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突襲,生死一線的呼救
66歲的張女士,家住江蘇蘇州,退休後日子過得平靜而滿足。每天清晨,她在小區公園練太極,傍晚幫女兒做頓家常飯,生活簡單卻溫馨。2020年11月17日中午,張女士正在廚房切菜,突然感到胸口像被重物壓住,壓榨樣疼痛撕裂般襲來,持續不緩解。她扶着灶台,汗水順着額頭滑落,臉色煞白。女兒小麗見狀,嚇得手足無措,趕緊撥打120,將母親送往蘇州一家三甲醫院急診科。
下午1點39分,急救車衝進醫院。張女士被推入搶救室,痛苦地呻吟,大汗淋漓,臉色蒼白如紙。急診科的王醫生見狀,心頭一緊:「胸痛、中老年女性,高度懷疑心血管疾病!」他迅速安排心電圖檢查。1點41分,結果出來:張女士心跳僅30次/分,心電圖顯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伴急性心肌缺血跡象。王醫生果斷判斷:「急性心肌梗死!必須立即介入手術,否則隨時可能猝死!」
然而,張女士的兒子小剛卻猶豫了。他皺着眉頭,語氣懷疑:「醫生,你是不是誇大病情?就算有問題,也得去心臟專科醫院!」王醫生急得額頭冒汗:「現在時間就是生命!轉院路上可能發生室顫,救都救不回來!」小剛不為所動,堅持要和親戚商量。醫護人員急得團團轉,搶救室的氣氛劍拔弩張。
第一幕:家屬的猶豫與醫生的焦急
王醫生見勸說無效,果斷通知急診科主任李主任和心內科主任陳主任前來會診。兩位主任仔細分析心電圖,結合張女士的胸痛、低心率和大汗,一致認為:「急性心肌梗死無疑!冠脈血管堵塞,必須立即介入手術開通血管!」陳主任語氣堅定:「再拖下去,心肌壞死不可逆,隨時可能致命!」
小剛卻依然猶豫:「我得問問家裡人,這麼大事不能我一個人決定。」他掏出手機,站在急診科門口挨個打電話。搶救室里,張女士的胸痛愈發劇烈,監護儀上的心率波動不定。護士小張低聲對王醫生說:「家屬再拖,患者真的危險了!」王醫生咬緊牙關,通知導管室做好手術準備,甚至協調推遲了一台非緊急手術,只為給張女士爭取時間。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下午2點58分,小剛還在打電話,商量轉院事宜。突然,搶救室傳來刺耳的報警聲——心電監護顯示室顫!張女士意識喪失,身體抽搐,陷入生命危機。王醫生大喊:「室顫!快,除顫!」醫護團隊迅速行動:電除顫、胸外按壓、氧氣面罩、氣管插管準備、腎上腺素靜推……李主任沉着指揮,搶救室一片緊張。
小剛聽到動靜,沖回搶救室,看到母親昏迷、醫生們圍着病床忙碌,頓時慌了神。他站在一旁,手足無措,淚水奪眶而出:「醫生,救救我媽!」經過10分鐘的全力搶救,張女士的心跳恢復,但仍未脫離危險,血壓極低,靠升壓葯維持。
第二幕:生死抉擇,手術台上的奇蹟
搶救後,李主任和陳主任再次找到小剛,語氣嚴肅:「張女士剛經歷室顫,情況極不穩定。現在手術風險很高,但不開通冠脈血管,她活不過今晚!」小剛嚇得臉色發白,連連點頭:「聽你們的,趕緊手術!」他終於意識到,醫生的每句警告都是真。
下午3點25分,張女士被緊急推入導管室。陳主任穿上鉛衣,站在操作台前,額頭滲出細汗。導管室團隊早已準備就緒,造影機、支架、球囊一應俱全。手術剛開始,張女士再次發生室顫!陳主任沉着應對,指揮團隊再次電除顫,並注射強心藥。經過5分鐘的搶救,張女士的心律恢復,手術繼續進行。
冠脈造影顯示,張女士的右冠狀動脈起始段完全閉塞,血流中斷。陳主任精準操作,3點50分,球囊順利進入堵塞部位,撐開血管,植入一枚支架。造影顯示,冠脈血流恢復,手術行雲流水。4點04分,張女士恢復正常竇性心律,神志逐漸清醒。4點07分,手術順利完成。
術後,張女士被轉入心內科重症監護室(CCU)。小剛守在病床前,拉着母親的手,淚流滿面:「媽,你嚇死我了!」張女士虛弱地笑了笑:「沒事,醫生救了我。」陳主任走過來,叮囑小剛:「幸虧手術及時,但恢復期要嚴格遵醫囑,定期複查。」
第三幕:張女士的重生與家人的覺醒
術後一周,張女士的心功能逐步恢復,胸痛消失,能下床走動。她出院時,拉着陳主任的手連聲道謝:「多虧你們,我這條命才撿回來!」小剛也滿臉愧疚:「醫生,我錯了,不該猶豫那麼久。」陳主任擺擺手:「理解你們的心情,但胸痛不能拖,尤其是老年人,每分鐘都在和死神賽跑。」
回家後,張女士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她嚴格控制飲食,少油少鹽,每天測血壓和血糖,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葯和他汀。小麗學會了做清淡菜肴,陪母親散步,叮囑她按時吃藥。小剛則成了家裡的「健康監督員」,定期帶母親複查,逢人便講:「胸痛別拖,差點害了我媽!」
張女士的故事在小區傳開了,鄰居們開始重視胸痛的危害,體檢率明顯提高。小剛還在社區群里分享健康知識,提醒大家:「心臟病來勢洶洶,信醫生,別猶豫!」陳主任在教學查房時,常拿張女士的病例教育年輕醫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黃金搶救時間是90分鐘,家屬猶豫是最大障礙。提高公眾意識,才能救更多人!」
科普時間: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賽跑」
什麼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狀動脈突然堵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壞死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張女士的病例中,右冠狀動脈完全閉塞,引發胸痛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險些致命。
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統計,急性心肌梗死的全球發病率約為每1000人中2-3人,中老年人高發。其死亡率在無治療情況下高達30%-50%,但若在90分鐘內開通血管,死亡率可降至5%以下。
為何急性心肌梗死如此兇險?
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性」在於:
- 起病急:典型癥狀為壓榨樣胸痛,持續不緩解,伴大汗、噁心或呼吸困難。
- 進展快:冠脈堵塞後,心肌每分鐘都在壞死,6小時內壞死不可逆。
- 併發症多:如室顫(張女士的兩次室顫)、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 誤診率高:女性和老年人癥狀不典型,易被誤為胃病或疲勞。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指出,女性心肌梗死常表現為非典型胸痛,如上腹痛或背痛,誤診率高達40%。
急性心肌梗死的癥狀與診斷
癥狀:
- 胸痛:壓榨樣,位於胸骨後,持續30分鐘以上,休息或硝酸甘油無效。
- 伴隨癥狀:大汗、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心悸。
- 非典型癥狀:老年人可能僅表現為乏力、暈厥或上腹痛。
張女士的胸痛、低心率和大汗是典型表現。
診斷:
- 心電圖:ST段抬高、病理性Q波或傳導阻滯(如張女士的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 心肌酶:肌鈣蛋白、肌酸激酶(CK-MB)升高。
- 冠脈造影:金標準,顯示冠脈堵塞部位。
- 心臟超聲:評估心功能和心肌運動。
張女士的心電圖和冠脈造影確診了右冠狀動脈閉塞。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與預防
治療:
- 急救:電除顫、胸外按壓、氣管插管,搶救室顫或心臟驟停。
- 介入手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通過球囊和支架開通血管(張女士的手術)。
- 藥物治療:抗血小板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葯(肝素)、他汀、β受體阻滯劑。
- 支持治療:升壓葯、強心藥,維持血壓和心功能。
張女士的兩次室顫搶救和PCI手術挽救了生命。
預防(基於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建議):
- 控制三高: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遵醫囑用藥。
- 健康飲食:少油少鹽,多吃蔬菜水果,減少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 適度運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太極。
- 戒煙限酒:吸煙和酗酒是冠心病重要誘因。
- 定期體檢:中老年人每年做心電圖和血脂檢查。
- 及時就醫:胸痛持續15分鐘以上,立即撥打120。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Circulation)強調,胸痛中心綠色通道將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時間從120分鐘縮短至90分鐘,顯著降低死亡率。
為何家屬猶豫致命?
家屬的猶豫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常見障礙。張女士的兒子因不信任醫生和轉院考慮,耽誤了寶貴的搶救時間。《中華急診醫學雜誌》指出,30%的心肌梗死患者因家屬延誤治療,錯過黃金90分鐘。陳主任感慨:「胸痛患者每拖延1分鐘,存活率下降1%。信任醫生,果斷決策,才能救命!」
第四幕:張女士的覺醒與醫生的使命
術後半年,張女士恢復了健康。她每天清晨堅持散步,飲食清淡,笑容重新綻放。她逢人便講:「胸痛別拖,差點沒命!」小麗學會了急救知識,家裡備了硝酸甘油,隨時應對突發情況。小剛則主動宣傳健康知識,勸鄰居定期體檢:「別像我,差點害了媽!」
陳主任在科室會上分享張女士的病例:「急性心肌梗死是與死神的賽跑,醫生的技術要快,家屬的決策更要快!」他呼籲公眾提高胸痛意識,普及急救知識。張女士的及時搶救,不僅救了她,也為無數家庭敲響了警鐘。
結尾:胸痛背後的「生命賽跑」
張女士的胸痛,從一次突發危機開始,險些因家屬的猶豫釀成悲劇。那兩次驚心動魄的室顫,是死神的猙獰警告。66歲的她,用一次生死考驗,換來了生命的延續,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胸痛不可小覷,每一分鐘都在決定生死。
讓我們從張女士的故事中學會:胸痛持續不緩解,立即撥打120,果斷信任醫生。急性心肌梗死雖兇險,及時手術可挽救生命。願我們都能用果斷和警惕,贏得與死神的賽跑,讓健康長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