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寶亭 白雲山傳奇 (二)

2022年07月05日06:24:22 科學 1961

白雲山傳奇 (二)

文. 任寶亭

白雲山的豐茂植被和太行菊


當年玉皇大帝隨手撒下的泥土變成了良田,那麼他撒下的柴草中有一些是柴枝木棒,這些則大都變成了樹木。這些樹木種類繁多,喬木灌木交錯其間,形成了蓊鬱的原始森林,也給許多野生動物提供了樂園。

眾多樹木中,還有不少罕見的樹種。目前已知的有青檀皂角樹金錢槭、漆樹、楸樹榕樹崖柏降龍木等。這些都是比較珍貴的稀有樹種,青檀等品種還被列入《中國稀有瀕危植物名錄》,楸樹是被植物學家們稱之為珍奇古老的活化石物種,它是經過史前地質地貌結構變遷得以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樹木,而且還有多種藥用價值。

名為降龍木的樹,也叫六棱木,具有極強的韌性,折而不斷,像牛筋一樣。它有六條棱,橫截面呈規則的雪花形,也像六片花瓣,常用來做手杖或棍棒武器。降龍木,顧名思義,它具有祛邪解毒、鎮妖除怪、降服惡龍的作用。傳說宋代楊六郎率軍攻打天門陣時,遼軍把大量毒氣釋放到宋軍陣中,使楊六郎的部隊失去抵抗能力,傷亡慘重。穆桂英得到情報後,從穆柯寨帶來降龍木,發給士兵,驅散毒氣,從而大破天門陣,取得戰鬥的全面勝利。穆桂英當年在白雲山的的點將台,一直流存至今,現在已成為人們憑弔的一處古迹。在古代,神奇的降龍木還被製成筷子,作為貢品進獻皇上,以測試飯菜是否有毒。如此金貴的樹木,在白雲山卻大量存在,你若登山,途中不時可以看到。

上有樹木下有百草。玉皇大帝撒下的柴草里的柴枝木棒變成了林木,而柴草里的茅草碎蔓,則變成了茂盛的草本群落。他們與樹木相輔相成,共生共長,烘托起了白雲山一帶的原始森林。這眾多的草木中,還提供了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對癌症頗有療效的半枝蓮,非常喜歡這裡的海拔高度和涼爽氣候,山上山下常常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還有柴胡連翹、蒼朮、丹參黃精石竹山丹等,都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樂土,雖然稀疏零散,但卻漫山遍野都有生長。

最引人關注的是被稱為太行絕壁奇花的太行菊,它是中國國家特有的珍貴物種。它生長在海拔500米至1500多米的峭壁或裸露的石灰岩上,花瓣呈舌狀線性,始時是淡紫色,完全開放時則調製成純白色,花期長達三至四個多月,每朵花能持續開放20多天。它生長的環境極其惡劣,往往在石頭縫裡覓生存。整塊石壁上,只要有一絲皸裂,哪怕頭髮絲一樣粗細,它也要頑強地紮下根去。再借一點雲霧,就會生長起來,綻放出花朵。在露重霜寒的秋風裡,在百花凋零的冷月下,他們一簇簇地懸在那刀劈斧砍般的萬丈絕崖上,像天女的芊芊玉手一個又一個地掛上去似的。當微風吹來,它們以垂直豎立的峭壁為背景,隨風搖曳,婀娜多姿,楚楚動人,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淡雅和清麗。

再加持它們從來不與其他花草為伍、喜歡獨生獨處的個性,它的嬌容總是那麼醒目和耀眼,並毫不吝嗇地散發著陣陣菊香,向白雲山貢獻出一道誘人的獨特風情。正是:

太行菊雖小,凌寒獨自開。裝點白雲山,絕壁香氣來。

事物總是有它的兩面性。太行菊由於生長環境險惡,物種稀奇,還有它的藥用價值,所以倍受人們青睞;但正是由於它生長環境險惡,物種稀奇,倍受青睞,所以已呈瀕危狀態。我國發佈的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就將其列入其中,並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也是在大聲疾呼,救救它吧!

我們祈禱,願太行菊在受到人們的喜愛的同時,更受到人們的悉心保護,使它不斷擴大種群,逐漸延續下去,繁衍開來。


白菜堖和三道山門


白雲山的最高峰白菜堖,海拔1350米。站在這裡,四面河山,溝溝梁梁,盡收眼底。

白菜堖,從山下仰望,從遠處遙望,都酷似四棵生長着的大白菜,故而得名。為求富貴,也按諧音叫做「百財堖」。由於是四棵白菜,也寓意四季發財。四棵,還有暗發的含義,漢字「八」諧音「發」,而漢字「四」,就是家裡藏着「八「,即暗發。很巧,現代音樂的「哆、來、米、發、嗖」中,「發」恰是「四」,也是暗發。

如此契合,也不全是巧合,因為在傳說中,白菜堖來自於神靈造化。相傳這四棵白菜就是當年玉皇帝種礦,在此歇腳喂白龍馬草料時,無意灑落的飼料里含有的菜籽,後來生根發芽生長而成。據當地百姓傳說,每月初一午夜時分,白菜堖頂上,靈光回射,紫色升騰,呈現出一個聚寶盆的形狀。若從東邊遙望白菜堖,倒像一頂官帽,所以有「朝拜者民可發財,官可升遷,平步青雲,步步高升」之說。

白菜堖高聳入雲,陡峭險峻。它的東、西、南三面皆為絕崖峭壁,只有北面辟有一條狹道,成為攀登峰巔的唯一蹊徑。此路沿山脊蜿蜒上行,兩邊為萬丈懸崖,讓人頭暈目眩,如此險象,令許多人或不敢涉足,或中途知返。

敢於冒險者,始從山麓出發,向上攀登。當到達大約1000米高處時,曾經相繼橫着三道山門。每道山門,都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第一道山門,為人工建造,石頭拱券,兩側有豎廳,一邊還卧着一隻石獅子,向著門外怒目而視。整個石工刻制精美,規整契合,結構嚴謹。山門安裝有兩扇厚重木門,門扇有饅頭大小的泡釘,堅固沉重,可開啟,可關閉。一旦關閉,登山者插翅難飛。

再繼續往上攀登,最後是第三道山門。也是人工建造,其形制也和第一道山門一樣,只是所處海拔高出了約百米。這兩座山門最早的建築時間不可考,能確切有據的是重修時留下的一塊石碑殘碣,仔細辨認,能清楚地看到它記載的重修年代為明朝萬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至今整整430年了。

可惜的是這第一道和第三道兩座山門,在文革浪潮中,被拆除砸毀了。那巨大沉重的石頭雕刻,在紅衛兵的歡呼聲中,轟然滾下萬丈深淵,伴隨着是大山悲哀的回聲,久久回蕩。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殘缺的基礎和一些破碎的石塊,有一塊半拱形的、雕刻有花紋的石塊,靜靜地躺在山路旁的草叢中,似在向你訴說著他們的不幸,它們的滄桑。

第二道山門,則與第一道、第三道截然不同,命運也完全不同。這道門不是人為的建築,而是天然的關卡。過了第一道石門,向上攀登幾十米,就是這第二道山門。它是橫在山脊上的自然山體,在這裡突然裂開了一道縫隙,寬度不足兩米。而就這不足兩米的夾縫上方,不知何年何月從何處飛來一塊半間房子大的巨石,卡在兩米高處,不高不低,不大不小,正好形成一道石門,看上去形勢險要,大有岌岌墜落之勢。但不知多少年來,它就牢牢地支撐在那裡,任你地動山搖,「我自巋然不動「。大自然如此神來之筆,叫你不得不為之驚嘆!

這道天然石門,歷經了多少自然滄桑,經受了多少戰爭烽火,目睹了多少政治風雲,但都沒有觸動到它,它是多麼的幸運!

過了三道石門後,一股無名的力量在推動着你,你定會不停歇地繼續向上攀登,一直到達1350米的峰巔白菜堖。那裡至少在明代萬曆年間就建有兩座廟宇,一個是建在最高峰的玉皇廟,一個是略微靠下、規模宏大的碧霞元君廟。玉皇廟聳立峰頂,藐視四周,萬千氣象,盡收眼底,這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定會脫口而出,所以,白雲山素有「小泰山」之稱。碧霞元君廟位處玉皇廟之下,坐北朝南,胸襟開闊,建築成群,仙氣氤氳。當年,兩座廟宇那終日不絕的香火,深情地表達着人們對遠古時期玉皇大帝施恩布澤的無盡感恩和莊嚴的紀念。

令人遺憾的是,這兩座廟宇與被破壞的兩座山門一樣,也在文革中毀於一旦,現已蕩然無存。但其石頭砌築的牆基還完整存在,在其周圍的荒草和碎石中,還可以隨時找到廟宇彩色琉璃瓦的殘片。山路荒草里還可以看到半截石刻門楣「碧霞元」,顯然,這是「碧霞元君」廟門的石制匾額殘存。

此外,這裡還有八仙洞、棋盤石、龜石地等奇峰怪石,這些遺迹都在展示着它們的歷史存在,回放着曾經的神秘和輝煌。


作者簡介:

任寶亭 白雲山傳奇 (二) - 天天要聞

任寶亭,字茅山,號汲古齋主人,現為河北省民俗文化國學研究委員會顧問、河北省工藝美術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河北省太極拳協會顧問,邯鄲企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華冶書畫協會主席,中國冶金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作有《書法審美的公共語境》《書法的形制》《蘭亭序三探》《祭侄文稿為什麼成為天下第二行書》《寒食詩帖的藝術解讀》《讀好三本書走好人生路》《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等講座,出版有散文集《謙師孺牛》《先鋒頌》《藍花布的思念》等著作。《藍花布的思念》獲河北省首屆網絡文學作品五個一優秀作品獎,其散文《紫荊花兒兩地開》《雙泉涌藍花布》入選《中國當代散文大觀》一書。

圖文作者 任寶亭 責編 常小靠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 天天要聞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今天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採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着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景象測量分隊在着陸場布設多台小型無人測控設備,構建起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