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模式,其中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生態城市是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和諧的複合生態系統,其內部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構成環環相扣、協同共生的網絡,具有實現物質循環再生、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反饋調節、經濟高效、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的機能。隨着世界經濟的加速發展、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城市化速度加快,生態城市建設既可以避免大城市病的出現,又可以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世界城市化的理想出路,高考地理中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並解決現實問題。
生態城市的含義
生態城市,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更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係,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地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
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佔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複合生態系統。
環境的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持系統,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生態城市的標準
生態城市的創建標準,要從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經濟生態三個方面來確定。社會生態的原則是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創造自由、平等、公正、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生態原則保護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能源,提高資源的再生和利用,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採用可持續生產、消費、交通、居住區發展模式;自然生態原則,給自然生態以優先考慮最大限度的予以保護,使開發建設活動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內,另一方面,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增強其健康性。
生態城市八項標準
(1)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城市,城市結構合理、功能協調;
(2)保護並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產業結構合理,實現清潔生產;
(3)採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生活質量高;
(5)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環境質量高;
(6)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尊重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
(8)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管理與決策系統。
生態城市的特點
1、和諧性 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僅所映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人與自然共生共榮,人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於城市,更重要的在人與人關係上。人類活動促進了經濟增長,卻沒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同步發展。生態城市是營造滿足人類自身進化需求的環境,充滿人情味,文化氣息濃郁,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富有生機與活力。生態城市不是一個用自然綠色點綴而僵死的人居環境,而是關心人、陶冶人的「愛的器官」。文化是生態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這種和諧乃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2、高效性 生態城市一改現代工業城市「高能耗」、「非循環」的運行機制,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率,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優化配置,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物流暢通有序、住處快流便捷,廢棄物循環再生,各行業各部門之間通過共生關係。
3、持續性 生態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兼顧不同時期、空間、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現代人及後代人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奪」的方式促進城市暫時「繁榮」,保證城市社會經濟健康、持續、協調發展。
4、整體性 生態城市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效益,不僅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重視對人類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5、區域性 生態城市作為城鄉的統一體,其本身即為一個區域概念,是建立在區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間是互相聯繫、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人——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的,就廣義而言,要實現這目標,全球必須加強合作,共享技術與資源,形成互惠的網絡系統,建立全球生態平衡。廣義的要領就是全球概念。
6、結構合理 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態環境,充足的綠地系統,完整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
7、關係協調 關係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城鄉協調,資源,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能力協調。
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
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系統的和諧三方面的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和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能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
緊湊、低碳、經濟、和諧,應該是我國生態城市今後發展的基本目標。今後我國應進一步擴大生態新城新區試點,創新生態城市體制機制建設,建立效能型政府,創造適合綠色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精細化管理,降低發展成本。
中國生態城市的類型
1、景觀休閑型城市;
2、綠色產業型城市;
3、資源節約型城市;
4、環境友好型城市;
5、循環經濟型城市;
6、綠色消費型城市。
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大力提倡建設生態型城市,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一是搶佔科技制高點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需要;發展建設生態型城市,有利於高起點涉入世界綠色科技先進領域,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並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當然要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三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需要;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係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隨着經濟的日益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生態城市建設內容
1、城市生命
支持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包括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光、熱、水、氣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載力、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物質代謝鏈的閉合與滯竭程度,以及景觀生態的時、空、量等的整合性。 重點在於:
(1)水資源利用
市區:開發各種節水技術節約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設儲蓄雨水的設施,路面採用不含鋅的材料,下水道口採取隔油措施等。並通過濕地等進行自然凈化。
郊區:保護農田灌溉水;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禽畜牧場污染,在飲用水源地退耕還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設、利用水處理設施。
(2)能源
節約能源,建築物充分利用陽光,開發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節能電器等;開發永續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制氣。能源利用的最終方式是電和氫,氣使污染達到最小。
(3)交通
發展電車和氫氣車,使用電力或清潔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區限制燃油汽車通行;保留特種車輛的緊急通道。通過集中城市化、提高貨運費用、發展耐用物品來減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發展船運和鐵路運輸等。
(4)綠地系統
努力增加綠化量,提高城市綠地率、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調控好公共綠地均勻度,充分考慮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環境和綠地遊憩的影響;通過合理布局綠地以減少汽車尾氣、煙塵等環境污染;考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生物棲境和遷移通道預留空間。
2、人居環境
城市的表現形式是社區的格局、形態,人作為複合生態系統的主體,其日常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好壞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態城市規劃中強調社區建設,創造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
(1)生態建築
開發各種節水、節能生態建築技術,建築設計中開發利用太陽能,採用自然通風,使用無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環境的健康性和舒適性;減少建築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廣泛利用屋頂、牆面、廣場等立體植被,增加城市氧氣產生量;區內廣場、道路採用生態化的「綠色道路」,如用帶孔隙的地磚鋪地,孔隙內種植綠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徑流。
(2)生態景觀
強調歷史文化的延續,突出多樣性的人文景觀。充分發掘利用當地的自然、文化潛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設健康和多樣化的人類生活環境。
3、生態產業
生態產業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絡型、進化型產業。它通過2個或2個以上的生產體系之間的系統耦合,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
生態產業注重改變生產工藝,合理選擇生產模式。循環生產模式能使生產過程中向環境排放的物質減少到最低程度,實現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
生態產業規劃通過生態產業將區域國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結合;為企業提供具體產品和工藝的生態評價、生態設計、生態工程與生態管理的方法。
4、環境教育
城市活動的最終主體是人,強調人人參與,普及對各層次、各行業市民的環境教育是創建生態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態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典型做法是:
(1)為市場運作創造條件,通過與經濟利益相結合,將環保事業推向市場;
(2)創造合作的機會,如學校、機關和社區等,擴大社會影響;
(3)深入宣傳生態思想,轉化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實行動;
(4)通過政策、法令強制執行。
生態城市的建議
生態城市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範圍內去調整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使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充分發揮,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充分保護。
1、強調健全的生態服務功能。要求城市非工程開闊地表100%可滲水透綠,屋頂和立面綠化,綠地兼有濕地功能,濕地兼有生態給排水功能,社區內生態服務面積不低於建築用地面積的3倍。
2、強調健康的代謝環境。要求安全適宜的衣、食、住、行環境、低的熱島效應和灰霾日數,社區分散式污水處理、生活垃圾堆肥、生態用水保障和生態衛生設施齊備。
生態城市的建議
3、強調合理布局。要求新區和產業園沿輕軌或大容量快速公交的「主動脈」,呈「糖葫蘆串」型布局,小區之間由生態服務用地隔開,生態交通網絡覆蓋人口超過城市人口的80%;要求生產、居住、商政和生態服務用地混合布局,1/3以上市民能就近上班。
4、強調低能耗、低廢棄、高效率。有條件的城市建築空調和供熱的能源80%靠地熱、太陽能、生物質能、工業餘熱等可再生能源;80%以上生活垃圾能在家庭和社區尺度減量化和資源化。居民高峰期出行90%以上是公交、單車或步行。此外,城市要有鮮明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標識、社區和睦,治安良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