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揭示了蟒蛇如何吞噬超大型獵物

2022年10月08日01:18:20 科學 1034

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揭示了蟒蛇如何吞噬超大型獵物 - 天天要聞

生物學家布魯斯·傑恩(Bruce Jayne)測量了一條緬甸蟒能張開多寬的嘴。很多!

緬甸蟒是貪婪的食客,幾乎可以吞食任何經過它們的東西——甚至是相當大的白尾鹿和其他大型哺乳動物。那麼,這些滑溜溜的食肉動物可以張開下顎捕食大型獵物的距離是否有限制?也許不是,科學家們最近了解到。

與其他蛇類相比,這些蟒蛇體型巨大,長約18 英尺(5.5 米),重達 200 磅(91 公斤)。然而,一項研究發表在 8 月 25 日的《綜合有機體生物學》雜誌上(在新標籤中打開)發現它們的周長並不是決定為什麼飢餓的蟒蛇可以吞食超大號食物的原因。相反,秘密在於蛇的張開嘴——它們能張開多寬的嘴。

辛辛那提大學的生物學家想要測試安樂死的緬甸蟒(Python bivittatus)能伸開嘴巴吃零食的程度。人們普遍(而且錯誤地)認為蛇可以脫臼或鬆動下顎來吞食獵物。實際上,一條有彈性的結締組織從蛇的腦殼或頭蓋骨一直延伸到下顎,從而使動物能夠吞食巨大的蠐螬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辛辛那提大學的生物學家和教授布魯斯·傑恩 (Bruce Jayne) 告訴 Live Science:「蛇的關鍵在於它們在吞食獵物的過程中根本不會使任何關節脫臼。」 「但它們骨骼之間的關節非常靈活。不像[人類]下巴,它是一塊,在蛇中,它是兩塊。這兩塊之間是結締組織、皮膚和肌肉。」

所有這些部件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高度移動的機制,讓無毒蟒蛇張開嘴巴并吞沒獵物。一旦動物被蛇抓住,蜿蜒的捕食者就會將其長長的身體盤繞在受害者周圍,以在將其吞下之前收縮血液流動——無論受害者是死了還是還在呼吸。

科學家們使用一系列不同尺寸的 3D 打印塑料探針測試不同的蟒蛇個體,並使用尺寸越來越大的探針,測量每隻動物可以張開嘴的最大量。最大的探頭直徑為 9 英寸(22 厘米),看起來與橙色的 Home Depot 水桶驚人地相似。只有一條蛇能夠張開足夠大的口以容納巨大的探測器:一條重約 130 磅(59 公斤)、長 14 英尺(4.3 m)的蟒蛇。

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揭示了蟒蛇如何吞噬超大型獵物 - 天天要聞

在佛羅里達州西南部,一條重 31.5 磅的緬甸蟒正在反芻一隻重 35 磅的白尾鹿。

在佛羅里達州西南部,一條重 31.5 磅的緬甸蟒正在反芻一隻重 35 磅的白尾鹿。 (圖片來源:伊恩·巴托澤克)

「探頭足夠大,可以放在我的頭上,」傑恩說。「為了讓您了解那個標本有多大,它太大了,無法放入 5 加侖 [20 升] 的桶中。那是一個很大的桶。」

緬甸蟒在佛羅里達大沼澤地很豐富,但它是一種入侵物種,會導致當地動物種群大量減少。在這項研究中,生物學家與地區獵人合作,獲取已被殺死的安樂死標本,以幫助減少入侵人口。這限制了 Jayne 和他的團隊可以在實驗中測試的蛇的大小。

「我希望我能得到更大的蟒蛇,因為人們一直想知道的一件事是最大的差距是什麼,」傑恩說。「我相信有些人的裂口直徑可能高達 30 英寸 [76 厘米]。」

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揭示了蟒蛇如何吞噬超大型獵物 - 天天要聞

棕色樹蛇與緬甸蟒的比較,顯示了每個標本可以吞咽的大小上限。

該研究還發現,僅僅因為蛇具有適應性強的下顎,並不是所有的蛇類都能像緬甸蟒一樣張開嘴巴。當生物學家測試棕樹蛇Boigaregularis)——另一種以鳥類、蜥蜴和小型嚙齒動物為食的入侵物種——的縫隙時,他們發現棕樹蛇的長度與緬甸蟒差不多,但體積要小得多,不能像他們更大的緬甸表親那樣張大嘴巴。

「這兩個物種之間的規模令人驚訝,」傑恩說。「如果你將間隙與質量進行比較,這兩個物種會很相似。但蟒蛇,即使在糾正了這一事實之後,也是更重的蛇,並且仍然有更大的間隙。」

然而,傑恩警告說,蟒蛇可以張大嘴巴,並不意味着它們的所有食物都由大型哺乳動物組成。事實上,他們的大部分飲食包括小動物,如兔子狐狸浣熊

「蛇的解剖結構對它們可以吃的東西設定了上限,因為它們不會從獵物身上咬一口,而是將它們整個吞下,」他說。「僅僅因為它們具有這種解剖能力並不意味着它們經常使用它。很多時候,獵物很難捕捉和吞下。我對跟進並了解它們的解剖結構非常感興趣。」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 天天要聞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7月6日,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聚焦前沿科學、產業趨勢與政策創新,邀請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致辭並宣布活動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謝遠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裏,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着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着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 天天要聞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圖書館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保密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市海淀區第十七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 天天要聞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與中國電信共同組建的海南數據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這都會好奇這家公司是幹什麼的?中國電信又有什麼大動作了嗎?下面我們就展開來聊聊吧,僅供參考哦!解決行業痛點。以往的中小企業想用現實數據來優化生產流程,卻面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