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盯上」年輕人 判斷急性腦卒中記住「120口訣」

5月25日是第29個「世界預防中風日」。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中風呈現逐年年輕化趨勢。不良的生活習慣,正讓青壯年成為中風「新靶標」。

年輕不是「護身符」 中風呈年輕化趨勢

中風,又稱「腦卒中」,主要指腦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導致的突發腦組織損傷。其中血管堵塞引起的叫「缺血性卒中」,也稱「腦梗死」;血管破裂引起的叫「出血性卒中」,也稱「腦溢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45歲以下的中青年卒中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今年33歲的山東淄博市民王先生,前幾天通宵打遊戲,有天早上,突然感覺手和腳都不太對勁。

來到醫院後,王先生被診斷為急性腦梗死,也就是缺血性腦卒中。

山東省淄博市市立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 孫超:患者常年有高血壓的病史,存在一定的基礎病。而且他肥胖,飲食極其不規律,血脂也非常高,經常熬夜,這可能是這次引發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原因。

熬夜 酗酒等不良習慣易引發「中風」

專家介紹,長期熬夜、高脂、高鹽、高油飲食,以及酗酒等是青年人腦卒中概率增大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環湖醫院 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巫嘉陵:首先熬夜肯定對血壓、血糖的內環境造成影響。熬夜人群患高血壓、心臟病甚至脂代謝紊亂、糖尿病的比率遠遠比生活規律的人要高。這些因素直接和間接地對血管的健康都有一些影響。

卵圓孔未閉等也可能會導致「中風」

除了不良的生活習慣,醫生介紹,早發的心腦血管病的家族史,動脈夾層、卵圓孔未閉等其他病因,也會導致腦卒中發生。

在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陽湖院區,29歲的施先生即將康復出院。上個月中旬,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被確診缺血性卒中。

患者 施先生:這隻腳完全不能落地,一落地就感覺到沒有支撐的作用了。

然而施先生平時身體健康,既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也無吸煙史。經過檢查,醫生髮現引起施先生「中風」的罪魁禍首,是卵圓孔未閉。卵圓孔是胎兒時期心臟左右心房之間的正常通道,出生後多數人會自動閉合。若3歲後仍未閉合,則稱為卵圓孔未閉。據統計,存在卵圓孔未閉的成年人,大多數終身無癥狀。極少數情況下,卵圓孔未閉會導致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張志翔:有極少數人如果卵圓孔未閉比較大,同時在一些用力的動作下,出現了從右心往左心的血液分流。血液就進入體循環,包括我們的腦子,如果有血栓的話,就有可能到腦子去。

越快越好 爭取發病4.5小時內接受治療

醫生強調,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腦卒中,都需發病後儘快撥打「120」,爭取在發病4.5小時內接受治療。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仇漢誠:每耽誤一分鐘大概有200萬的腦細胞死亡,不要把這個時間浪費在路上,要知道自己周邊有哪些能夠及時救治的醫院。

統計顯示,腦卒中是我國居民致死、致殘的首要原因。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身邊的人是否中風?又該如何預防呢?

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編寫了「120口訣」,可以迅速判斷急性腦卒中。一旦發現這些癥狀,要儘快撥打急救電話,立刻就醫:

「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檢查患者面部是否出現不對稱,如口角歪斜。

「2」代表「查兩隻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讓患者雙手平舉,觀察是否有一側手臂無力或無法抬起。

「0」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注意患者的言語表達是否含糊不清或突然失語

此外,還有國際上通用的BEFAST口訣,也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識別腦卒中。

B—Balance(平衡能力),指平衡或協調能力減退或喪失,突發行走困難。

E—Eyes(眼睛),指突發視力變化、視物困難或重影等。

F—Face(面部),指突發麵部不對稱,口角歪斜。

A—Arms(手臂),指手臂突發無力或麻木感,通常出現在身體一側。

S—Speech(語言),指說話含混、無法表達或無法理解他人言語內容。

T—Time(時間),上述癥狀出現後,請勿等待,立即撥打「120」,以求醫療救助。

改善生活方式對預防中風至關重要

專家建議,預防中風需多管齊下:首先,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高鹽、高脂、高糖食物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戒煙限酒;還要定期體檢,早發現並干預高血壓等潛在疾病。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魏東:相較於老年人中風,青年人具有更強的可預防性。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險因素是關鍵,這兩方面做到位了,可顯著降低中風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