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蝴蝶效應想到的:生命是一個過程而非結局,那你還焦慮啥?

2021年10月13日02:35:03 科學 1082

什麼是生命,物理學家薛定諤說生命是有序又複雜,生命從周圍的無序中汲取秩序,作為量子力學先驅他也曾做過生物猜想。他說一個活的生物體有着「令人驚嘆的天賦,能夠匯聚一股『秩序流』到自己身上,從而避免自己腐朽成一堆凌亂的原子。」所以生命的誕生是由無序到有序的過程,稱為「負熵」。

由蝴蝶效應想到的:生命是一個過程而非結局,那你還焦慮啥? - 天天要聞

「負熵」是什麼意思?在搞清楚這個概念之前,我們先來看「熵」。熵是描述宇宙無序程度的物理量。越無序,熵越大。 通俗的講熵就是物質的混亂程度。負熵的意思就是對抗「熵」。舉個例子:十根筷子並排放在一起,看起來比較有序,熵比較低,當把這十根筷子丟到地上之後,這十根筷子排序就會散亂,也意味着熵的增加,沒有外力作用,也不可能恢復整齊。

熵增就是走向混亂,負熵就是走向秩序。生命如無管理和干預,自然也會混亂到極點,就是死亡。通過自律人生,比如運動,健康飲食,穩定情緒,就是負熵。

那麼不管是宇宙宏觀世界,還是量子微觀世界,只有追求有序才能得到持久的發展進階,反之就是混沌和隨機意味着最後的消亡。隨着近年來地球各種反常現象增加:比如全球變暖,瘟疫病毒頻繁發生等都將成為人類最大的威脅。而這些並不是「滅霸的一個響指」就可以去解釋的問題,於是混沌這門新學科的研究誕生了。帶着眾多貌似無解的疑問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混沌》。


由蝴蝶效應想到的:生命是一個過程而非結局,那你還焦慮啥? - 天天要聞

01 關於作者我們需要知道的

本書作者詹姆斯·格雷克國際知名的科普作家、科技記者、科技史家,也是一位作品被視為對現代科技產生文化衝擊的互聯網先鋒,他由於使用敘事非小說技巧介紹陌生複雜概念而廣為人知,被稱為「史上最偉大科技作家之一」,他 的作品已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

關於這部《混沌》是他1987年的首部作品,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獎決賽,並成為暢銷書。與此同時使得「混沌」「蝴蝶效應」的說法家喻戶曉。其後他又陸續出版了《費曼傳》、《越來越快》、《牛頓傳》等書。他在2011年出版的《信息簡史》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圖書獎、美國筆會愛德華•威爾遜科普文學獎、英國筆會赫塞爾–蒂爾特曼獎,並成為國際性暢銷書。而《信息簡史》的中文版也於2013年問世,並榮獲2014年第九屆「文津圖書獎」。

《混沌》是格雷克的成名之作,也是混沌理論領域的科普名作,至今已翻譯為25種語言。在這本書中指出,混沌理論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知識之一,它開創了一門新的自然科學,掀起了人類思想的新浪潮。從洛倫茨發現蝴蝶效應開始,混沌理論闡釋了生命的節律、社會的演變、自然的形狀和宇宙的常數,那些貌似不相干的無規則現象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人類看待自身與萬物的視角也被徹底拓寬。知名科普作家格雷克憑藉極高的科學素養,深入淺出地解釋了混沌理論的奧秘。這本書展現了科學家們超乎常人的敏銳、執着和創造力。其中他們在追尋真理過程中的沮喪和歡欣,都透過作者鮮活的文筆一一呈現。

02 混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嗎?

由蝴蝶效應想到的:生命是一個過程而非結局,那你還焦慮啥? - 天天要聞

曾經一直以為,我們發獃的時候,有時候我們的頭腦處於一個放空亦或是混沌的狀態,自己也說不清。這個時候或許我們的意識進入了另一個空間,突然回神只不過意識回歸形體時的復原。至於說意識到了哪裡,到現在還是個謎。總之大多數發獃的時刻我們毫無疑問是放鬆的,也有人說這個時候我們容易進入心流

書中說到宇宙學家斯蒂芬·霍金岑仔在1980年一場題為「理論物理學的終結指日可待?」的講座中講到:那些支配我們在日常生活經驗的所有事物的物理定律已經來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我們的頭腦,亦或是地球上的天氣......物理學的種種成就深刻改變了20世紀的面貌。

這本書太「厚」了,厚到需要反覆思考得太多,因為它顛覆了許多從前的認知。讓我們站在了另一個角度去看待生命和宇宙。

03 從混沌的起點蝴蝶效應探索混沌未來的走向

由蝴蝶效應想到的:生命是一個過程而非結局,那你還焦慮啥? - 天天要聞


剛學到物理這門學科時,講到關於我們打噴嚏的速度,感覺人類的噴嚏威力太大了,但幸好是在地球並且我們可以控制走勢,如果時噴嚏毫無引力的宇宙那將呈現什麼後果?以至於後來養成打噴嚏如果不是在空曠的空間,一定要擋一下的習慣,以免傷及無辜。所以思想總是伴隨着認知的提升一再顛覆。

在這本書中講到,從早在19世紀末,一些科學家已經意識到人類經濟活動所導致的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到一百多年後變成了一個難以忽視的現實;暴雨、高溫、山火、乾旱、極寒等極端天氣和災害事件的頻繁發生,讓除少數死硬否認者之外的絕大多數人都意識到,氣候變化已經不是一個理論未來,而是一個正在發生的現實。

04說在最後

由蝴蝶效應想到的:生命是一個過程而非結局,那你還焦慮啥? - 天天要聞

「混沌」註定要顛覆人類對自然、對科學的看法,註定要徹底改變人類預測未知、闡述自然和人文現象的方式。天氣的變化、生物的遷徙、心跳的節律、社會的演變……在變幻莫測得「無序」「複雜」和「不確定」中尋找有序的結構,探索經典科學所無法闡明和預測的奧秘。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解混沌呢?縱觀歷史,這個世界變化無常,作為生命有限的人類個體,這一生更是存在着諸多的不確定性。就像是在2019年的疫情爆發時,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力有限不能去奮戰疫情爆發地一線,那麼我們只要好好待在家裡不出去添亂就是保護自己,也不去給別人帶來困擾和麻煩,同時也是間接為國家做貢獻。

所以我們每一個個體就是要立足好當下,立足於自己的家庭和事業,把自己的各方面的基礎打紮實,力爭做一名實打實的斜杠新青年,我們就會在迎接生活突如其來的變故時能夠有更多的應對方法。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佈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着人工智能、神經生物學、傳感器等技術提升,「腦機接口」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着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 天天要聞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近日「比大熊貓更瀕危的動物全國僅剩1隻」話題在微博上引發廣泛關注斑鱉這一物種進入大家的視野有網友戲稱其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此後網絡上一則「尋找最後的斑鱉,發現活體獎勵10萬元」帖子出現在多個社交平台並引發關注⬇️ ⬇️ ⬇️帖子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