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癌症患者得到救治,這位廣東的生物醫藥研發者走進國新辦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系列中外記者見面會。

「到現在來說,我整個人都是非常激動的狀態,因為有機會能夠站在這麼大的舞台上,向大家展示生物醫藥行業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5月13日下午4點許,在北京參加完一場記者見面會後,夏夢瑩仍難掩激動心情。今天,她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的主角之一,和其他4位同樣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小巨人」企業代表一同在台上,講述「走專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的故事。

廣東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臨床運營資深總監夏夢瑩(圖片來源國新網,徐想 攝)

夏夢瑩是一位來自生物創新醫藥開發的科研工作者。入行以來,她說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是,目前團隊已研發上市的兩款用於治療胃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的創新葯展示了很好的臨床療效,同時已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夏夢瑩告訴南都記者,很激動能在國新辦介紹當前生物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情況,希望大家有了更多了解以後,未來更加認可國家自主研發的新型創新藥物。

開發創新藥物,讓癌症患者得到更多救治機會

任何新葯在上市獲批之前,都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來驗證其療效以及安全性。國際上一個有影響力的新葯,從立項到獲批上市,一般需要10億美元以上的投入,耗費10年以上的時間。

服務於臨床驗證,助力科研成果走完臨床開發應用的最後一步,是夏夢瑩所從事的工作。她是一名90後,201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應用化學專業,此後便投身於生物醫藥開發產業,現就職於廣東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擔任臨床運營資深總監一職。

目前,夏夢瑩已紮根新葯研發一線臨床科研崗位十餘載,與團隊一起開發了一系列創新藥物。據她介紹,團隊中有84%的小夥伴都是「90後」,這些年推進了150多項自主研發藥物的臨床研究,為超過萬例的腫瘤晚期患者提供了前沿治療機會,數十次通過了國家葯監局和國外葯監局的臨床核查,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

夏夢瑩直接負責的臨床項目中,有4個項目已上市,其中被用來治療胃癌和宮頸癌的創新葯卡度尼利,以及被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依沃西,在多種腫瘤疾病治療中臨床效果良好,在2024年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當天發佈會上,當被記者問及在特定領域練就了哪些「獨門絕技」時,夏夢瑩大方地展示生物醫藥行業已取得的進展,並說道:「我們的『絕活』就是通過科技創新研發出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藥品。」

據夏夢瑩介紹,在傳統的腫瘤治療上,傳統的生物單抗藥物只能作用於一個關鍵的疾病治療靶點,這在療效上會有一些局限性。但是他們所研發的新一代雙抗藥物,它可以同時作用於兩個疾病關鍵靶點。

「這就意味着,我們可以同時有兩個途徑去攻克腫瘤細胞建立的『保護傘』。這兩種途徑是可以互相協作的,是一個1+1>2的方法,既可以提升藥物的療效,也可以提升用藥的安全性,使得藥物擁有治療十幾種腫瘤疾病的潛力。」夏夢瑩說。

她在現場舉了一個例子,公司研發的一款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雙抗新葯,目前已經在一項Ⅲ期關鍵性臨床試驗中,對比國際標準治療方案,實現療效接近翻倍。這一療效數據公布在包括世界肺癌大會以及國際期刊上後,引發了包括產業界以及國際醫學界的反響。

夏夢瑩表示, 「在雙抗藥物的研發上,我們走的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從有理念到一步一步驗證自己,現在已經逐步地證明了我們自己,雙抗新葯已經逐漸成為全球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

擁抱ai變化,在專業上做深做精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近年來湧現出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4600多家。

今年4月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評選表彰了一批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先進集體、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其中廣東省共有14個單位獲得先進集體榮譽,包括唯品會、比亞迪、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以及夏夢瑩所在的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等。

國新辦發佈會現場。(圖片來源國新網 劉健 攝)

南都記者注意到,當天和夏夢瑩一同出現在國新辦發佈廳的4位「小巨人」企業代表,均是表彰的對象。其中陳亮、童建喜、葛群3人獲得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勞動模範稱號,楊興德所在的企業獲得先進集體榮譽。他們在分享中頻繁提到的關鍵詞是垂直專註。

陳亮是一名來自江蘇丹陽農村的企業創始人,現為江蘇岡田智能(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過去15年里,他專註為中國機床裝備上自主研發的刀庫技術,打破了換刀機構依賴進口、價格高昂的狀態。

浙江嘉興佳利電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童建喜紮根企業材料研發一線18年,帶領團隊累計開發出10餘款陶瓷材料,實現5g通信、網絡通信、消費類電子等領域核心陶瓷器件等產品的批量應用。

上海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葛群在芯片行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他發現芯片製造和應用背後離不開電力,長時儲能技術是支撐包括算力中心等發展的重要關鍵底座。2018年,這位「芯片老兵」跨界到了新型儲能行業,希望用ai發現新材料、賦能生產線,讓未來新能源以更低的價格、更高效的方式,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支撐。

來自北京微納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衛星總裝工藝工程師楊興德,從機加工藝師做起,深耕航天領域也有20多年,在公司主要負責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總裝工藝工作。他說,這種衛星像給地球裝上「透視眼」,能穿雲透霧,進行全方位的觀測,在國土監測、減災救災等領域起着重要作用。

當前以ai為代表的科技變革正在重塑着各行各業,製造業發展也日新月異。如何適應新變化、掌握新技能?幾位代表也分享了他們的看法。童建喜建議將目光放長遠,年輕人在職業生涯前期應關注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在工作中加深專業深度。同時要接受新事物,擁抱變化,並樹立長期主義和工匠精神,以待厚積薄發。

在葛群看來,學習新技術和適應新變化,已是必答題,是必修課程。他建議年輕人不僅要在自己的專業做深做精,還要敢於邁出一步,了解ai、算法、工程相關的新技術和自己本身職業的關聯,去發掘發現一些跨界融合的創新點。

同時他提到,年輕人不應只盯着風口,而應把個人發展的坐標與國家發展方向對齊,成為時代潮流的追光者。「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業並不只存在『熱搜榜』上,而是在需要不斷投入、靜靜攻關的地方。」葛群說。

采寫:南都記者李玲 潘珊菊 發自北京

視頻:王子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