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重磅:人-鼠大腦完美「結合」!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2022年10月13日10:31:54 科學 1103

點擊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自然》重磅:人-鼠大腦完美「結合」!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橫空出世,讓科學家在幹細胞發育生物學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非常具有潛力的應用之一便是類器官。藉助幹細胞的分化能力,研究者可以在3D的條件下讓幹細胞形成聚集,之後再定向朝某個器官組織分化。

這些細胞最後會自我組裝成微型的、類似器官的團塊,模擬對象可以是肝臟、腎臟,也可以是大腦。類腦器官使得神經科學的研究變得更加方便,科學家可以直接在培養皿里操控感興趣的神經元,找到背後的神經機制或者潛在藥物靶點。

《自然》重磅:人-鼠大腦完美「結合」!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123RF

不過,培養皿中的類腦器官並不完美,神經組織總是難以完全正確地成熟分化,因此也會缺乏現實大腦中的一些連接,這也成為了類腦器官研究的一大缺憾。

今天,《自然》的重磅研究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研究將類腦器官移植到了大鼠正在發育的大腦中,結果他們發現類腦器官可以正常發育和成熟,並與大腦的神經迴路部分地整合到一起,真正成為大腦的一部分

《自然》重磅:人-鼠大腦完美「結合」!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

研究中首先選取了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hiPSC)作為培養基礎,hiPSC可以在2D條件下培養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而在特殊的3D培養條件下,hiPSC還能發育成紋狀體、皮層等不同的結構,這些組織可以進行合併,構成組裝類器官,這也是一種研究複雜神經迴路的方式。

而在論文中,研究者將培養出的人類皮層類器官移植到了幼年大鼠的皮層,這些幼鼠的免疫系統是具有缺陷的,因此移植的類器官不會遭到免疫排斥。

而移植的時間點也非常關鍵,必須在大鼠的大腦神經迴路沒有完全形成之前完成,這樣能夠給類器官提供發育的窗口。事實上,類器官也會拚命融入新的土壤,即使類器官起源於人類,它們也不會抗拒大鼠的生活環境。

《自然》重磅:人-鼠大腦完美「結合」!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

▲人類的皮層類器官可以移植到大鼠腦內,並發育成熟發揮功能(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根據觀察,類器官可以與大鼠的大腦一同發育、成熟,這些類器官會逐漸發展出血管,為自己的發育提供營養。逐漸地,類器官中會出現一些原本不存在的細胞類型,像小膠質細胞這種特異的免疫細胞會逐漸浸潤到類器官中。這些都表明,人類的類腦器官已經和大鼠的大腦形成功能連接,融為一體了。

不過類器官並不會發育成與人類大腦皮層一模一樣,也缺乏一些細胞類型。但與體外培養的相比,這種移植過的類腦器官神經元要更大,聯繫也要更加緊密。而接受移植的大鼠生存狀態也與普通大鼠沒有什麼區別,生存超過1年的大鼠比例超過了70%。

《自然》重磅:人-鼠大腦完美「結合」!開創類器官研究新時代 - 天天要聞

▲作者將類腦器官移植到了大鼠特定部位(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除了正常的類腦器官,研究者還嘗試藉助Timothy綜合征患者的幹細胞培養了類腦器官進行移植。由此發育而來的類器官神經元明顯要更簡單,也會具有不同的突觸連接和電活動。

當然,研究者還想知道一個關鍵問題,這些成功在大鼠中取得一席之地的類腦器官能不能發揮作用。他們給類腦器官的細胞帶上了特殊的光敏蛋白,在藍光的刺激下,神經元便能得到激活。

他們發現,刺激類腦器官可以用於訓練大鼠的獎勵相關行為,例如舔舐水源。而沒有接受移植的大鼠則不會有類似的反應,這說明類腦器官參與到了大鼠的獎勵學習過程

這些全新的結果也證明了,類腦器官可以在宿主體內形成合適、成熟的組織,類器官研究又被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未來,一個可以更貼近現實的疾病研究系統正在朝我們走來。


參考資料:

[1] Human brain organoids influence rat behavior. Nature Vol 610 (2022).

[2] A nomenclature consensus for nervous system organoids and assembloids. Nature (2022).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219-6

[3] Maturation and circuit integration of transplanted human cortical organoids. Nature (2022).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277-w

免責聲明:葯明康德內容團隊專註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葯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葯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幾秒內突然加速消失」,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官方回應 - 天天要聞

「幾秒內突然加速消失」,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官方回應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5月16日晚,新疆烏魯木齊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引髮網友熱議。多位目擊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掏出手機拍下了這一畫面。烏魯木齊網友稱,16日晚22時56分,他和朋友正在從昌吉回烏魯木齊市的路上。突然,天空中出現一個...
新疆上空「不明飛行物」是啥?當地氣象局、科普博主揭秘 - 天天要聞

新疆上空「不明飛行物」是啥?當地氣象局、科普博主揭秘

近日,新疆上空一發光移動的物體引發全網關注。在新疆烏魯木齊、昌吉,甚至更遠的克拉瑪依、阿勒泰,都有網友拍下了這個「不明飛行物」,拍攝者稱,在拍攝期間,「不明飛行物」的形狀和速度還出現了變化。「不明飛行物」究竟是什麼?
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 天天要聞

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5月18日#新疆多地上空出現不明飛行物衝上熱搜。5月16日晚,多位目擊者向記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拍下了這一畫面烏魯木齊網友xerman告訴記者,16日晚10點56分,他和朋友正在從昌吉回烏魯木齊市八鋼路的路上,突然,天空中出現一個非常亮的物體,「...
張朝陽談AI發展: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和挑戰  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 - 天天要聞

張朝陽談AI發展: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和挑戰 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

央廣網北京5月18日消息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當天,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基礎科學突破、技術革命產業化應用、人工智能與人類文明演進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開啟全天的思想盛宴。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在致辭中表示,進入2024年...
熱搜第一!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 天天要聞

熱搜第一!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5月18日,#新疆多地上空出現不明飛行物#衝上熱搜。5月16日晚,新疆烏魯木齊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引髮網友熱議。多位目擊者向極目新聞記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掏出
蒲慕明院士:好的科普應以「質疑、討論公眾關切的科學問題」為切入點 - 天天要聞

蒲慕明院士:好的科普應以「質疑、討論公眾關切的科學問題」為切入點

·公民的科學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指標。科普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沒有科學基礎的中小學生和成年人,另一類是針對有科學基礎、多學科的科研人員的「高端科普」,這類科普有助於學科交叉的發展,我們現在缺乏高端科普。公民的科學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指標,科普工作是科學家回報社會最直接的方式。5月17日,在上海科技...
張朝陽談人工智能發展: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 - 天天要聞

張朝陽談人工智能發展:人類要時刻保持清醒

【CNMO科技消息】5月17日「世界電信日」當天,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辦,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出席。 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在致辭中表示,進入2024年、2025年,人類關於AI方面的進展進入快車道,具身智能百花齊放。但是,科技進步帶來驚喜,同樣也帶來挑戰。同時他強調,A...
新疆出現不明飛行物 - 天天要聞

新疆出現不明飛行物

嘿,寶子們,來聽個超逗的事兒!5 月 16 日晚上呀,新疆烏魯木齊的夜空就像個大舞台,突然闖進個不明飛行物這個 「怪咖」,一下子就成了大家嘮嗑的熱門話題,這到底是啥呀?那晚,烏魯木齊的夜空里這個神秘傢伙一現身,市民們就像小偵探發現寶藏一樣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