錯誤經常發生,宿主細胞不會糾正這些錯誤。現在的新冠病毒就是RNA病毒,雖然它發生變異的速率低於流感病毒,但確高於DNA病毒。

所以如果未來新冠病毒出現了更強的變異,那麼可能將會影響新冠大流行的結束時間。不過隨着全世界疫苗的普及以及特效藥物的出現,相信在不久之後,新冠疫情大流行終將結束。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我是火宗君,我們下期再見。#台灣新增28847例確診、53例死亡#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聞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號颱風 「丹娜絲」備受關注。最新消息顯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時,「丹娜絲」 為熱帶風暴級,颱風中心位於距離浙江省溫嶺市偏南方向約 190公里的東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 9 級(23 米 / 秒,約 83 公里 / 小時)。「丹娜絲」將先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8日早晨起逐漸轉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 天天要聞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關注+星標,好搭檔不錯過7.7本周值得讀來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發表,我們為您精選呈現。1.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2. 並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與慢性炎症相關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擬態是否成功取決於觀察者的視角心理學 |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 天天要聞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賴、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複使用並借鑒的科學,它能帶來更快、更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以及更為廣泛的益處,而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這一切的基礎。以OA形式發表研究,也能為研究人員和作者帶來影響力和可見度等諸多益處: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優勢,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廣的影響范...
深度科普:光飛行一光年需要一年嗎?光:我只需要一瞬間! - 天天要聞

深度科普:光飛行一光年需要一年嗎?光:我只需要一瞬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速度的理解往往基於牛頓力學體系下的相對速度概念。比如,當我們坐在一輛行駛的汽車上,觀察到車外的物體在以一定的速度向後移動,這個速度是相對於汽車這個參考系而言的。然而,光的速度卻截然不同,無論在何種參考系中測量,光在真空中
超導量子計算機關鍵核心設備之一:本源量子批量出口稀釋制冷機 - 天天要聞

超導量子計算機關鍵核心設備之一:本源量子批量出口稀釋制冷機

IT之家 7 月 7 日消息,本源量子今日宣布自主稀釋制冷機獲國際訂單,將批量出口「一帶一路」國家,標誌着我國自主量子計算核心裝備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關鍵一步。▼ 本源 SL400 稀釋制冷機稀釋制冷機是超導量子計算機的關鍵核心設備之一,能夠為量子計算機提供接近絕對零度(IT之家註:-273.15℃)的極低溫運行環境,除量子...
自然之美:布氏葦鶯 - 天天要聞

自然之美:布氏葦鶯

布氏葦鶯:雀形目、鶯科、葦鶯屬鳥類,屬小型鳥類。體長12-15厘米,體重10-12克。其中國內主要分佈於新疆以及香港,主要棲息於湖泊、河流、水庫、水塘、溪流、沼澤等不同水域附近的灌木叢、蘆葦叢以及草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