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現神秘「地震魚」,魚身長達6米
前段時間 ,據媒體報道,一位林姓小哥在台東縣的太麻里海邊釣到一條巨大的皇帶魚,此魚長達6米,足足有130公斤重,單個壯漢拿起它都費勁兒。然而還未來得及開心,在被詳細告知皇帶魚的「歷史」後,眾人紛紛露出擔心的表情,原來皇帶魚又被當地人稱為「地震魚」,他們認為皇帶魚與地震息息相關,在祖輩們的口中皇帶魚現身的地方就會有地震發生。那麼問題來了,皇帶魚的出現難道真的與地震有關嗎?這會是地震的前兆嗎?老規矩,點贊加關注,帶您了解最新資訊
回答上述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當天的具體情況。6-8月是我國台灣省東部海區的捕撈旺季,當天,香蘭村的小林哥,剛吃過午飯就興沖沖前往海邊釣魚,沒想到今天運氣這麼好,一上來就讓他發現了一條「大貨」。小林拼了40多分鐘才拿下這條魚,只見它周身泛着銀光,幾米長的魚背鰭是磚紅色的,身上還布着星星點點的藍色塊狀花紋,這「怪物」並不是普通海魚,正是有「深海使者」之稱的皇帶魚。
經測量這條魚長達6米,重130公斤,旁邊的漁民都趕來「參觀」。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前一秒小林抱着魚笑得合不攏嘴,後一秒在知道這魚又叫「地震魚」是不祥之兆時,瞬間嚇得臉色慘白、愁眉苦臉。
為什麼皇帶魚會被稱為「地震魚」呢?
在西方傳說里,皇帶魚是恐怖神秘的「海蛇」什麼都吃、危險無比。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在台灣發現地震魚,2020年9月21日,當天是台灣921大地震遇難21周年,台東就有漁民撈上來一條地震魚,更湊巧的是當天又發生了4.6級地震;2020年7月22日,墨西哥海灘也驚現4米巨型地震魚,遊客合抱魚身與其合影;英國媒體7月13日報道,智利阿里卡漁民捕獲一條長達5米的地震魚,當地居民人心惶惶,果不其然7月28日我國地震台網測定,智利北部沿海地區發生6.1級地震。
那麼皇帶魚真的與地震息息相關嗎?
皇帶魚是一種神秘的遠古生物,體形修長,號稱是硬骨魚里最長的品種,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它們的「舒適區」,常常生活在深海,從它的體型也可以看出來是個不好惹的暴脾氣,不光吃魚蝦類的東西,甚至會把巨齒伸向同類。2013 年皇帶魚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由於它的肉質口感不佳,再加上通常和地震海嘯等災難捆綁,導致它的商業價值並不高。
其實皇帶魚和地震之間並不是如影隨形的關係。只是因為皇帶魚經常生活在深海,而地震大多由於板塊運動,沿海地區通常位於地震活躍帶,地震發生時皇帶魚會游至淺水,但並不代表皇帶魚每次出現都是因為地震,2010年5月,瑞典西海岸就漂來一條3.4米長的皇帶魚,發現時奄奄一息不久便去世,後來並沒有發生地震。日本學者曾做過研究,他們統計到226次發現皇帶魚的情況,其中發生地震的頻率大約93%,可以說有一小部分影響因素,但並不是必然伴隨的。
那麼,此次出現在台灣,難道是在預示着什麼?
據福建地震台網報道,今年6月份台灣共發生地震19次,最高6.1級,最低2.5級,主要因為台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板塊擠壓影響地震頻率極高,與皇帶魚的出現沒什麼直接關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那又會不會有什麼自然現象能提前預知地震呢?
「人法地,地法天」,大自然中存在很多規律,地震來臨時,周邊環境受到影響,會有很多異常現象,首先是地下水,地震來臨前井水會往上翻,顏色渾濁、味道難聞,泉水源頭也開始出現問題;有些極端天氣也是地震來臨的預兆,比如乾旱、雨澇、狂風、三伏天下雪等,當然這些現象也不一定是因為地震;地震來臨前空氣中的味道也會有異變,通常怪異;一般地震來臨前,地面也會產生輕微動蕩,古代地動儀的原理就與此現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