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太快,會增加35%的死亡風險?研究公布進食的「最佳時長」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吃飯這件事,本是人類與美食的一場溫柔「邂逅」,可放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環境里,許多人早已把吃飯變成了「戰鬥」。

時間緊迫,工作繁忙,一頓飯匆匆幾分鐘解決,食物還沒來得及品味,就已經消失在胃裡。

但看似輕鬆的「速戰速決」,背後卻隱藏着健康隱患。

研究顯示,吃飯速度過快,會讓死亡風險增加35%,看似無關緊要的進餐時長,竟成了決定壽命的一把隱形「刻度尺」。

為什麼吃飯太快會增加死亡風險?這個看似驚人的結論,實際上有着紮實的科學依據。

首先,吃飯過快,意味着食物在口腔中的咀嚼不夠充分。

咀嚼是人體消化過程的第一步,口腔中的牙齒將食物磨碎,唾液中的澱粉酶則開始分解碳水化合物,為後續的胃腸道消化做好準備。

如果食物未經充分咀嚼便匆忙吞咽,胃和腸道就必須承擔更繁重的工作,分泌更多的胃酸消化酶來「收拾殘局」。

胃可不是一台高效率的「粉碎機」,對未經咀嚼的食物束手無策時,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胃脹、消化不良、胃酸倒流等。

長期如此,胃黏膜會因過度刺激而受損,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胃炎或胃潰瘍。

腸道也不好受,大塊的食物會增加腸胃蠕動的負擔,影響營養吸收,久而久之,整個消化系統都會出現問題。

更可怕的是,吃飯太快還會讓人攝入過量的食物,從而導致體重增加。

一頓飯從開始進食到大腦接收到「吃飽」的信號,大約需要15-20分鐘的時間,這個過程涉及到胃部拉伸刺激飽腹神經、激素分泌等一系列生理反應。

如果吃飯太快,食物大量進入胃部,而大腦還未及時接收飽腹信號,人就很容易不自覺地多吃幾口,甚至吃到撐。

研究數據表明,吃飯速度快的人,患肥胖的風險是吃飯慢的人的2.5倍。

而肥胖並不僅僅是外形的問題,它更是多種慢性疾病的導火索,

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這些疾病又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終提高死亡率。

2018年,日本一項長達5年的研究顯示,進食速度較快的人群,患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增加了35%。

代謝綜合征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多種問題的集合,是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罪魁禍首」。

吃飯太快,還會對胰腺造成巨大的負擔。胰腺是負責分泌胰島素的重要器官,而胰島素的任務就是調節血糖水平,防止血糖過高。

當人快速進食時,大量食物在短時間內進入胃腸道,血糖水平會迅速升高,胰腺不得不分泌大量胰島素來「救場」。

長期的過度工作,會讓胰島功能逐漸衰退,胰島素抵抗隨之而來,糖尿病風險大大增加。

數據顯示,進食速度過快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

除了對消化系統和代謝系統的影響,吃飯速度還與心血管健康密切相關。

快速進食會導致血糖和血脂水平急劇波動,這些指標的不穩定會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最終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吃飯速度過快的人群,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比正常進食速度的人高出20%-30%。

更有趣的是,進食速度還與人的情緒狀態息息相關。

進食過程中的咀嚼動作,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多巴胺,這些物質有助於放鬆身心、緩解壓力。

而狼吞虎咽的進食方式,則會讓大腦失去這段「享受食物」的機會,反而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

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長期進食速度過快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比正常進食速度的人高出40%。

那麼,吃飯的「最佳時長」究竟是多少呢?

營養學專家建議,一頓正餐的時間最好控制在20-30分鐘。

這個時間段,既能保證食物被充分咀嚼,減輕胃腸道的負擔,又能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接收飽腹信號,避免過量進食。

此外,緩慢的進食過程還有助於細細品味食物的味道,享受食物帶來的愉悅感,從而改善情緒,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

如何才能讓自己慢下來?首先,要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

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直到食物被充分研磨成泥狀,再慢慢咽下。

這不僅能促進消化吸收,還有助於鍛煉面部肌肉,減少暴飲暴食的風險。

其次,吃飯時要遠離電子產品和其他干擾物

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看電視,是許多人進食過快的原因之一,因為注意力分散,人很難察覺自己吃了多少食物,也無法控制進食速度。

專心享受食物,才能讓身體更好地感知飽腹感,避免過度進食。

此外,選擇合適的餐具也有助於控制進食速度。使用筷子代替勺子或叉子,可以減少每口食物的攝入量,從而延長進食時間。

還有研究發現,使用較小的餐盤和碗,也能有效減少食量,幫助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吃得更少,更健康。

最後,要調整進餐的節奏,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

長期飢餓後再進食,人往往會不自覺地狼吞虎咽,因此要保證三餐按時進食,避免過度飢餓。

同時,進食時要注意放下筷子稍作停頓,讓自己有時間感知飽腹感,逐漸養成慢食的習慣。

吃飯這件看似簡單的小事,其實蘊含著大大的學問。從消化系統到代謝系統,再到心理健康,進食速度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細嚼慢咽不僅能幫助人體更好地吸收營養,還能降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慢性病的風險,讓人活得更健康、更長壽。

那麼,除了控制進食速度,日常飲食中還有哪些細節需要注意,才能更好地預防代謝綜合征,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例如,晚餐的最佳進食時間、食物的搭配比例以及進餐順序,

這些問題都有助於進一步優化我們的飲食習慣,值得深入探討。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參考資料

[1]吃飯快比吃得油更易胖[J].中國食品學報,2018,18(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