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全國護膚日。
辨識濕疹的「信號」
濕疹皮損的表現可隨疾病進展呈現多形性特徵,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特徵。
急性期:皮損基底潮紅,出現密集粟粒大紅色丘疹,伴滲出和結痂。
亞急性期:紅斑顏色轉暗,滲出減少,出現鱗屑和皸裂。
慢性期:皮膚增厚呈皮革樣,色素沉着明顯。
在嬰幼兒群體中,濕疹好發於面頰、額部、頭皮等暴露部位;學齡期兒童濕疹常見於肘窩、腘窩等屈側部位;老年人的濕疹多發生在小腿脛前、手背等血液循環較差的區域。
濕疹與接觸性皮炎和蕁麻疹等皮膚疾病有着明顯的區別。比如,接觸性皮炎的疹子分佈邊界清晰,蕁麻疹則是24小時內可自行消退的風團。
濕疹在皮膚鏡下可發現角質層破損、真皮乳頭水腫等特徵,通過斑貼試驗,能夠發現具體過敏原因。
管理方案要「量體裁衣」
不同人群的皮炎濕疹,需要採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嬰幼兒濕疹管理
1.保濕策略。新生兒皮膚嬌嫩,家長可選用無香精的潤膚膏,如凡士林。6月齡之後的孩子,可使用含神經酰胺的修護霜。研究顯示,每天使用潤膚劑至少3次、每次用量達30克,可使中重度濕疹發作頻率降低67%。
2.用藥原則。對於面部等敏感部位,可選用1%吡美莫司乳膏、0.03%他克莫司軟膏;軀幹部位濕疹急性發作時,可短期使用中弱效激素,如糠酸莫米松、氫化可的松等。切記,塗抹藥膏後再覆蓋一層潤膚劑。
3.環境要素。注意保持室溫20~22攝氏度,濕度50%~60%。孩子的貼身衣物,建議選擇A類嬰幼兒純棉製品。給孩子穿新衣服前,家長要用熱水洗滌衣物,去除加工殘留物。
老年人濕疹應對策略
老年濕疹患者常合併靜脈曲張、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進行治療時需特別注意。
1.潤膚劑選擇。老年人優先選用含尿素(5%~10%)、乳酸等成分的潤膚乳,既能保濕,又可軟化角質。
2.用藥注意事項。避免長期使用強效激素,可採用間斷衝擊療法,保持每周2次治療的頻率。
3.併發症預防。老年人要定期檢查下肢血液循環狀況。合併靜脈曲張者,可穿戴二級壓力彈力襪。
特殊人群注意事項
哺乳期女性容易患乳頭濕疹。遇到這種情況,女性哺乳後應立即塗抹羊毛脂乳頭修護霜。
建築工人容易患手部濕疹。建議在接觸水泥等刺激性物質前,塗抹硅油防護膏,工作時注意佩戴雙層手套(內棉外橡膠)。
避開誤區,科學防治濕疹
「濕毒論」的現代解讀
傳統觀念認為,濕疹需「祛濕排毒」,但現代醫學證實,過度發汗如艾灸、汗蒸等,會破壞皮膚屏障。研究顯示,濕疹患者經表皮的水分丟失量比正常人多2~3倍,過度祛濕反而會加重病情。
激素恐懼症的理性化解
臨床常用的中弱效激素,如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在規範使用的前提下安全性良好。面部連續使用不超過2周,軀幹部位連續使用不超過4周,就不會產生依賴性。研究顯示,規範使用激素藥膏的患者,皮膚萎縮的發生率僅為0.3%。
飲食禁忌的辯證認知
除非明確為食物過敏,一般患者無需盲目忌口。最新指南指出,孕期女性飲食多樣化能降低嬰兒過敏的發生風險。重度特應性皮炎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嘗試排除飲食法。
民間療法的風險警示
有的患者對民間偏方「情有獨鍾」。曾有濕疹患者用花椒水泡腳,以治療足部濕疹,結果導致繼發感染而住院。植物提取物可能含有致敏原,如菊科植物含有倍半萜內酯等成分。民間偏方產品在製作過程中可能缺乏滅菌處理,極易引發接觸性皮炎和細菌感染。
面對濕疹,大家應建立「潤膚是基礎、藥物控發作、規避誘因防複發」的管理模式。建議患者記濕疹日記,記錄發作誘因、用藥情況及皮膚狀態,幫助醫生更好地制定個體化防治方案。
來源: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