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7點14分,很多人剛剛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遠在距地球約1100萬公里之外的深空,發生了一件非常科幻的事情,NASA的DART小行星試驗攔截器,精確撞擊了一個近地雙小行星系統中較小的那顆,也就是「迪莫弗斯」號,並成功改變了它的軌道,這標誌着人類面對小行星的威脅,不再像恐龍一樣坐以待斃了,人類第一次擁有真正能在宇宙尺度上改變自己命運的能力,這就是「人定勝天」。
DART逼近「迪莫弗斯」號傳回的畫面
撞擊前傳回的最後一幀畫面
這次撞擊,是美國「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的一部分,實際上,很多人還記得去年11月24日,SpaceX公司的「獵鷹」9復用火箭搭載DART升空的那一刻,偌大的火箭整流罩和冰箱那麼大的DART對比起來,真是空空如也,彷彿「大馬拉小車」,對於一向摳門的馬斯克來說,真是破天荒的事情。
火箭整流罩如此大的剩餘空間,對馬斯克來說真不多見
DART與上面級分離瞬間
而經過10個多月的飛行,DART成功抵達雙小行星系統附近,以每小時22530公里的速度,撞向直徑160米的「迪莫弗斯」號,而攔截器上搭載的搭載高分辨率攝像機,記錄下撞擊前的最後一刻。目前NASA的說法是這個雙小行星系統已經偏離軌道,但偏離的角度沒說,它們原先是對地球沒有威脅的,這一撞,改變了軌道,會不會反而對地球產生了威脅?從美國航天近些年來做事不靠譜的畫風來看,也許「杞人憂天」真的是有必要的。
DART任務示意圖
有意思的是,在去年11月24日DART發射的時候,這個雙小行星系統距離地球大概有4.836億公里之遠,經過10個多月的飛行,撞擊發生時,它距離地球只有大約1100萬公里了,這就引起了一個思考,真當有小行星要撞地球的時候,人類的行動是否來得及?
撞擊瞬間的演示動畫
實際上,我們的攔截速度不但非常慢,而且還經常發現不了靠近地球的小行星,比如就在今年的2月26日,科天文學家突然發現地球多了一個「新月亮」,一顆直徑2到3米的小行星,正沿着一條複雜的軌道圍繞地球運行,成為地球新的衛星。而根據天文學家推測,這顆被命名為2020 CD3的小行星,實際上在2016月12月就已經靠近了地球,環繞地球運行了3年多時間,才被我們發現,得知真相後不由讓人驚出一身冷汗。
地球的第二個「月亮」,2020 CD3小行星
2020 CD3小行星複雜的運行軌跡
正是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國正在重慶建設有着「中國複眼」之稱的「大分佈孔徑雷達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目前一期工程早已開工,它將由20餘部等效口徑100米的高分辨率分佈式雷達組成,可對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進行成像,並觀測1.5億公里範圍內的小行星,同時也可以對地月空間之間的區域進行仔細的「掃描」,確保不疏漏一個真正的威脅。
一期工程已經建好的兩部雷達
我們不僅要看得仔細,也要像美國一樣主動攔截。去年10月23日,在廣西桂林召開的全國首屆行星防禦大會上,就提出了多種用核爆的方式攔截小行星的手段和原理。2023年到2024年,我們更是會用長征3號乙火箭,發射一顆小行星攔截器,目前已經製造出樣品實物。它不僅要執行撞擊任務,而且還要對一顆疑似為月球殘片的小行星進行取樣返回,也就是說,它要同時完成DART和日本「隼鳥二號」兩顆航天器的任務。
已經造出實物了
而它的名字,就叫「天問二號」(原先叫「鄭和」號)。一提到「天問」,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和它攜帶的火星車「祝融」號,但實際上,「天問」是我們整個行星探測工程的名字,並不僅僅局限在火星上,「天問二號」是面向小行星和彗星的,後面的「天問三號」才是火星取樣返回的。
正在進行工程測試的天問二號
好了,啰啰嗦嗦說了這麼多,意思就是DART小行星攔截器的試驗,足以紀錄進人類的史冊,但並不一定靠譜,我們要發展多種探測和攔截小行星的技術,確保萬無一失,而在這一塊,我們中國並不比美國落後多少,所以別急着跪。最後,現在中美如此着力於登月和攔截小行星,難道月球背面真有什麼?99年的事情真的瞞不住了?哈哈哈。
真的有這個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