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壓力導致抑鬱症的機制,為治療提供新靶點

01

抑鬱症,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疾病,影響着全球約3億人。儘管現有的抗抑鬱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幫助,但它們通常起效慢,且許多患者無法從中獲得足夠的緩解。此外,新葯的研發也面臨著重重困難。因此,深入理解抑鬱症背後的機制對於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手段至關重要。

近日,一項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研究,由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進行,揭示了社會心理壓力導致抑鬱症的潛在機制。這項研究不僅為理解抑鬱症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未來抑鬱症的治療方法提供了可能的新靶點。

02

在近期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社會心理壓力是抑鬱症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然而,壓力如何導致抑鬱症的具體機制尚未明確。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實驗,揭開了這一謎團的一角。

研究團隊發現,由骨髓釋放到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在壓力導致抑鬱症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些外周免疫細胞能夠進入大腦的獎賞中心——伏隔核,並在那裡釋放蛋白酶,改變神經元功能,最終導致行為改變和抑鬱癥狀的出現。

此前,科學家們更多地關注大腦中常駐的小膠質細胞,認為它們釋放的白細胞介素控制了神經元的功能與行為。然而,這項新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即外周單核細胞可能是抑鬱症等應激相關疾病的關鍵角色。

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團隊使用了社會心理壓力小鼠模型進行實驗。結果顯示,應激敏感小鼠的血液和大腦中的促炎性單核細胞均特異性增加,而小膠質細胞並沒有明顯增加,也沒有表現出促炎的特徵。這進一步支持了外周單核細胞在抑鬱症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還發現,在應激敏感小鼠中,_mmp8_基因的表達明顯增加,這為理解抑鬱症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基質金屬蛋白酶8(mmp8)是由外周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分泌的,它能夠通過受損的血腦屏障進入大腦,並直接影響伏隔核的神經生理學。

當應激敏感小鼠的_mmp8_基因被敲除後,壓力誘發的社交迴避行為減少,伏隔核和細胞外間隙也沒有出現不利的變化。這一發現表明,靶向mmp8可能為壓力相關的神經精神障礙提供全新的治療方法

03

研究的領導者scott russo教授表示,儘管目前還沒有靶向mmp8的藥物,但他希望這項研究能夠激發人們重新開發這類藥物的興趣。此外,促進免疫健康的非藥物「生活方式」策略也可能有助於治療與壓力相關的疾病。

這項研究不僅為抑鬱症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也為理解社會心理壓力如何影響大腦功能提供了新的見解。隨着對抑鬱症背後機制的深入了解,我們有望迎來更有效的治療手段,從而幫助數以億計的患者擺脫抑鬱的陰影。

參考

cathomas, f., lin, hy., chan, k.l. et al. circulating myeloid-derived mmp8 in stress susceptibility and depression. nature 626, 1108–1115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7015-2