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肌肉跳動、言語表達不清,出現這些癥狀要警惕

今天(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症是一種罕見的病,著名的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就和這種疾病抗爭了55年,漸凍症如何形成?癥狀有哪些?

漸凍症早期癥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排查確診需漸進

漸凍症屬於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疾病,患者會逐步出現肌肉萎縮、肢體僵硬、呼吸衰竭等狀況。51歲的張先生就在兩年前出現左側肢體無力、肌肉萎縮等癥狀,到醫院經過多項檢查後,被確診為漸凍症。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楊團峰:患者的臨床癥狀逐漸加重,後來又逐漸出現肌肉顫動,也就是患者所說的肉跳。另外還有一些人會出現言語表達不清、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四肢消瘦、體重下降。

專家表示,漸凍症可能與基因缺陷、線粒體異常以及蛋白質穩態失衡等因素有關。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陳海致病原因有環境、毒物、外傷、免疫、病毒感染,甚至10%是家族性遺傳,很少部分是基因的問題,多數都是散發。常見於50歲至60歲發病,也有20歲至30歲的年輕人。

由於漸凍症早期癥狀易與其他疾病出現混淆,誤診率較高,所以檢查排除很重要。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叢璐漸凍症容易和脊髓型頸椎病相混淆,都是會出現手部的無力萎縮。還有一些遺傳性的肌肉病,也容易引起誤診。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陳海:誤診率高,漸凍症沒有明確的生物標誌物,沒辦法查了某項就能100%確診,所以屬於排查性診斷。我們會給病人做很多檢查,比如抽血、做頭顱頸椎核磁、CT、超聲,其實是排除別的病,患者逐漸有臨床的漸凍症進展,漸凍症體徵逐漸增多,最常見的肌電圖檢查,是要定期看患者病情的發展,所以會給臨床的診斷帶來一定困難。

新興療法有望延緩漸凍症患者病情發展

雖然漸凍症無法治癒,但隨着醫學技術的進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漸凍症患者病情的發展。

專家表示,漸凍症患者生存期長短與專業的綜合治療密切相關。如果科學營養、康復干預等輔助治療跟得上,患者生存期將大幅提高。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甡:通常我們接診的漸凍症患者都是肌無力及肌萎縮比較明顯的,普遍生存周期大概在3到5年,如果護理得當的情況下可以達到10年以上。

雖然對症性藥物和呼吸機治療都是延緩病情的關鍵環節,但一些新興療法的出現正在給漸凍症患者帶來希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叢璐:比如一些新興療法是靶向特定突變基因和蛋白的,是首個基因治療用藥目前已經落地海南,老葯新用的一些研究也正在進行。

專家建議,患者在能夠正常吃飯的情況下,盡量食用好吞咽或半流質食物。在治療過程中,留意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當然,適當的鍛煉和積極的心態,也對患者至關重要。

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